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新区实验幼儿园
摘要:幼儿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身体、认知、情感等方面发展还未完善,而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是幼儿面对的第一次过渡阶段,也是幼儿开启正式学习生活的起步阶段,做好幼小衔接对于幼儿之后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极大促进作用。在2021年国家教育部也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本文从早、广、准三个维度出发,探讨如何促进幼小衔接的科学实施,为幼儿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关键词:幼小衔接;科学准备;策略研究
引言:近几年来出现的“幼儿园小学化”现象成为社会热点,如何做到科学的幼小衔接,减缓幼小衔接的坡度,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一项重要任务。从幼儿园角度出发,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以科学的方式将幼儿进入小学生活所必备的品质、能力等,融入幼儿一日生活和教育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推动幼儿发展。
一、幼小衔接要及早施行
小学与幼儿园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环境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但幼儿想要适应小学生活最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因此幼儿园教师需要尽早采取合适的措施推动幼儿的发展。首先,针对小班幼儿教师需要结合班内儿童的发展现状,有意识地让幼儿独立完成穿衣、上厕所、吃饭等基本生活内容,逐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在进入小学后自主完成基本生活活动。其次,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需要从小班开始逐步培养,教师需要尽早树立正确的引导意识,在孩子们自主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进行合作互助,良好的个人品行是需要从小培养,教师需要与家长形成合作共育的良好模式,共同为幼儿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习得文明的生活习惯以及正确的社会交往技能。这些潜在的能力是需要尽早培养的,只有教师与家长团结一心、朝着促进幼儿健康发展这一目标出发,才能够助力幼小衔接的顺利开展,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
二、幼小衔接要覆盖内容广
幼儿园与小学属于不同学段,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教育形式和特点,而幼儿进入小学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准备,还需要心理、能力、学科等方面的准备,才能够与小学阶段进行有效衔接,因为小学阶段的学习强度更大、内容更多,师生关系没有幼儿园那么密切,同伴关系大都需要孩子自行处理解决,因此面对这些要求,教师需要关注多方面的内容,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那么,首先幼儿园教师需要同家长一起为幼儿做好科学的心理疏导,为幼儿进入小学学习打好预防针,可以通过参观小学课堂、讲解小学生活等形式,让幼儿提前对小学生活有所了解。其次,在能力方面,包括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等,教师需要在日常活动组织中融入这些教育内容,开展相应的游戏环节和教学内容,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思维方式,来进行适当的能力训练活动,从而使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得到适宜的发展。最后,在学科能力方面,教师可以依据当前小学阶段所必备的知识能力方面开展相应教学活动,为幼儿进入小学打好基础,比如对大班幼儿开展字画课,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写字能力等。这些领域的内容都是幼小衔接时教师需要关注的,只有全面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够为幼儿进入小学的学习和生活保驾护航。
三、幼小衔接要具备针对性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对接,是指这一特殊阶段的幼儿学习生活上的过渡策略与要求,因为需要根据两者间的特殊性来进行合理安排,才能达到预期效果。首先针对学习方面,教师需要采用科学的教育观,不能有小学化的倾向,针对数学要先让幼儿培养良好的数的概念,通过游戏等寓教于乐的形式促进幼儿的学习能力发展。其次,针对能力方面,教师需要对此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设计和游戏活动,例如人际交往能力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与同班分享合作,病积极组织团体活动、角色扮演游戏等,提供给幼儿更多社会交往的机会和平台,让孩子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教师还应进行相应指导,引导孩子在日常交往中使用礼貌用语,用良好的礼仪来对待他人。这些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能够更高效地促进幼儿相应能力的发展和获得,从而使儿童更加适应小学生活。
总结:
幼小衔接作为当前学前领域的热门话题,备受人们关注,幼儿进入小学作为人生当中第一个转变阶段,是需要教师、家长、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下达成的。主要从三方面入手,首先幼小衔接要及早施行,提早做好准备;其次,幼小衔接需要较广的覆盖面,促进幼儿在心理、物质、能力和学习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最后,幼小衔接需要具备针对性,让幼儿各方面获得真正的提升与发展,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才能够为幼儿适应小学生活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史晓燕.分层多维策略助力幼小衔接[J].教育家,2022(03):67.
[2]刘琳.幼小衔接从生活准备和自主管理入手[J].当代家庭教育,2021(36):66-67.
[3]郭利婷,李晖.“双减”政策视域中的学前教育“去小学化”与“幼小衔接”之博弈——基于纳什非合作博弈理论的分析[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38(02):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