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与幼儿数学区域活动材料投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9
/ 2

核心素养与幼儿数学区域活动材料投放

杨晓茜

中国人民解放军 32554部队机关幼儿园 650032

摘要:在幼儿园设置数学区域,可以促使幼儿主动选择和应用特定的活动材料去探索数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和简单的数学运算能力。数学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影响着幼儿的数学活动,因而,教师必须重视这一点,投放与幼儿身心特点相匹配的材料,进而培养幼儿的数学核心素养。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分析数学区域活动对于发展幼儿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并提出数学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育;数学区域;活动材料;策略

引言:在幼儿阶段开展数学启蒙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为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幼儿的身心特点,教师很难通过言语教学帮助其掌握数学知识,而有趣的区域活动则能轻而易举完成这项任务。教师应当合理投放活动材料,提高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

一、数学区域活动对于培养幼儿核心素养数学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大班幼儿逻辑推理能力

逻辑推理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儿思维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其对于某些事物会有一定的想法,教师可以利用大班幼儿的好奇心理,在数学区域活动中为大班幼儿创造阻碍,帮助其进行思维的拓展。

例如,在实际的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放置多个玩具或物品,引导大班幼儿从自身的角度分析出物品之间的联系,同时根据物品的联系进行分类,并结合物品所标数字的大小进行排列,利用此种方法可以帮助大班幼儿对排序和排列有初步的认识。另外,也可以创设购物场景来组织大班幼儿角色扮演,由教师在卡片上书写买卖物品并标价,由学生按照卡片上面的数字进行买卖,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同时锻炼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效提高大班幼儿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有利于提高大班幼儿运算能力

运算是数学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幼儿学习的主要内容。在一些数学区域活动中,幼儿需要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一开始,幼儿只能掰手指来进行数学运算,在有趣的活动中,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去进行数学练习,心算、口算能力不断提高。

例如,在大班幼儿在参加数学区域活动时,教师可以在智力区放置数字卡片拼接或者组合,引导幼儿将分散的数字动手拼接,独立地完成数字组合。同时在卡片组合中也可以放置有关数学知识点的内容,组织幼儿自己独立进行拼接,在拼接的过程中幼儿可以掌握合适的数学术语,避免部分知识口语化。另外,教师也可以在数学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大班幼儿在与他人交谈或者动手拼接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讨论,同时进行独立的分析和解决。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有利于提高大班幼儿运算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大班幼儿数据分析能力

现实世界里充满了数据,幼儿的生活里,数据无处不在,正确分析这些数据对于幼儿而言十分重要。引导幼儿参加数学区域活动,幼儿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数据,并有意识地辨别数据,进而分类整理,分析数据的特征。

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区域放置存在不同形式的卡片,卡片的内容可以是景色、卡通人物以及动物,同时不同卡片有不同的计算方法。组织学生开展游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不同的卡片,并依照卡片上面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同时展开想象,说明自身选择这张卡片的原因和想法,并对数据的计算过程进行分析与展示。这样,幼儿能够自主认识、收集数据,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数据信息,进而深入探究,数据分析能力不断提高。

二、幼儿数学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有效策略

(一)材料投放数量适宜,提高数学区域的吸引力

经过比对研究,发现很多幼儿园在投放数学区域的活动材料时,容易数量过多或过少。材料过多,固然能够给幼儿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但会造成空间拥挤,幼儿活动不开,很多材料堆积在一起,显得杂乱无章。而材料过少,则不能满足幼儿的活动需求。因而,教师在投放数学区域的活动材料时,应当控制数量,保持区域整洁美观,同时又能使所有幼儿都有能够使用的材料,提高本区域的吸引力,从而提高幼儿对数学区域活动的兴趣,这样才能让幼儿爱上数学,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人数、区域空间等因素投放活动材料。以“分类游戏”为例,幼儿需要对不同颜色或不同形状的物品进行分类,教师则必须要投放适宜数目的活动材料。如果每个幼儿只能接触到几个分类材料的话,活动便会过于简单,难以吸引幼儿的兴趣。教师也可以用精致小巧、体积轻便的积木作为幼儿的活动材料。这样,积木可以放在每个幼儿的周围,方便幼儿进行分类整理。积木的具体数量则可以以幼儿人数的二十倍计。这样,每个幼儿都能分到二十个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积木,提高了分类的难度。由于幼儿分到的积木是随机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互换积木,继续分类。这样投放材料,既能够保持区域活动空间的宽敞度,又能满足幼儿活动需求,能使幼儿在分类整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数据分析能力,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

