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中心救护车辆环境卫生学监测分析研究

/ 2

急救中心救护车辆环境卫生学监测分析研究

周云香、杨双英(通讯作者)、耿英 、 李荣安 、 祝天茜

临沧市人民医院、临沧市急救中心 云南临沧 677000

目的 充分掌握救护车内环境卫生检测,了解污染程度和消毒感控现状,为预防,质控指导救护车规范清洁,消毒处理提供依据。方法设对照组和研究组,对执行任务返回的救护车辆和人员手卫生进行普通消毒的设为对照组;执行标准化消毒措施后救护车辆和人员手卫生后设为研究组,两组采样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两组检测结果比较,显著差异性不大。说明救护车辆车内清洁消毒影响因素多,感控管理难度大。结论 必须制定救护车辆标准化消毒措施,建立科学的院外医疗急救消毒隔离监测评价的方法、流程和标准,为院前医疗急救消毒感控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救护车辆 环境卫生学 检测分析

救护车是急诊急救系统中最重要的设备之一,承担着运送各类急危重症病人的任务,由于伤病者人员众多,病种繁杂;同时救护车频繁运送病人,清洁消毒措施受限,致使救护车内污染机会多,极易成为医院内感染控制的盲区,造成交叉感染的风险大,因此加强救护车环境卫生学监测分析,为感染控制提供必要的整改依据,是感控管理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1]

1.资料

1.1普通消毒随机检测资料:总抽检采样71份,合格54份,合格率76%。其中科室自行抽检采样100份标本,其中50份不进行消毒,合格24份,合格率48%。

1.2:标准化消毒措施后检测资料总抽检采样71份,合格56份,合格率78%。

1.3样本采集内容包括:救护车内空气、物体表面和人员手卫生:物体表面包括门把手、坐垫、氧气袋、担架、操作台面、心电图及呼吸机连接线路、急救箱表面及方向盘等;消毒物品监测包括: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袖带、湿化瓶、简易呼吸气囊等。

2.方法

2.1对照组:对执行任务返回的救护车辆和人员,普通消毒随机采样;消毒方法采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搽试和紫外线消毒对救护车舱内及物体表面进行消毒,人员采用七步洗手法和手消液消毒处理。

2.2研究组:执行标准化消毒措施后对救护车辆和人员手卫生后采样并进行监测。消毒方法采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搽试和紫外线消毒对救护车舱内及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并在每次执行任务增加使用消毒湿巾对设备仪器进行随机擦拭消毒,人员采用七步洗手法和手消液进行消毒处理;增设感控督察员随机进行考核督导。

3.结果

3.1检出菌种:表皮葡萄球菌、吲哚黄杆菌、玫瑰库克氏菌、腊样芽孢杆菌、藤黄微球菌、木糖萄球菌、木糖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在检出的种类中:表皮葡萄球菌24株,铜绿假单胞菌1株,肠球菌2株。分布比例为:

3.2统计学分析

临沧市急救中心急救车辆环境卫生学监测情况统计

序号

采集项目

消毒前细菌数CFU/cm2

消毒后细菌数CFU/cm2

差数d

d2

1

司机卫生手

43.3

30

13.3

176.89

2

护士卫生手

100

11.5

88.5

7832.25

3

医生卫生手

50

23

27

729

4

救护车方向盘

20

8

12

144

5

救护车座椅表面

20

12.5

7.5

56.25

6

救护车前门把手

26

23

3

9

7

救护车后门把手

120

9.3

110.7

12254.49

8

救护车担架扶手

3.2

2

1.2

1.44

9

血压计袖带

4.6

0.43

4.17

17.3889

10

除颤仪表面

120

10

110

12100

11

呼吸机连接管

12

9

3

9

12

心电图连接球

350

1.5

348.5

121452.25

13

呼吸气囊物表

16

6

10

100

14

听诊器

60

0

60

3600

15

血糖仪

0.33

0.66

-0.33

0.1089

16

病历夹

3

2.5

0.5

0.25

17

急救箱物表

3

2.8

0.2

0.04

18

操作台面

2.5

2.6

-0.1

0.01

合计

799.14

158482.37

运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结果t=2.01,查t值表 t0.05(17)=2.11, t值2.01< t0.05(17) 2.11,故P>0.05。由此显示急救车辆环境在进行相关消毒处理前后并无显著差异性。

