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3
/ 2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王丽丽

滨州市妇幼保健院(滨州市儿童医院) ,山东 滨州, 256600

【摘要】对我市家庭医生服务签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如签约团队人员配备不足、上下转诊机制缺位和家庭医生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如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分级诊疗工作机制和健全家庭医生激励机制等。

【关键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编制人员不足;有效转诊;激励机制;政策支持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建设性举措,也是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推行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工作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在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建设、筹资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索和进步,但就目前实施的状况,仍有定位模糊、资源稀缺、功能相对单薄等问题。“签而不约”现象严重,已成为现阶段要攻克的问题。

1.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1签约团队人员配备不足。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人口数量迅猛激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人员严重不足[1]。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不断拓展以及评价指标任务的不断增长,再加上当前疫情防控任重繁重,目前的人员配置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现阶段的健康服务需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生加入家庭医生团队多为“挂名”,在实际工作中的参与度不高。乡医队伍年龄老化,难以承担起家庭医生的角色。人员数量的不足还导致签约服务质量不高,一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居民提供的签约服务针对性不强,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签约服务不足,部分机构在推进签约服务过程中重数量而不重质量,“被签约”、“签而不约”现象时有发生,居民获得感不强。

1.2上下转诊机制缺位。虽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有助于分级诊疗体系的建立,但是在大框架下,分级诊疗制度的不完善、不畅通也影响着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选择[2]。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孤军奋战难以成事,双向转诊中,患者“上转容易、下转难”,且转诊绿色通道尚未完善,很难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中的优先转诊服务。经调查,我市已有多家县级综合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构建医联体,旨在利用综合医院的资源对基层全科医生进行培训的同时促进两层级医院之间双向转诊制度的畅通。但现阶段由于各层级医院缺乏统筹,利益分配不一致难以真正做到有效转诊,分诊这一过程不由家庭医生决定而是居民自行判断,基层首诊尚未完全发挥作用。不仅利益分配有显著影响,信息孤岛现象也阻碍基层首诊和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大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医联体牵头医院还未实现卫生信息的互畅互通、资源共享和信息有效利用。上下转诊渠道不畅通,制约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的显现。

1.3家庭医生激励机制尚不健全。良好的激励机制能够调动家庭医生的积极性,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对防止人才流失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激励机制的不完善阻碍了医疗人才流向基层,人员的不稳定难以保证优秀的医疗服务供给,影响服务质量和长效机制的建立。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政策下,签约居民的健康管理程度也无法与家庭医生的绩效工资水平挂钩。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对开展签约服务的积极性不高,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对策建议

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印发《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结合指导意见有关要求,对下一步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2.1重视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继续推进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空编补齐,积极开展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招聘工作,尽早完成空编补齐目标。积极申报免费定向医学生培养,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向补充专业人才。加强对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师等人才的培养以及职称晋升等政策倾斜力度。加强政策支持,各级财政承担比例,解决乡村医生养老保险,提高乡村医生待遇。积极做好新入职乡村医生的引导及保障工作,鼓励乡村医生提升学历和职业资格,逐步提升乡村医生服务能力。

2.2重视完善分级诊疗工作机制。在分级诊疗体系建设过程中,注重完善各级医疗机构诊疗信息畅通机制,打破信息孤岛现象,实现信息互畅互通、资源共享,方便家庭医生及时、快速、有效、准确掌握每名患者的诊疗信息资料,并同时完善与二、三级医院的双向转诊系统。推进“互联网+签约服务”,基于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搭建或完善家庭医生服务和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线上为居民提供签订协议、健康咨询、慢病随访、双向转诊等服务。卫生健康部门和医保部门进一步细化职责,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发挥基本医保引导作用,在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中,优先考虑体现分级诊疗、技术劳务价值高的医疗服务项目,促进就近就医。探索将签约居民的门诊基金按人头支付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家庭医生(团队),对经分级诊疗转诊的患者,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家庭医生(团队)支付一定的转诊费用,引导居民主导到基层就医。

2.3重视健全家庭医生激励机制。将家庭医生绩效与工作内容挂钩,运用标化工作量对家庭医生团队整体进行绩效考核,签约服务费在考核后及时拨付。为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制定职业发展规划[3],拓宽基层卫生服务队伍的职业发展路径,促使其接受继续教育与培训,在提高家庭医生服务能力的同时,增加其职业认同感,从而让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引得进,留得住”。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在绩效工资分配上向参与签约服务的医师倾斜,调动专业医师参与签约服务的积极性。医保部门加强协议管理,完善结余留用的激励政策。明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基本服务包和个性化服务包的内涵,并相应调整费用结算标准。信息系统记录的服务行为,作为考核评价家庭医生服务履约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 马伟,许学国,合同法视角下完善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的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6):1980.

  2. 肖後,袁立,周昌明等,推行家庭医生签约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J].中国卫生资源,2015,18(01):64.

  3. 程东英,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解析[J].中国乡村医生,2016,11(23):21.

Shape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