(二)注重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幼儿的合理需求

幼儿个体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数学水平有高有低。只有活动材料适应幼儿的身心特点,才有可能发挥出其功效,让幼儿在活动中提高数学认识,发展核心素养。因而,教师必须重视材料投放的层次性,考虑到不同层次幼儿的需求。这样,幼儿能够有更广阔的选择空间,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择活动材料。这样,有利于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从而循序渐进提高其数学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在开展感知数字这一类的数学区域活动时,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幼儿,投放不同的活动材料。大多数幼儿对于数字的感知都处在1到10之间,教师可以在数学区域内投放不同数量的小鸡、小猫和小兔等动物玩具,而后让幼儿自由选择一种方式完成任务。假设任务是最多使用两种小动物,使它们的组成的数量关系为6。那么不同层次的幼儿便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完成任务。比如,某位幼儿加减运算尚不熟练,在与同伴交流过后,收集到了6个小兔子,任务便完成了。有的幼儿数学水平相对较高,便可以采用4只小老虎和2只小鸡这样的组合来完成任务。这样,活动材料能够贴合所有幼儿的需求,能够使其爱上数学区域活动,逐渐发展出数学核心素养。

(三)材料投放贴合幼儿兴趣,提高其数学兴趣

幼儿的思想和情绪更为外露,不可强迫其学习或是参加某一活动,否则只会起到反作用。对于幼儿而言,兴趣可以说是其行为的决定因素。因而,教师投放的活动材料应当贴合幼儿的兴趣。这样,幼儿才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区域活动,然后建立起对数学的兴趣,进而逐渐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征求幼儿的意见来投放数学区域的活动材料。如要开展的活动是利用材料来表示一串数字,教师可以询问幼儿想要用什么材料。有的幼儿认为一盒火柴可以摆放出很多数字,提议用火柴当做活动材料;有的幼儿则更喜欢漂亮的纽扣,提议可以用不同数量的纽扣表示不同的数字,还有的幼儿想要用牙签、木棍等道具来表示数字。教师则应当做好统计,根据幼儿的兴趣准备多种不同的材料,然后让幼儿自由选用。这样,幼儿可以采用自己喜爱的材料来参加数学活动,积极性大大提高,会更加认真的参加活动,有助于提高幼儿对数字的认识和使用能力。

(四)材料贴近生活,提高幼儿的数学实践能力

学习数学的目的,最终还是要服务于实践,教师也应当想方设法提高幼儿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投放更加贴近生活的材料,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以便幼儿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贴近生活的活动材料更能让幼儿产生亲近感,有利于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参与活动,从而提高幼儿的数学实践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在数学区域开辟“超市区”,投放“蔬菜”、“水果”和“零食”等活动材料,引导幼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超市区”,主要有收银员、服务员、顾客这三种角色。幼儿抽签决定自己需要扮演的角色,然后根据自己的角色来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比如,某位幼儿扮演顾客,其任务是买5个苹果。但由于“超市”太大了,他找不到苹果在哪儿,于是就询问“服务员”。“服务员”热心的带着他到了水果区,帮助他挑选了三个“苹果”,并指示了收银的地点。收银员则告诉他,这五个苹果四元钱,但是他只有一张面额为五元的“纸币”,“收银员”最后找了他零钱。这样,无论是顾客还是工作人员,都需要对数字有正确的认知,才能顺利进行交易,有利于加强幼儿的数学实践能力。

总结:综上所述,幼儿教师可结合将材料贴近生活,提高幼儿的数学实践能力等策略,完成对幼儿数学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从而提升幼儿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逸菲. 基于区域活动启蒙幼儿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9, 000(003):89.

[2] 谭秋下. 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核心素养的有效措施[J]. 家长, 2019, 000(008):P.80-80.

[3] 陈祥彬. 聚焦核心素养搭建交流平台--中南,华北,西南十省区市第十届小学数学优质课观摩研讨活动综述[J]. 小学数学教育, 2019(13):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