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4
/ 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探讨

赵火举

中国工商银行西安鄠邑区支行

摘要:商业银行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构成,其信用风险的产生具有传导性、隐蔽性等特征,所以必须对信用风险管理体制予以完善。文章基于商业银行在内控管理、不良贷款率以及计量方法等方面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策略,以期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控管理;不良贷款率;计量方法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特点

首先是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具有传导性。通常来说,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发生时,其风险程度已经发生较长时间,且附带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且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通常是在不同区域、不同领域同时发生,导致风险类型多样,虽然诱发风险的可能是单一风险,但是传导性较强,会较快的传导给其它关联行业;其次是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具有一定程度的隐蔽性。信用风险的发生多是突发性的,银行本身缺乏时间对已经发生的信用风险进行调控。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与企业存在较大差异,企业风险的产生前兆性较强,可以在市场反馈、投资以及企业报表中得以体现,而商业银行由于存在较大的市场不确定性,可能会受到国家政策、金融影响、信贷情况等发生变化,由此导致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大幅提升。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商业银行内控管理体制不完善。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主体,必须对信用风险管理体制予以完善,从根本上减少人员道德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例如,信贷人员负责对贷款的调查、评级,如果信贷人员不严格遵守信贷规则,或者存在于贷款主体串通的行为,审批人员无法掌握贷款主体的真实情况,则对商业银行本身带来巨大风险。除此之外,部分商业银行过于注重短期收益,或绩效考核制度存在漏洞,忽视风险管理制度,无法与信用风险挂钩,这些都是信用风险的潜在影响因素。随着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不断完善,其在对于信贷业务的管理也愈加严格,同时积极引入大数据、信用风险评级等技术性手段,极大的减少了信用风险,但是对人员的职业能力与道德素养等不可控因素的管理仍有欠缺,基于此,商业银行加大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是减少信用风险产生的有效保障。

其次是不良贷款率等风险指标控制不彻底。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诸多影响因素中,不良贷款率是信用风险的主要体现,如果不良贷款率长期居高不下,则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大幅提升。虽然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整体有所下降,但是银行本身的风险管理作用较小,主要因素是我国四大国有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贷款是由国家进行剥离。除此之外,资本充足率指标同样反映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例如,8%的资本充足率是商业银行的最低要求,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基本已经全面达标,但是与不良贷款率情况相似,资本充足率的达标主要是以发行资本性债券的形式来补充,其风险性也较为明显,即商业银行为了达到资本能充足率的指标,可能会过于依赖市场,缺乏长期稳定性。

第三是信用风险的计量方法存在缺陷。我国商业银行对客户信用风险进行评测通常是采用信用等级评定方法,该方法对贷款主体进行违约风险判定时依据信用等级将其作为是否对借款人放贷、采用何种抵押方式、利率设定高低的基础。对贷款主体的平分通常是采用生产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发展前景等财务指标和定性风险指标,,然后对不同的指标设定分值表并分别进行打分,然后进行计算得出评级分数,从而确定企业的信用等级。但是该种方法是存在缺陷的,例如该方法仅仅可以反映在对贷款主体进行评定时的风险情况,但是缺乏历史数据、发展前景等动态指标。除此之外,部分商业银行采用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来对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测算,例如通过 LOGIT 模型和KMV 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后,选取了相关财务指标计算企业的信用风险值,预测借贷企业的违约情况,但理论测算与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吻合,究其原因是忽视了企业信息传递的对称性和完整性。以上阐述的集中情况真实的反映了商业银行在对贷款主体进行信用风险的计量方法评定时的缺陷,亟需进行完善,以减少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的信用风险因素。

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完善策略

首先要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完善绩效考核。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需要对风险承受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明确自身的风险边界,对不同的业务进行分析,选择相应的业务,并对业务进行风险控制。适当的内部控制也是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重要措施。在明确战略目标的基础上,银行一方面要考虑长远的风险控制,制定绩效考核体系架构时设置长期性的、动态的信用风险管理指标,落实全面的绩效考核体系。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构建诚信文化、重视诚信的文化氛围,加强银行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的培养,诚信、依法、合规开展银行业务,落实内部控制,有效控制信用风险。

其次要通过信用衍生产品分散信用风险。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可以考虑发展信用衍生产品。积极、主动实施组合风险管理对策,利用信用衍生产品分散信用风险。银行可以利用总收益调期、信用利差期权等信用衍生产品,转移信用风险。同时,信用衍生产品可以将信用风险从资产负债表内分离,银行通过表外持有信用衍生产品独立管理信用风险的同时,不影响银行与原有贷款客户的业务关系,使银行既能分散风险,又不损害和客户的关系。再者,信用衍生产品的产生,扩大了信贷市场参与者数量,进而使得资产组合配置的空间增大,降低信用风险的同时促进金融体系稳定。另外,信用衍生工具使得信用风险可以上市交易,增加了信用风险定价的透明度和准确性,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效率,为衡量信用风险的成本提供了工具。

第三要建立适用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信用计量方法是以风险值为核心的动态量化风险管理系统。它从贷款组合、证券组合的角度全方位衡量信用风险,分析面包括证券、信用证、贷款、衍生工具等方面的信用风险的估测。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信用评定时多使用静态方法,而违约过程是动态的,导致企业信用质量降级、金融头寸及资产质量恶化的情况是动态的,借款人在实际发生违约前,信用状态在不断变化,在考评信用风险时,银行要考虑不同信用状态变化的过程。因为违约以及信用的变化都会随着时间变化而表现出波动,这种波动是有规律的,在信用评级时,商业银行要对信用评级的波动性进行分析判断。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信用风险计量方法选择的时候可以考虑动态调节方法。有研究提出了一种动态调节方法即惯性调节法,即将企业以往的信用评级结果的波动性看做是周期性表现或者经济行为惯性,并将这种波动性融入新的信用评级结果。另一种是产品期限调节法。商业银行在为客户办理信贷业务时,评定信用等级的依据通常是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并将信用等级作为发放贷款的依据。而企业在运营中面临着比如宏观政策的调整、管理层决策变动、市场环境变化、财务政策变动等诸多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可能会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产生影响,因此,风险是潜在的、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变化是不确定的。商业银行在给企业发放较长期限的信贷产品时,给信贷产品定价时,应考虑企业的信用等级可能发生的变化。整体来看,银行必须考虑非财务因素对信用风险影响的度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对银行本身的正常经营以及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稳定作用,基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特点,必须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减少不良贷款率,提升资本充足率,并建立科学完善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多管齐下提升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婷,李刚,袁涛.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商业,2021(31):80-82.

[2]郑云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营销界,2019(43):57-58.

[3]蒙玉琴.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防范重点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21(0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