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疆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 限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
本文以构建老旧小区人居环境定量评价体系,并进行分析,为老旧小区改造时序及改造对策的确定提供依据。通过调查分析归纳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现状、物质环境特征和居民属性特点。提出改造意见。
关键词:老旧小区,定量评价,改造策略,
1.老旧小区人居环境定量评价研究
以定量评价为主导,以定性评价为补充,力图做到评价的深入完善。在定量评价方法方面,学者或通过单一方法进行评价,如注重利用层次分析模型、多准则分析法等构建参考性评价指标,构建的基本原则为科学性、灵活性、易识别性、可度量性、技术性这五个方面。也有学者基于瑞士洛桑的某老旧社区改造案例,提出了运用多维度评价路径,对水和土壤、场地与建筑、舒适与健康、土地与景观等要素进行两阶段的层次聚合,进而对已建老旧社区改造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此外,也有学者尝试以多种方法结合进行评价,如以确定建设优先级为目标,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结合多目标决策法,为城市更新决策提供新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定性分析则成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非常重要的补充参照,学者通过定性分析探讨了如何衡量老城更新结果的价值性,并进行系统阐述说明。综上,当下多强调旧住宅区定量分析的评价研究,对定性评价的关注较少,对数据的获取要求较高。
2.老旧小区人居环境提升策略研究
我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不同城市有着截然不同的人口结构、城市布局以及文化系统。在诸多城市进行老旧小区改造的情况下,不同城市采取的策略往往不尽相同。如何总结各个城市在老旧小区改造策略中的共性,进而为其他城市提供策略方向上的指引,是老旧小区改造研究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就目前来看,基于不同城市的探索实践和现实需求,学界从改造内容和改造方式两方面对老旧小区改造的策略进行了研究。
(1)改造内容
一方面包括以物质空间为主要改造对象的建筑主体改造、基础工程完善、公共空间的塑造和景观环境提升;另一方面包括历史遗址保护和场地文脉延续、老旧历史建筑保护、社交关系维护和场地文化的再塑造。在建筑主体改造和基础工程完善方面,老旧小区因建筑建设年代久远,存在着房屋破旧且功能缺失、居住环境质量差、建筑抗震等级低等问题,相关研究通过加固房屋结构、增设电梯、新建独立卫生间、阳台拦板加固、空调支架加固、窗户防渗漏、设置保温层、修复照明设施、更新输配水管道、道路翻修等措施提高建筑和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改善居住品质,延长建筑寿命,维护居民生命安全。在公共空间塑造方面和景观环境提升方面,以居民认知为导向,以居民需求调查为基础,将空间划分为整体空间、道路空间、交往空间、边界空间,并针对不同空间实行不同优化策略,针对性的提升空间品质;亦或是基于开放社区理念,针对当前老旧小区物理性公共空间“发育不良”,可将社区内“零散”的公共资源集结,并连接起各个小组团生活区,营造可达性强、步行友好、功能混合、空间明确的公共活动平台。亦有学者关注困扰小区的停车难问题,通过鼓励和引导小区改造、建设停车设施、引入交通影响评价制度、针对不同片区确定停车位扩容上限、强化停车秩序管理、以价格杠杆调节停车需求等方式能有效缓解停车给老旧小区带来的问题。总体而言,学者关注的改造内容范围不断扩大,呈现出向细微处深入的态势。
(2)改造方式
有微更新、综合整治、拆除重建。从改造模式出发,将老旧小区改造主要归纳为拆除重建、综合整治和渐进式微更新3种模式,近年来更多聚焦于渐进式的微改造模式。拆除重建作为城市更新效率最高的改造方式,其对城市产生的影响也颇为巨大。在“拆除”阶段,应充分明确更新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处理好拆赔博弈、规划博弈和地价博弈三个核心环节中公权力与市场的关系,不断优化政府——业主——开发商三者动态博弈的规则,实现政府严格把控、居民积极参与、市场高效运转,在多方受益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拆除重建模式的高效率优势];“拆除”在实际操作中的主要阻力是土地或房屋产权不明,严重影响了更新改造效率,对此有关结合实际项目提出了“非动迁”的拆除改造策略,在原有小区用地范围内,根据实际改造需要分情况分期实现拆除改造,解决了异地搬迁和大规模拆迁涉及的产权问题,在节约改造成本、缩短改造周期的前提下提高了居民的居住条件,满足城市更新的需求。在“重建”过程中,应跳出只完成物质环境更新提升的思维局限,深入分析老旧小区“失活”的原因,积极调动政府、社区、居民等多方主体,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次深入改善居民社区生活,以此增强社区凝聚力,扶持老旧小区自物质空间到精神生活的全面改善。综合整治作为对社会系统的重塑的过程,其有别于推倒重来式的拆除重建,主要是对建筑本体和小区环境两大部分进行综合修整改造以达到修旧如新的目的。综合整治模式在已经开展的诸多老旧小区改造中并不少见,且经过长期理论探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包含各类建筑、环境绿化、道路设施、地下管网,公共服务设施在内较为统一的改造体系。作为涉及整个居住小区的改造,在改造之初全方位了解场地现状和改造难点;在改造中充分尊重居民的改造意愿、获取居民支持、消除居民顾虑;在改造后形成完善的配套管理体制,才能实现社区的可持续良性发展。微更新作为区别于传统拆除重建和综合整治的新兴改造策略,有其独特的优势。
与以建筑立面美化为主的环境综合整治不同,微更新更加注重通过衰败建筑修缮、公共空间改造及产业功能升级,促进文化保育、产业创新与社区活力的提升;与大范围拆除重建和综合治理不同,微更新针对城市较小尺度,形式以保留为主,通过必要的新建以较低成本、较短周期实现更新改造;与传统政府主导把控的整体改造不同,微更新指向特定的使用群体,致力于满足受益主体的需求,通过积极推动公众参与,倡导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基层需求相结合,目的是通过改造重新激发空间活力。也正因渐进式、微更新更注重场地原有的肌理和居民主体的需求,着眼之处更为细微,贴近情况复杂的实际,在微更新策略的研究方面多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针对更新路径,有关研究从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多元因素驱动和社区规划师等多个维度出发,分析微更新过程中不同主体的改造需求,进而整合性地提出加强政府引导、促进上下结合、完善公众参与制度的微更发展策略。针对特殊人群的日常需求也展开相关研究,例如以低收入群体为研究切入点,基于“磁性社区”的更新理念,希望通过柔化社区边界、打破设施布局内向性、引入城市交通等措施,渐进式地推进低收入社区与城市的融合,挖掘区位潜力,提升低收入人群就业条件,促进低收入住区与城市融合的目标;人文关怀方面,学者希望可以借助小规模、渐进式的住区更新模式,通过逐步更新保护住区内部文脉和社区居民交流空间,达到保护社会网络的同时,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3.结语
居民是老旧小区的使用对象,也是老旧小区改造的最终受益者,因此,根据不同小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展开改造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其改造不仅需要自上而下的统筹规划与改造,同样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居民参与实际改造与管理养护工作。本文主要对老旧小区场所边界内的人居环境构成要素的现状表现情况进行评估和改造提升,对于居民的改造意愿以及改造诉求考虑不甚细致,有待于在进一步研究中深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黄榕江,曾强.夏热冬冷地区老旧小区外墙节能改造评价体系研究[J].
节能,2021,40(2):9-11.
[2]邢珊珊.老旧小区绿化景观效果的综合评判[J].现代园艺
,2019(8):101-102.
[3]彭忠益,王艳.城市老旧居住小区交通环境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J].
运筹与管理,2020,29(7):14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