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栖霞区龙潭中心小学 210000
【摘要】九九口诀表是二年级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对于整个小学阶段的计算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位置。是以后学习多位数乘、除计算的基础。教完乘法口诀后,笔者发现学生在背诵的时候出现慢,且有的学生出现乱了的情况。也有的学生背得很快,但是从中抽取一个来,则不能很快说出答案。如何让孩子能够在快乐中记忆口诀,让他们有兴趣地背诵口诀,提高计算的正确率,笔者一直在思索着,也得出了一些成果。
【关键词】 兴趣 记忆 乘法口诀
最近在背诵口诀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随着7、8的乘法口诀学完后,出现混乱的现象,也有的虽然背得熟练,但从中抽取一道却还是说不出答案来,或者很慢。我也一直在思考着如何能够让学生准确而又快速得计算乘法口诀的得数,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放松心情,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记忆。
在课堂上,我采用做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巩固对乘法口诀的记忆。采用开火车,抢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熟练记忆口诀。开火车我才用一个同学背一道的方式,直到背完。抢答,我采用出示一道口决的一部分让学生说剩下的一部分。比如()()二十四。或者根据句口诀说出跟它相关的两道乘法算式。比如根据三九二十七说出跟它相关的两道乘法算式。
二、从九九口诀表中找规律,找到最捷径的方法记忆。
刚开始学习乘法口诀时我们是采用口诀表中横着背诵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就是口诀中第二个数是七。现在全部教学完毕后,我让学生竖着来读乘法口诀表。
我们知道一几就是几,因此我们从第二竖排开始,请一位同学来读,读完后,问学生,你能知道什么?学生说开头都是二。我又请学生读得数。我又问:读完后你能发现什么?学生知道了每次都加2.于是我引导他们:也就是说二开头的乘法口诀下一句都比上一句?学生自然而然地说:多2.然后我就出了一道:知道2×7=14,你能否算出2×8=?应该比14?学生说出是多2.
接着我又让学生竖着读第3排,看看能发现什么,学生得出开头都是3,得数每次都加3.
……
通过这样竖着找规律,让同学们记忆口诀的方法又多了一种。
三、游戏环节,找出一些特殊的得数。
1、因为口诀中有一些是整十数,如10、20、30、40,我让学生想一想哪些口诀的得数是这些数呢?学生发言积极,同时,我还留了足够的时间给那些反应慢的同学思考。
2、有些口诀的得数个位是5,比如15、25、35、45,我问学生哪些口诀的得数是这些数呢?最后得出这些口诀都与5相关。
3、还有一些口诀的得数是相反数,比如12和21 ,24和42,18和81,27和72,36和63,45和54 。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问:有的口诀得数是12,还有的是21,你知道是哪句和哪句吗?依次这样把相反数问一遍,学生的积极性又高涨了。
4、还有一些口诀的得数比较相近,比如54和56,63和64,我又分别提问了这两句。同时比较63、64这两个数,一个是单数,一个是双数。一个口诀跟单数的口诀有关,一个口诀跟双数的口诀有关。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5、还有一些数是有两句口诀都能得出的,比如4,6,8,9,12,18,24,36.我也分别问了一下,这些口诀种有跟6相关的,也有跟4相关的。这样孩子们有能够更加清晰地区别了。
6、还有一些口诀等于28、32、36的,这些分别是哪几句口诀呢?
这几句口诀容易混淆。而每一个数之间又相加4,说明都是跟4的口诀相关。可以从四六二十四这句入手。学生在我这样的问题和引导辨析之下,已经能够区分出很多句口诀了,也大大降低了难度,提高了分辨度。
7、家庭游戏。 为了让学生在家里也能够和爸爸妈妈一起背诵口诀,我故意说了,还有一个游戏,可以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但是你必须要把口诀背诵熟练,并且速度快的情况下才能玩。就是任意想两个数,用这两个数相乘,假如得出来的是一个两位数,则用这个两位数的个位乘十位,假如还得出两位数,继续用个位乘十位,直到乘得的得数是一位数为止。比如8和8,用8和8相乘,得64,那么用6和4相乘,得出24,又是两位数,那么用2和4相乘得8,是个一位数, 则游戏结束。
另外,还有一个难度更大一点的游戏,就是想一个两位数,它是由谁和谁相乘的,比如18,是由谁和谁相乘?可以是3、6,也可以是2、9,如果是36,则问:36又是谁和谁相乘的?这样倒推着玩游戏,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把乘法口诀写成除法算式的形式。
有的同学对于除法算式还不是很熟,在九九表中,可以让学生把乘法口诀改写成相应的除法算式。可以用这种形式帮助记忆。比如根据四九三十六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学生在各种游戏中学会了分辨不同的口诀的不同的特征,也加快了对口诀的掌握。通过学习乘法口诀,我们师生共同努力,想出了很多种方法,让背诵口诀变得有意义。开动脑筋的过程也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味。
【参考文献】
刘燕.怎样让乘法口诀的复习变得有趣[J].小学教学(数学版),2021(11):44.
杨娟.有效引领,探索规律——《9的乘法口诀》教学与思考[J].教育视界,2021(29):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