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改革中起始年级语文教学方法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8
/ 2


课堂改革中起始年级语文教学方法初探

姚达前

麻栗坡县董干中学

[内容摘要] 本文以“大语文”和语文课堂改革为背景,针对时下课堂改革中困扰学界的“初中起始年级语文教学方法”问题,运用现代系统论、控制论和教育心理学的有关原理,进行了有针对性和相对深入的探索,认为:“如果要上好初中起始年级的语文课,需要做的工作固然很多”,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旺盛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创新欲望”是最为“基本的工作”。“语文教师如能牢牢抓住并充分贯彻这几个基本点,初中三年的语文教学就有成功的基础和希望。”

[ ] 教学方法 学习习惯 学习兴趣 心理定势 创新欲望


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只有首先抓好起始年级的教学,才能在以后长期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对中学教学的知识要求、学习常规、教学方法普遍感到无所适从,甚至茫然失措;加之中学语文新教材具有教学容量大、知识涉及面广、作文写作及修改要求高、课时少等特点。从而使学生入学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语文成绩直线下降,导致学生家长不高兴、不积极支持教师工作,学生本人对语文学习丧失信心和兴趣,随之而来的是不少语文教师也抱怨学生笨、能力差。为改变以上现状,笔者觉得在新教材教学中,应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和研究,中学语文教师首先应提高对起始年级教学的认识,牢牢抓住学生良好习惯及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几个基本环节,使学生在初一时就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产生对语文学科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1. 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思维和行为习惯

现代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曾说过:“语文能力其实是一种习惯。”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状态主动与否,与其学习习惯的良好与否密切相关。现代教育心理学的不少研究成果业已证明,每个学生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需长期的艰苦的教育和训练,熟后方能生巧,实际上这就是习惯。在语文学习中,如果顺应课堂改革的要求,认真实施高效课堂模式,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学会眼、耳、脑、手、口并用,全身心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就一定能学好语文并对语文学科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学习兴趣,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培养。

  1. 注意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习惯培养,有效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预习时教师要明确要求学生首先养成多动手、勤查字典的习惯。

2、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积累习惯。不少教师常说:“语文就是背多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语文学习过程中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尽管语文学习过程中积累知识的途径很多,但首先应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中的好词名句名段名篇,养成经常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的习惯。处于起始年级的初中学生,对他们积累的要求不必太高,但教材中要求默写背诵的段落或篇章必须认真落实,教师认为写得好的课文(如朱自清的《春》)也可要求学生背诵。其次要积极培养学生课外积累的习惯。笔者并不提倡学生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都抄在语文笔记本上,而强调要求学生要经常从报刊、杂志、书籍的课外读物中摘抄自己喜欢的谜语、笑话等趣味知识,背诵自己喜欢的名言佳句,并让能力弱的学生在一次次的展览过程中羡慕优生“装饰美观、内容新颖而丰富”的语文笔记本。这种示范活动意在促使他们逐步模仿,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3、强化训练学生“说”的习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描述能力。尽管现今的《新课程标准》,仍把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归纳为“听”、“说”、“读”、“写”四大方面,但据调查,很多教师对“说”的训练往往关注不够,总认为每个学生都会说话,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教学中,又何必训练“说”呢?殊不知,“说”是一种语文综合能力,它既可以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习惯,进而有效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写作水平,又能积极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以及联想力。初一年级的学生一般都比较活泼开朗,自我表现欲极为旺盛,尽管大多数同学能基本表达自己的见解,阐述自己的观点,可要做到由“乐于说”上升为“善于说、说准确”就不太容易了,因此,在起始年级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训练“说”的方式很多,如:复述课文、讲名著中的故事、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演讲、辩论等,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机会,有意识地让学生主动的去“说”。在高效课堂模式中也就是自我展示过程,这个环节很重要,正如有人说:没展示的课堂是死课堂。展示确实是高效课堂的灵魂。

4、变革常规作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热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长期以来,很多中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都遵循“学生写、教师批”的常规,学生的写作只有教师唯一一个读者,学生的辛苦笔耕常常得不到更广泛的读者欣赏,常此以往,学生的写作热情怎能提高呢?结果是应付之作比比皆是,但求过得去,不求写得好,导致大多数学生作文写作水平原地徘徊,与此相应,教师也整天抱怨自己太辛苦、作文很难批改。

二、充分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使他们热爱语文学科,喜欢语文教师,才能真正地学好语文。为此,学生进入中学的第一节语文课,语文教师就应首先向学生“推销”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口才和能力,力求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从心理学角度讲,第一印象往往能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即“喜欢”或“憎恶”,这种心理定势一旦形成,以后很难改变。所以,教师应对所讲内容作精心设计,做到仪态端庄大方,语言幽默风趣,讲述流利准确,让学生全面接受他们的“新老师”。其次,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使教法与新理念吻合。在认真研究新教材后,教法应灵活多变,教学时要精心选择切入点,在巧妙利用新教材、教师用书的基础上,力求充分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如:在教学《窗》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提出看似简单的“你透过这窗看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避开小说教学的常规模式,就能使学生感到新、奇。其实,编写导学案是最考教师水平的,若编得有技巧、有新意就会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适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健康向上的语文活动课,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选材。在活动课中,教师只能作适当指导,决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让学生一开始就对教师的权威产生畏惧心理。如:当小记者模仿采访、名著知识竞猜、编演课本剧、对对子、学作广告等形式,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各方面的才能,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消除学习语文的畏难情绪。当然,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活动时,应尊重学生人格,着重考虑当代中学生(自然包括独生子女)活泼好动、兴趣广泛的特点和班级的整体水平,活动内容和结构层次应适度,应尽可能地兼顾不同学生能力水平和爱好,才能全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以最终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三、不断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努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实施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旋律,创新能力是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准。而创新欲望和造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活动的基础,因此,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教育任务。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加强训练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使之形成发散性思维惯势

创造思维的独特性是以大胆怀疑、不盲目崇拜、不迷信权威为前提的。尽管课程改革形式下,语文教学改革的力度很大,但重知轻能、重讲轻练的现象仍十分突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可忽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及别出心裁、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于言别人所未言更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常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引领学生多侧面去思考研究,借以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2、调动学生主体潜能,培养学生大胆创新习惯

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要始终围绕“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这一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只有他们主动地、愉快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并突出师生互动,注重学生参与意识和协同精神的培养,才能为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创造氛围,提供条件,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总之,如要上好初中起始年级的语文课,需要做的工作固然很多,但笔者认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旺盛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创新欲望”至关重要,语文教师如能牢牢抓住并充分贯彻这几个基本点,初中三年的语文教学就有成功的基础和希望。


[参考书目]

1、《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程翔 著

2、《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云南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出版

3、《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法》 张晓梅 张英宏编著

4、《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语文) 郑桂华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