低年段科普类课文怎么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8
/ 2

低年段科普类课文怎么教

刘政华

福建省南平市大横中心小学 福建南平 353000


摘要:科普类课文是指以介绍自然、地理、历史、卫生、科技等知识为内容的文章。在小学语文课文中,科普类课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小学语文中的科普类课文目的在于让教师以科普知识的传授为平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以培养学生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并让学生了解简单的科学知识,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关键词:科普;课文;教学

引言:低段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科普类的文章。这些文章有的是以童话的形式出现,有的是以儿歌的形式出现。这类文章不仅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而且还肩负着培养学生语感,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的任务。在低段科普类文章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引领他们快乐的学习。下面就此类课文的教学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把握情趣,乐学课文

低年级阅读教学一定要有情趣性。童话故事类的科普文无疑给了学生一个迷人的万花简,好奇心驱使学生去观察世界,了解新异事物。如教学《小松鼠找花生》,运用猜谜的方式来揭示课题,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引导其很快进人学习状态,对文本的阅读产生期待感。之后又采用精彩的动画,直接激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情感期待。课尾又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诵读儿歌(小松鼠,找花生,没找到,格外急。花落了,果结了,花生呀,在哪里?小松鼠,找花生,没找到,不要急。花落了,果结了,花生呀,在地里)。这样做,文章的内容和语言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教学《我是什么》,课始,教师就告诉学生今天请来了一神奇的魔术师朋友,请大家去认识一下,这样打开话题,学生的阅读期待被强烈地激发。课堂中,这位魔术师的变化多端领学生饶有兴致地学,教师将水的变化过程用板画的方式一目了然地呈现在黑板上,呈现出学语文的轻松和愉悦。

二、读中悟情,获取科学知识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统编版低段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的科普童话类文章。在教学这类课文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使他们真正读出自己的个性感悟,读出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情感,提升科普类文章的教学效率。

科普类课文基本上都没有情节,且语言简练,相对比较枯燥。语文老师当着力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一位老师教学《我是什么》时,为让学生感受雨点、雹子、雪花的不同情态, 作了如下引导:“孩子们,如果你变成了雨点儿,你想落到哪里去呀?”孩子们畅所欲言后,老师又说:“雨点儿们,想去的地方不同,心情肯定也不同,那就怀着自己那种独特的心情读一读。”接着,老师播放录像,让孩子感受雹子的破坏力,还让学生演示雹子“打”的动作, 然后读课文。最后,在美妙的音乐中让孩子们想象变成小雪花,读出飘飘悠悠的感觉。就这样,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而且读出了课文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在低段科普类文章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获得科学知识、品味文章的情感。这样,既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又使学生获得了一些科学知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置换语言,感受独特表达

科普类课文的教学为何不姓“科”?基本途径是内化与外化相结合:将书本知识和拓展的课外内容进行内化(如阅读、背诵、转化、包装等),而后将内化的知识、方法进行外化(口头和书面的表达、 演示等)。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适度拓展,创造性地设计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活用说明方法,内化语言。如,统编版一年级上册的《比尾巴》一文,以“比”为主线,通过三问三答向小朋友们介绍了六种小动物尾巴的特点。在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先有感情地朗读儿歌,感受儿歌的趣味。然后,教师再进行引导:“刚才我们通过朗读知道了这首儿歌主要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把小动物的特点告诉了我们,读起来有趣极了。下面老师把课文中的句子换一换,说说你有什么感觉。”(多媒体出示)1.谁的尾巴像伞?松鼠的尾巴像伞。2.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在对比阅读中,学生发现课文中的句子读起来更为顺口、好听些。最后,教师鼓励学生以这一句式进行仿写。出示:谁的尾巴 的尾巴 。仿写训练,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话兴趣,而且使学生养成了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促进了学生对更多科普知识的了解。在低段科普类文章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品味句子,然后进行仿写训练,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品析词语,体会语言生动性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在科普类文章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出文本语言的奥秘,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语言训练,以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材所选的科普类文章,语言都是非常精炼、优美的,要充分利用这些语言材料,让学生积累语言、发展语言。在《棉花姑娘》 的教学中,可以根据课后练习的提示,让学生练习形容词ABAB的形式,还可以发掘课文中其他的语言点,让学生进行练习。比如,可以在梳理了课文内容之后,让学生用上教师提示的关键词“先……接着……然后……最后……”,练习说一段话; 可以让学生把“七星瓢虫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 这句话,变换成“把” 字句和“被” 字句,复习这两个学过的句式。老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课文中可以学习的语言点,丰富表达方式,发展学生的语言。在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阅读、品析,感悟讲述的客观性,领悟文章用词的精妙。

五、 激发“兴趣”, 培养思维能力

1.文本转空间 训练抽象思维

说明文中比较常见时间、空间顺序上的描写,尤其是空间顺序,如何从抽象的文字描写中提炼出直观的空间排布图是教学的难点。以《蜜蜂引路》为例,课文以空间转移为“明线”, 列宁的观察推理为“暗线”,这两条线如何交织呈现,生动理解抽象思维过程,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落实。课后习题泡泡要求:“我能画出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这正是从语言文字中感知抽象空间并转化为直观图示的体现。

2.导图现推理 训练逻辑思维

科普类说明文不能只停留在熟读课文,提取有效信息,了解科技发展成果这几方面,要真正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在在科普文教学过程中,将质疑、解疑、推理、思考有效整合成完整的逻辑思维训练。以二下《动手做做看》 为例,借助思维导图的作用,让孩子更直观的感受伊琳娜的思维过程,并习得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把伊琳娜的逻辑思维过程直观的展现出来,并让孩子用于生活中难解科学问题的思考训练。找准课堂训练切入口,培养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总之,科普性说明文以其特有的形式编入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只有更好地了解它,更全面地诠释它,更深刻地解读它, 以其扎实的科普文教学魅力吸引学生进行更灵动、 高效的语文实践, 教学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参考文献:


[1]刘艳梅. 科普类课文教学支点的角度确定[J]. 语文天地,2020(36):15-16.


[2]李慧. 科普类课文教学例谈[J]. 小学语文教学,2020(02):48-49.


[3]唐晓雯. 小学语文科普文教学内容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