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白马乡中心小学
摘 要:学生的学习激情是他们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的动力。要进一步实现教学效果的飞跃,需要我们教师科学施教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激情,让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投入课堂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我们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来诱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让他们的自学能力在我们的培养下不断提高。本文笔者根据近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各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得到提高的一些实际措施。
关键词:自学能力 传授方法 提高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充满活力的新课堂,而学生的学习动力是新课堂能够成功开展的基础。然而,要让农村学生产生学习激情,我们根据他们的情况:他们变成了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无人管教,学生不能自律,没心思学习;农村出现了读书不如趁早打工的念头,受其影响,大部分学生学习十分被动,以至厌学。这些问题导致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培养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势在必行。那么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只有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学习技能,学生才能轻松愉快的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这样他们才会对学习逐步产生激情,并渐渐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我们要指导学生会学、乐学才能为自学打开有效之门。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科学诱导学生学会学习。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很佩服,这时候学生就会提出疑问。一个学生说:“如果诸葛亮请鲁肃帮忙,鲁肃不讲信用,那诸葛亮的计划不就完了吗?有的学生说:如果船上没有十万支箭,那诸葛亮又该如何呢?周瑜会怎么样?还有的学生说: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学生提出的疑问,我认为学生已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向深层次探究。这时我不断启发、诱导,给学生更多空间,让他们在课堂上大胆发言,敢于提问,使课堂闪烁着探究、创新的的火花。
例如,我在教学《感受阳光》为题组织学生写作活动,我把学生带到校外,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受阳光”。于是,有的学生用放大镜聚焦阳光做燃纸实验,有的学生把手帕洗干净然后在阳光下晾晒,有的把小棒插在水里观察小棒折射的影子,还有的学生索性躺在草地上尽情接受阳光的沐浴……我悄悄用摄像机录下了这些活动过程,包括学生现场语言、表情等细节。回到教室以后,我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同时播放录像,帮学生回忆和体会细节,最后我要求学生:以“感受阳光” 为题写一篇作文,内容不限,形式不限。学生听后,特别的高兴,因为他们有写不完的内容,有写不完的感受,写起来得心应手,之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能够自主学习。
二、充分挖掘阅读材料的趣味性,让学生自主投入语文学习
多读课外书,可以促使学生从两层意义上实现自主学习:一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本身就进行了自我解读、自主学习;二是由于进行了课外阅读,学生的语文知识结构得以不断地建构、知识不断地变得丰厚,而在课堂上能超越老师、超越文本,进行创造性地、个性化地阅读、理解,实现自主学习。而农村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差,买书少。不少农村小学缺乏资金,不能建立一个像样的图书室,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限制。农村学生缺乏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方法。另外,多数农村学生家长农活负担重,文化水平较低,闲余时间较少,没有时间也不习惯读书看报,很少给孩子买课外读物。有的家长一有空闲就看电视,闲聊,少数人甚至打牌影响孩子的学习。孩子耳濡目染,上行下效,课外阅读无从谈起。为此,我们应该做到:首先、挖掘书源,让学生有书读。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积极主动地拓展学生课外读书量。笔者在所教班级建立了“班级图书角”,有上百册。这些书,有学生捐的,有我个人收藏的;有学生集资从书店和旧书摊上购得的。通过这种方式,集中了课外书资源,使学生能读到更多的课外书。其次,设法让学生爱读课外书籍,那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阅读习惯,指的是不需要教师强制,就能自觉地去进行阅读。在阅读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通过学习各类文章,并进行一系列的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积累丰富的知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认识能力。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到:一是定书。选择好自己要阅读的书,读每本书不能半途而废,要养成爱读书、多读书的好习惯,领略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读书的兴趣,把读书看作是人生的一大乐趣。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的良好习惯就会养成。二是定时。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确定读书的时间,要做到每天必读。三是制定一个读书计划。
在阅读过程中,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品味其中的感情,也就是:“以读求悟,读中见悟”。
比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我”和父亲去钓鱼,后来父亲让“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我得到了什么启示?让学生自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质疑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围绕“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难在哪里?我的心里变化是怎样的?”这一重点展开学习。首先让学生换位体验,加强对难点的理解,在自然投入的状态下,受到情感的熏陶,领会文章所阐明的道理和启示,走进人物的内心,倾听人物的声音,体会爸爸的严格要求给“我”带来的启示。再让学生依托一个抓得着的事件去谈,感悟这句话中所蕴含的哲理,这就自然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有利于营造出良好的课堂学习和研究的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感悟到难就难在要想作出正确的道德抉择,就要克服种种诱惑,经历心灵上的煎熬,只有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上的考验,最终才能战胜自我,起得成功。实践证明,只有把全体学生看作感悟的主体,营造情感氛围,积极架设一座沟通“学生主观存在”和“教材客观存在”的桥梁,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样的感悟才有深度。
三、因材施教,实施好情境教学
农村学生生活空间朴实,见识狭窄。但也有其独特文化来源。因此,教师应树立“大语文”的观点,让学生从传统那种封闭式的苦读走向开放型的自主学习。从课堂走向课外,从校园走向校外,使语文成为一泓活水,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学语文,长才干。对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来讲,要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农村小学语文资源。农村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农村的田园风光和野花野草中蕴含着无尽的知识。我们要“跳出课堂教语文”,将农村生活作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因此,我们要让农村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农村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拓展了求知的空间,也培养了学生语文学习中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我们农村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有着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有着千奇百怪的山峰、有着清澈见底的小溪,这就为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自然条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在写作的时候就不存在无从下手,找不到要写的东西,比如写一处景物,教师把学生带出校外,指定一处景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观察要准确,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如形状、色彩、声音、动态、静态等方面的特征;引导学生描写景物时,还要注意描写的顺序、层次、重点、景物间的关系及景物各部分的关系,要有顺序地把这些写下来;描写时用词要优美,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适当引用一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修饰,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
教学时,应帮助学生列出观察项目,学生就会有目的地观察,主动地观察体会,写作时就不会无话可说了。
总之,今天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与新课程的改革观念同行,认真根据农村学生面临的困难和生活空间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会自主学习。为我们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书目:
[1] 黄庭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 语文(小学4——8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 陈菊先.语文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