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活血汤联合利拉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6
/ 3

益气活血汤联合利拉鲁肽治疗 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

陈丽萍

甘肃省武威市中医医院 (甘肃省武威市 ) 733000

摘要】 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汤联合利拉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糖尿病低盐饮食,慢性心力衰竭药物(地高辛、ACE抑制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应用利拉鲁肽1.8mg IH qd,观察组在治疗组基础上加用本人自拟益气活血汤,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心功能变化来判断疗效。结果 观察组20例患者中7例显效,9例有效,无效4例,总有效率16例;对照组20例患者2例显效,5例有效,13例无效。总有效率7例。结论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关键词】益气活血汤 利拉鲁肽 2型糖尿病 心力衰竭 临床疗效

糖尿病可以引起糖尿病心肌病、高血压、冠心病,随着病情的进展,可以引起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力下降,从而导致心力衰竭,出现心力衰竭后也可以出现明显的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糖尿病患者易并发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而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是心力衰竭的发病病因,故糖尿病患者易并发心力衰竭,其治疗需要给予控制心衰的药物,同时还有降糖作用,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解除高糖毒性、控制心衰、辅助减重的同时治疗心力衰竭和T2DM。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临床常见“胸痹”,遵循我院甘肃省名中医曹生有主任医师“从瘀论治”贯穿糖尿病治疗始终,本人应用自拟益气活血汤联合利拉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本文旨在观察自拟益气活血汤联合利拉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1 资料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17-04~2022-02在我院门诊及住院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诊断标准:消渴病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T3.1~3.15-2007)[1]。胸痹参照周仲英主编中医内科学诊断标准[2];西医诊断标准:心力衰竭参照陆再英、钟南山主编第7版内科学诊断标准和国际上通用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提出的诊断标准(1999)[3]。随机双盲分为观察组:自拟益气活血汤联合利拉鲁肽治疗20例,对照组:利拉鲁肽治疗20例。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糖尿病低盐饮食、慢性心力衰竭药物(地高辛、ACE抑制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利拉鲁肽(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责任公司)1.8mg IH q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自拟益气活血汤口服,组方如下:

太子参30g 黄芪30g 麦冬10g 五味子10g

桃仁30g 红花10g 当归10g 生地12g

赤芍10g 川芎10g 柴胡15g 牛膝15g

桔梗10g 枳壳10g 泽兰10g 车前子18g

生甘草6g

若瘀血痹阻重、胸痛剧烈,可加乳香、没药、郁金、降香、丹参加强活血理气之功;若瘀血气滞并重,胸闷痛甚者,可加沉香、檀香等辛香理气止痛之药;若寒凝血瘀或阳虚血瘀者,伴畏寒肢冷,脉沉细或沉迟,可加桂枝或肉桂、细辛、高良姜等温通散寒之品;或人参、附子等益气温阳之品;若水肿明显者加猪苓、汉防己。每日1剂,水煎400ml温热分2次服。两组均治疗3个月后观察疗效。

1.3 观察内容及疗效评定标准:治疗前后血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和心功能的变化来判断疗效,以NYHA分级为标准[3],显效:心功能分级降低Ⅱ级,有效:心功能分级降低Ⅰ级,无效:心功能分级无变化甚至增加。

1.4 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自身及组间显著性差异采用t检验:两组率的比较用c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表1 联用自拟益气活血汤(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疗效比较[ n(%)]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20

7(35)

9(45)

4(20)

16(80)

对照组

20

2(10)

5(25)

13(65)

7(35)

注:2组比较,c2 =0.0867,P<0.05 对照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提示观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 联用自拟益气活血汤(观察组)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体重均n=20X+S



SBP(kPa)

DBP(kPa)

FBG(mmol.L-1)

HbA1C(%)

体重(Kg)

对照组

治疗前

18.8+1.6

11.6+1.4

8.9+1.3

8.1+1.0

89.6+2.0

治疗后

18.1+1.5

11.3+1.3

7.5+1.1

6.5+0.8

86.4+1.5

差 值

-18.1+1.51)

