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妇幼保健院 儿科 636700
[摘要] 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和高危因素。方法:选取我科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70例败血症新生儿为对象,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早发组和晚发组。采集两组患儿的资料,组间平行比较确定败血症的高危因素。结果:早发组患儿41例,胎膜早破、母亲绒毛膜炎、母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母亲产前发热是高危因素;晚发组患儿29例,早产、低体重、机械通气、呼吸道感染是高危因素。结论:早发型和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高危因素不同,提示医护人员尽早识别,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高危因素;干预措施
新生儿败血症,是日龄28天以内的婴儿出现全身性感染综合征。目前研究表明,大肠埃希菌和B族链球菌是常见致病菌,因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难度大,具有较高的病死率。相关研究称,明确新生儿败血症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积极防治措施,有利于改善预后[1]。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70例患儿为对象,对临床特点和高危因素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选取我科收治的70例败血症新生儿。依据《新生儿败血症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经血液、病原学等检查确诊,家长知晓本研究且签字确认。根据发病时间进行分组,日龄≤7d进入早发组,共计41例;日龄>7d进入晚发组,共计29例。
1.2 方法
采集两组患儿的资料,包括一般情况(早产、低体重、胎膜早破、母亲绒毛膜炎、母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母亲产前发热等)、临床表现(体温异常、黄疸、反应差、皮肤感染、机械通气、呼吸道感染等)。两组间平行比较,确定败血症的高危因素。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5.0软件,对各类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表示为(例数,百分率),进行χ2检验;计量数据表示为(均值±标准差),进行t检验;多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当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早发组患儿胎膜早破、母亲绒毛膜炎、母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母亲产前发热比例更高,晚发组患儿低体重比例更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比较 (n,%)
组别 | 例数 | 早产 | 低体重 | 胎膜早破 | 母亲绒毛膜炎 | 母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 母亲产前发热 |
早发组 | 41 | 10(24.39) | 2(4.88) | 18(43.90) | 11(26.83) | 14(34.15) | 9(21.95) |
晚发组 | 29 | 12(41.38) | 8(27.59) | 6(20.69) | 2(6.90) | 3(10.34) | 1(3.45) |
χ2 | | 2.274 | 7.153 | 4.062 | 4.462 | 5.233 | 4.749 |
P值 | | 0.131 | 0.007 | 0.043 | 0.034 | 0.022 | 0.029 |
2.2 临床表现比较
晚发组患儿体温异常、机械通气、呼吸道感染比例更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比较 (n,%)
组别 | 例数 | 体温异常 | 黄疸 | 反应差 | 皮肤感染 | 机械通气 | 呼吸道感染 |
早发组 | 41 | 27(65.85) | 10(24.39) | 25(60.98) | 2(4.88) | 5(12.20) | 22(53.66) |
晚发组 | 29 | 26(89.66) | 9(31.03) | 20(68.97) | 2(6.90) | 10(34.48) | 23(79.31) |
χ2 | | 5.233 | 0.379 | 0.472 | 0.128 | 5.011 | 4.868 |
P值 | | 0.022 | 0.538 | 0.491 | 0.720 | 0.025 | 0.027 |
2.3 高危因素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膜早破、母亲绒毛膜炎、母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母亲产前发热是早发组患儿的高危因素;早产、低体重、机械通气、呼吸道感染是晚发组患儿的高危因素。见表3。
表3 新生儿败血症的高危因素分析
组别 | 危险因素 | B | χ2 | P | OR | 95%CI |
早发组 | 胎膜早破 | 5.374 | 6.110 | 0.013 | 3.125 | 1.650~9.783 |
母亲绒毛膜炎 | 8.124 | 6.753 | 0.001 | 5.623 | 2.503~11.370 | |
母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 8.267 | 6.509 | 0.001 | 5.337 | 1.682~11.506 | |
母亲产前发热 | 6.223 | 5.816 | 0.008 | 4.169 | 3.029~10.874 | |
晚发组 | 早产 | 8.367 | 6.119 | 0.001 | 3.782 | 1.615~9.834 |
低体重 | 4.159 | 6.403 | 0.004 | 5.131 | 2.367~10.529 | |
机械通气 | 7.635 | 7.180 | 0.015 | 5.269 | 1.640~15.336 | |
呼吸道感染 | 5.329 | 5.220 | 0.017 | 2.964 | 1.805~7.965 |
3讨论
新生儿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很容易发生感染,是新生儿致残或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流行病学显示,在存活的新生儿中,败血症发病率约为4.5‰-9.7‰[3]。近年来,随着孕期筛查和早期预防工作的开展,该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进一步明确败血症的高危因素,有助于医护人员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保障新生儿的安全与健康。
本研究选取70例败血症新生儿,其中早发组41例、晚发组29例,经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体温异常、黄疸、反应差、皮肤感染、机械通气、呼吸道感染等。经多因素分析,早发组患儿的高危因素有胎膜早破、母亲绒毛膜炎、母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母亲产前发热,主要和围产期因素有关;晚发组患儿的高危因素有早产、低体重、机械通气、呼吸道感染,主要是后天因素引起的。对此,一方面应加强孕期保健,严格开展产前检查,尽早识别高危孕妇,积极治疗母体感染;另一方面要减少侵袭性操作,严格执行无菌原则,保护局部屏障功能,避免细菌经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从而降低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率[4]。
参考文献
[1]刘会青,高建波,李娜.新生儿院内细菌感染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探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8):88.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败血症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J].中华儿科杂志,2019,57(4):252-257.
[3]缪珀,孙斌,冯星.早发型及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高危因素对比[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35):42-46.
[4]张磊,刘倩.新生儿GBS早发型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2019,25(5):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