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骨科医院 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目的:探究在对周围性面瘫患者施治期间采用面部肌电兴奋点电刺激治疗的优势。方法:选取我院于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85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划分小组,纳入对照组42例,予以传统针刺治疗;纳入治疗组43例,予以传统针刺加面部肌电兴奋点电刺激治疗。对两种施治效果展开对比分析。结果:相较于常规针刺组,配合面部肌电兴奋点电刺激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更高,且组间对比存在差异(P<0.05)。于施治前对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实施评估,对比结果无差异(P>0.05);施治后再度对比出现差异(P<0.05),治疗组各项评分更高。结论:于周围性面瘫治疗期间,予以针刺加面部肌电兴奋点电刺激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
【关键词】面部肌电兴奋点;针刺治疗;电刺激治疗;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在临床中也被称之为面部肌肉麻痹性瘫痪,主要是因面神经特异性炎症所引发,需要及时予以治疗和控制[1]。本文针对面部肌电兴奋点电刺激疗法于该类患者的施治效果展开对比分析,以期为临床相关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85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划分小组,纳入对照组42例,男性占比23/42、女性占比19/42;组内患者年龄值区间为[20,72]岁,获取均值(42.25±6.88)岁。纳入到治疗组的43例,男性占比22/43、女性占比21/43;组内患者年龄值区间为[25,69]岁,获取均值(42.36±6.81)岁。通过比对一般资料发现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中所获取观察指标存在可比性。注:开启研究前已送至伦理委员会审核,于批准后开展;入组成员均呈知情状态,且表示自愿参与配合。
1.2 方法
在对两组患者实施治疗期间,均先进行选穴,其中主穴有攒竹和地仓,配穴有翳风、合谷等。
对照组(针刺治疗):交替选取患者四白、下关、太阳、阳白、迎香、水沟、颊车、地仓、承浆、颧髎、双侧合谷穴,以1寸毫针直刺,进针0.3~0.8寸后,轻度捻转至局部酸胀感;每10min行针1次;留针30min后取针,每天治疗1次。10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治疗组在发病1周后针刺治疗前加予面部肌电兴奋点电刺激治疗:选用汕头达佳牌DL-ZⅡ直流感应电治疗仪,选圆形手柄电极(直径2.5cm);使用前电极面包裹4~6层以温水浸润的纱布,选择感应点,在患者患侧面部颞支、颧支、颊支、下颌支神经走形区域各选2处为你治疗位点,每处电刺激3min,7~10s间歇通电1次;电刺激强度原则为由弱至中强,以肌肉抽动为度;每日治疗1次;
1.3 观察指标
(1)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以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为依据。①治疗后,患者面神经、面肌功能均已恢复,且相关临床症状消失,则表明治疗“痊愈”;②治疗后,经House-Brackmann(H-B)分级显示提高不低于2级,且面肌张力有所恢复,相关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则表明治疗“显效”;③治疗后,经H-B分级显示提高在1-2级之间,且面肌外观较施治前有所改善,临床症状也较施治前有所缓解,但仍存在部分功能异常的问题,则表明治疗“有效”;④施治后未达上述指标,或有加重迹象,则表明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计算公式为:1-无效率。
(2)对两组患者经相应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所用工具为 Burres-Fisch 面神经评分系统,主要评估事项分为本体主观概括性评价(SGE)、客观概括性评价(OGE),以及对称性分区评分(DEFS),每个评估事项的总分值均在0-100分之间,最终给出分值越高,表明被评估者的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获取资料数据众多,用以处理软件型号定为SPSS 27.0,基于资料性质归纳为计量、计数两种,予以呈现形式分别为均数±标准差( ±s)、百分率(%);予以校对、验证数值分别以t值、x2值为准。经处理后所得数值参考临界值为0.05,于此数值之上,无统计学意义;于此数值之下方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入组研究对象施治后效果评估比较
如下表1:相较于常规针灸对照组,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更高,且组间对比存在差异(P<0.05)。
表1 两组入组研究对象施治后效果评估比较
组别 | 例数 | 治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治疗组 | 43 | 20(46.51) | 17(39.53) | 5(11.63) | 1(2.33) | 42(97.67) |
对照组 | 42 | 9(21.43) | 16(38.10) | 10(23.81) | 7(16.67) | 35(83.33) |
x2 | - | | | | | 5.125 |
P | - | | | | | 0.024 |
2.2 两组入组研究对象施治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如下表2:于施治前对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实施评估,对比结果无差异(P>0.05);施治后再度对比出现差异(P<0.05),明显治疗组各项评分更高。
表2 两组入组研究对象施治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s,分)
组别 | 例数 | SGE | OGE | DEFS | |||
施治前 | 施治后 | 施治前 | 施治后 | 施治前 | 施治后 | ||
治疗组 | 43 | 62.17±11.48 | 85.81±3.24 | 61.74±8.58 | 82.24±5.87 | 63.59±5.43 | 83.58±10.26 |
对照组 | 42 | 62.56±11.63 | 73.58±5.46 | 61.25±8.24 | 71.42±7.26 | 63.42±5.21 | 72.82±11.15 |
t | - | 0.156 | 12.593 | 0.268 | 7.564 | 0.147 | 4.631 |
P | - | 0.877 | 0.000 | 0.789 | 0.000 | 0.883 | 0.000 |
3 讨论
目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法西医以激素和营养神经药物为主,主张早期使用激素进行抗炎处理,抑制免疫反应,大剂量激素治疗对面神经炎的早期疗效较好。但激素使用的副作用较大,残留麻痹率也比较高。周围性面瘫属于中医范畴内的“面瘫”、“口眼歪斜”“口㖞”,中医认为该病病机是过度劳累,导致人体的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恰遇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而入,造成气血运行不畅,功能失调,经脉肌肉失于约束,出现口眼歪斜之症。因此,在治疗上以化痰法风,温通散寒,通经活络,益气补虚为主[2]。目前临床上用以治疗该病症的针刺治疗方法多样,手法不一,缺乏标准的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系统[3],因此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迫切需要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经本项研究所获取资料数据分析得出:相较于常规针灸对照组,面部肌电兴奋点电刺激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更高,且组间对比存在差异(P<0.05)。于施治前对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实施评估,对比结果无差异(P>0.05);施治后再度对比出现差异(P<0.05),明显治疗组各项评分更高。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面部肌电兴奋点电刺激治疗可以通过电流刺激加速神经组织新陈代谢能力,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状态,提升神经兴奋性,对阻止面神经持续性损伤、促进神经生长具积极意义[4],进而促使患者面肌功能快速恢复。除此以外,通过后期的面部功能训练,可更好地促进患者面部神经麻痹面的恢复[5]。
综上,于周围性面瘫治疗期间,予以针刺加面部肌电兴奋点电刺激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钱雅楠,邱东升. 近五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进展[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22,13(07):48-50.
[2]陈荣. 针刺早期介入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22,38(02):298-299.
[3] 韦艳丽,刘江,黄霞.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近况[J]. 中医临床研究,2018,10(13):135-138.
[4]严佳虞, 任朝晖. 经皮神经电刺激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8, 033(003):361-364.
[5]何帅. 针灸联合红外线穴位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 河南中医,2022,42(01):138-141.
课题编号:20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