-0.63+0.27

1.4+0.62)

1.6+0.42)

3.2+0.5

观察组

治疗前

18.7+1.7

11.8+1.4

8.2+1.2

7.9+1.2

91.8+5.6

治疗后

17.2+1.4

10.4+1.1

7.3+1.0

6.3+0.7

84.0+1.2

差 值

-1.4+0.31)

-1.3+0.41)

0.9+0.32)

1.6+0.62)

7.8+4.4

注:治疗前后自身配对t检验 1)P>0.05,2) P<0.01。2)组间比较经t检验:1)P>0.05,3)P<0.01 差值指治疗前值与治疗后值之差治疗前后血压下降不明显;其余指标2组治疗前后变化差异有显著意义。





3.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组间心功能分级比较 n[%]

指标

对照组

(n=20)

观察组

(n=20)

X

P

心功能分级



9.08

0.02

Ⅰ级

5(25)

10(50)



Ⅱ级

6(30)

7(35)



Ⅲ级

6(30)

2(10)



Ⅳ级

3(15)

1(5)



表3 联用自拟益气活血汤(观察组)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提示观察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治疗过程中偶尔有出现胃肠道反应、头痛、头晕、低血糖反应,经对症处理后缓解,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T2DM是一种因多种代谢异常(包括外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受损、肝葡萄糖生成增加和胰高血糖素血症)所导致的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进展性疾病。目前现在的口服治疗药物通常是通过增加胰岛素分泌(磺脲类和起效较快的格列奈类)、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噻唑烷二酮类)、减少肝葡萄糖生成(二甲双胍)或延迟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α-糖苷酶抑制剂)而发挥作用的。虽然这些药物可以在短期内改善血糖控制,但是均不能阻止β细胞功能进行性衰退,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糖控制情况会逐渐恶化。此外,所有这些药物都会产生副作用,包括体重增加、低血糖、胃肠道紊乱、乳酸性酸中毒和水肿。因此,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作为一种抗糖尿病药物,可以长期保持其起始良好的降糖疗效,且同时还具备减重,改善心功能,不良事件发生率低的特点以及延缓和阻止2型糖尿病进展的能力。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由于心室收缩功能下降射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临床表现主要是呼吸困难和无力而致体力活动受限和水肿。其中基本病因有原发性心肌损害包括缺血性以冠心病常见、代谢障碍性疾病以糖尿病心肌病常见、心肌炎和心肌病以病毒性心肌炎和扩张型心肌病常见,压力负荷过重以高血压常见、容量负荷过重以风心病常见。而疗效判断标准按1928年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提出分级方案为参考方案3],其治疗除控制危险因素外均按心力衰竭分级选择应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药物(地高辛、ACE抑制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本文将“益气活血汤联合利拉鲁肽”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药物(地高辛、ACE抑制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联合应用于2型糖尿病并发心力衰竭的治疗,显效率80%,在临床中观察到,观察组心功能明显改善,体重下降明显,而对照组显效率35%。这提示益气活血汤联合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并发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成功率明显提高,疗效确切,在内分泌科、心内科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心力衰竭有较大的发展拓展空间,且益气活血汤中太子参补气健脾,黄芪补气利水消肿,麦冬养阴生津,五味子生津补气,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和营通脉;生地、当归补养阴血,川芎活血止痛,柴胡、牛膝、桔梗、枳壳调畅气机,行气活血,泽兰、车前子利水消肿2],利拉鲁肽能够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自身的血糖控制,提高一种被称为“肠促胰岛激素”的生理机制,通过影响胰腺中的β细胞和α细胞来调节葡萄糖水平,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改善血糖控制水平,保护β细胞,延缓病程,同时降低体重,减少内脏脂肪。本文结果提示,益气活血汤联合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并发心力衰竭患者有效且安全。但因本研究例数偏少且缺乏大样本对照,故其确切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参 考 文 献

  1.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293-296,161

  2. 周仲英主编.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42-146

  3. 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69-170,173,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