4.讨论

目前暂无相关行业标准对急救车辆环境卫生学标准明确规定,本次检测分析依据《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12)对两次检测结果进行对照比较。考虑在救护舱内存在有创操作情况,风险评估后救护舱内先按Ⅲ类环境要求,驾驶舱按Ⅳ类环境要求进行评估。如国家及卫生行政主管部更新或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急救车辆环境卫生学标准,一律以国家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范标准执行。

4.1影响因素分析

4.1.1环境因素:院前急救患者所在环境卫生条件参差不齐,由于情况紧急,车内空气、物表被污染机会增加。同时,救护车内空间狭小,[2]患者血液、呕吐物、分泌物污染环境及物表,医务人员处理不当造成二次污染。

4.1.2器械因素:设备使用过程中受患者血液、呕吐物污染,如不能及时规范的清洗消毒易引起交叉感染;车载一次性无菌用物在车内颠簸摩擦中易破损,导致无菌物品污染。

4.1.3医务人员因素:近距离接触病人,自我防护意识不强,可造成医务人员自身感染;救护过程中手卫生重视不够,同时救护车上环境和条件限制,不能规范洗手,可造成自身和车内环境的二次污染。

4.1.4管理督导因素:工作人员执行消毒环节中感控意识及消毒剂配制不到位;车内空气、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工作不规范;感控管理流程、措施、督导不到位。

4.2 建议

4.2.1定期监测:定期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每次配制含氯消毒剂后应监测其有效浓度;对车载空气消毒设施定期维护及紫外线强度监测。

4.2.2制定标准化措施

1)感控物资配备:备一次性污物袋,供患者呕吐时使用,减少气溶胶导致的环境污染;备一次性担架套减少担架的污染,使用后及时更换;备含氯消毒剂、喷壶及消毒湿巾等及时处置车内污染物。

2)严格落实手卫生:每辆救护车按要求配置快速手消剂、各型医用手套;出诊医生携带便捷快速手消毒剂,方便随手取用;戴手套不能代替手卫生,到达医院规范洗后,并定期考核手卫生。

3)器械设备分类管理:对急救车内灭菌物品、消毒物品、仪器设备分类管理。可复用的医疗用品或器械按斯伯尔丁分类法和消毒灭菌原则,对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中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中水平消毒上以效果的消毒方法;低度危险性物品使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遇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清洗消毒布巾应在擦拭不同物品之间进行更换并分区使用,每次使用后规范清洁消毒,干燥备用。[3]

4)规范清洁消毒器械或器具的操作流程。清洗包括了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的污物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漂洗,不符合要求的统一送供应室,科室不得自行处置。

小结:优化救护车感控管理流程和措施。制定救护车日常与终末清洁消毒标准操作流程;强化院感知识培训与考核,加强医护人员包括救护车司机培训,掌握消毒隔离、个人防护、手卫生、消毒剂配制等相关知识。强化个人防护意识:配备院前急救专用防护用品箱,备齐防护服、隔离衣、眼罩/护目镜、医用防护口罩等用品。急救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定期督导检查,纳入科室工作质量考核;专人负责定期检查救护车的清洁与消毒、环境卫生学监测、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正确性等情况,并避免患者之间交叉感染,避免医务人员被感染的风险,达到院感零发生、医务人员零处分、

参考文献:

  1. 张爱萍;汤文成;;医院救护车内环境卫生学监测及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6年05期. 

  2. 房敬敬,吴成明,武海娟.急救车途中静脉穿刺失败160例原因分析及对策[J].哈尔滨医药,2015,0(3):249-251. 

  3. 朱爱玲,荆秋荣.加强救护车的消毒管理防止交叉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5). 

作者简介:周云香(1973-12-),女,佤族,本科,云南临沧人,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急诊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