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市第二人民医院 四川 江油 621700
脑梗塞,脑血栓以及脑出血是现阶段临床医学中常见的脑血管病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造成重要影响,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3种疾病,但是却不知道这3种疾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以及如何对3种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区分3种疾病以及治疗方法,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为大家讲述脑梗塞,脑血栓以及脑出血的区别,同时讲解这3种疾病的治疗方法。
区别一:病因不同
脑梗塞:脑梗塞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受到多种原因影响,造成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进而使脑部组织长时间缺氧缺血引发组织坏死或者软化,该种疾病属于脑血管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率是全部急性脑血管疾病的70%,发生率较高。
脑血栓:脑血栓通常是指脑动脉由于受到局部血管的病变进而出现血栓,造成血管壁增厚出现管腔狭窄或闭塞,进而导致的局部血流减少或中断,造成脑组织出现坏死。脑梗塞与脑血栓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在区分疾病过程中具有一定难度。如果患者血液黏稠度较高血液流速较慢,这样很容易造成血液成分沉积,进而引发血栓,所以如果患者日常生活中存在动脉硬化或者血液黏稠需要充分注意。
脑出血: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脑内部血管破裂,血管中的血流进入到周围脑组织,造成患者颅内压力增高,且血管破裂造成血流外溢,影响其他组织正常运作,进而导致血液供氧不足,通常情况下脑出血患者多数患有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如果患者出现突然间的情绪激动,也会造成脑出血的发生。
区别二:症状不同
脑梗塞:疾病发生初期患者通常存在意识清醒,随着疾病加重,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四肢麻痹,昏迷,中枢性高热应激性溃疡,疾病进展到晚期患者会存在脑疝,最终导致患者脑死亡。
脑血栓:疾病发生后患者通常会存在单眼或者双眼一过性黑朦,存在视物模糊或者眩晕,部分患者还会存在头痛呕吐、一侧手脚或者面部麻木、伴随着肢体无力,说话不清楚,口角歪斜,突然间跌倒或者抽搐。
脑出血: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初期通常没有先驱症状,仅有少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头晕、头痛或者肢体无力等情况,但是在疾病发生后症状会在短时间内急剧发作,其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患者出血部位以及出血量存在重要关系。
脑梗塞,脑血栓以及脑出血疾病发生后需要积极对患者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分为基础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内容。
基础治疗
脑梗塞:当患者出现脑梗塞后需要做好患者基础性治疗工作,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同时为患者提供充足氧气支持,控制患者血压指标以及血糖指标,同时对患者的高热情况以及感染情况做好预防性工作,改善患者水电解质紊乱,预防患者深静脉血栓疾病出现。
脑血栓:在为患者基础治疗中,同样需要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同时指导患者卧床休息,维持患者电解质平衡,定期为患者进行翻身、拍背、吸痰,对患者开展有效的抗感染处理,如果患者存在原发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需要积极进行原发病治疗。
脑出血: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为患者脱水降颅压,以此减轻患者脑水肿,密切关注患者血压情况,及时防止患者再出血发生;做好患者血肿周围组织保护,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少疾病并发症发生。
药物治疗
脑梗塞:脑梗塞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药物选择主要以神经保护类药物以及改善患者脑血管循环的药物,例如依达拉奉、胞二磷胆碱以及丁基苯酞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实现患者脑神经保护,减少脑梗塞对患者神经功能造成的影响。
脑血栓:脑血栓在药物治疗过程中主要以静脉溶栓类药物(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抗血小板类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类药物(肝素类、阿加曲班)、降纤类药物(降纤酶、巴曲酶)、抑制血脂药物(他汀类药物)、改善微循环类药物(丁苯酞、人尿激肽原酶)
脑出血:脑出血常见药物治疗主要有重组Vlla,氨基乙酸、止血环酸,以及神经类保护药物,起到患者脑神经保护作用。
手术治疗
脑梗塞:如果患者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可以为患者进行开颅减压术或者脑组织切除术,与此同时还可以采用介入治疗。在手术治疗过程中还可以融入中医治疗思想,应用三七、红花,丹参、地龙等药物可有效改善患者病症。
脑血栓:脑血栓发生后需要依据患者血栓位置对患者进行紧急血管内手术,或者采用脑室减压引流术,通过引流脑脊液进而降低颅内压,再配合积极药物治疗可有效减少患者病死率以及致残率。
脑出血: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法较多,例如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手术、去骨瓣减压术、脑室引流术,血块溶解术等。手术治疗可以有效清除血肿,降低患者颅内压,挽救患者生命安全,降低对脑神经功能的损伤。
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是脑梗塞,脑血栓以及脑出血疾病发生后患者需要积极开展的治疗内容,在康复治疗过程中需要依据患者真实情况为患者制定康复计划,以被动运动,主动运动等为主,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减少患者疾病后遗症,降低患者疾病致残率。
脑疾病对患者的身体以及生活质量均造成重要影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积极做好预防性工作,注重日常生活中劳逸结合,养成运动习惯,规范自身饮食,定期到医院体检,减少基础疾病发生情况,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