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译出与译入间的翻译忠实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5
/ 2

论译出与译入间的翻译忠实性

黄思华

大连外国语大学 辽宁省大连市 116044


摘要:随着中国在国际地位的话语权不断提高,为满足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的需要,翻译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译者在译出与译入过程中,应遵照翻译忠实原则。翻译忠实度在译出与译入之间的定义标准也在不断完善。本文旨在解释翻译忠实性在 “译出”与“译入”之间的不同标准,从而帮助译者更好的理解翻译忠实原则,从而呈现出更好的翻译作品。

关键字:翻译,忠实,文本

  1. 翻译忠实观的发展

翻译忠实观起源较早,在早期佛经翻译中便有所论及,如佛经翻译的“名”与“实”问题。僧祐之后,僧睿从先秦时期的“名实之辩”出发,提出翻译“名”与“实”概念,并形成自己的“名实”观。僧睿这一思想在其译文中可以看出,他为完成一条译文,前后必须经过若干工序,各参与者之间彼此参校,相互补正,既琢磨用词由揣度经义,其后才正式命名。“名实观”是佛经翻译伦理问题,同时也反应出翻译忠实性问题。

近代以来,中国译者对于翻译忠实观进一步解读。严复的“信、达、雅”,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等,也都标举忠实(基本等同于信),使翻译忠实观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影响深远。不管是翻译标准的一元观还是多元观,基本上都离不开最为根本的忠实(如严复所谓的“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西方翻译流派对于翻译忠实性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罗曼·雅各布森、约翰·凯特福德、尤金·奈达、彼得·纽马克等翻译家,在翻译时主要关注语言对等问题。翻译的前提是固定的原文意义,忠实是将原文准确的译出标准。进而来看,他们将忠实的标准视为评判译文好坏的标准。

目前,中国翻译学者们对于翻译忠实度有着不同的理解。有学者对于翻译忠实观有了新的理解。 有些学者并不赞同翻译忠实性原则。谢天振的译介学在国内颇有影响,译介学的理论基础为创造性叛逆,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具体包括个性化翻译、误译与漏译、节译与编译、转译与改编。胡东平、魏娟认为创造性叛逆是“一种深度忠实”,忠实于翻译主体、忠实于文化交流和传播、忠实于翻译自身的发展。然而,有些学者坚持翻译忠实观,如王理行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机整体,译者应尽其所能、全面忠实地再现原作有机整体中的一切因素,包括题材、思想、意义、意境、风格、技巧、手法、遣词造句、段落篇章结构、阅读效果、审美效果等。而一些学者认为翻译忠实观应有选择的使用,如许渊冲认为,如果保留原语形式能够保持原作魅力,自然可以保留形式,如果保留形式而不能保存魅力,或不保留形式也能保存魅力,那就应该舍形式而取内容,舍原语形式而取艺术魅力。

  1. 翻译忠实观在译出方面

2.1.文学翻译

有关文学翻译,应采取不同的翻译忠实性标准,从而更好传播中国声音。第一种类型,思想经典。进行中国思想经典翻译时,应充分考虑不同时代背景,以及不同的思想意识形态。比如,邦斯尔《红楼梦》译本,他明确提出翻译时所秉持的翻译原则,即 “译本为完整翻译,没有任何省略,原文每一句之意义力图在译文中传达出来。”他将汉语中一些独特的表达方式依照其本来面目直译给英文读者,形成“一字一译”的刻板风格,其体现对原文和作者的尊重。第二种类型,艺术人文。进行此类文学翻译时,需要注意跨文化因素。由于国家之间政治文化历史背景不同,对于一些特定时代文学作品理解困难。如莫言作品《红高粱》,葛浩文译本运用了4种隐喻翻译策略,即保留源域和目标域、替换源域和(或)目标域、解释性译法和省去不译。作为译者,除了知晓语言差异外,还需要增强对于隐喻机制的识别、解读和重构能力。这也代表了翻译忠实的内化,若一味追求忠实,一些隐喻色彩难以译出,造成读者理解困难,意义有失偏颇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作品传播。

2.2.政治及法律文本翻译

在进行政治文本外译时,需格外注意翻译忠实性在其中的指导。中国政治话语不仅代表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表达了中国社会独特的政治事物和现象,也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变化。因此,译者需要确保对于源文本忠实,宣传中国社会政治理念,抓住新时代政治经济发展新机遇,让世界对中国文化和政治特色有进一步的了解。 另一方面,当源文本中涉及许多的法律专业术语,句子为多复杂的长难句时,仍需最大程度的忠实于原文所表达的信息,切合原文风格且选词造句等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既忠实于原文所表达的信息,又忠实于译语的表达习惯。

三、 翻译忠实观在译入方面

3.1.1.文学翻译

与译出语不同,在译入时,需要注重翻译忠实的贴合性。当译者翻译历史政治文本时,先要理解其主要内容,辨析出其是否有文化侵略色彩。译者应注意其是否与本国意识形态冲突的同时,也需要做到准确将其译出,或用注释方式将其表现出来。在翻译艺术人文类作品时,在坚持翻译忠实性的同时,注意适当归化,贴近读者生活,以便读者更好进行理解。

3.2.2.特定文本翻译

第一类是报刊翻译。报刊主要是通过文字反映我们这个变化莫测、色彩斑斓的世界的,英文报刊用的是一种特殊的英语文体。报刊英语是指常见于英美报刊或专栏上的各类文章,主题常涉及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作为一种特殊用语英语,经贸外刊文章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因此,在翻译此类文本时,需要格外注意忠实性的原则。但在某些情况下,某些词语很难在中文中找到对应词语,对译者来说,如何将其进行解释或找出替代词是重难点。在此类情况下,若坚持翻译忠实原则,很大程度上会阻碍读者对其理解。

第二类是科技文本翻译。科技文本具有鲜明的特征,例如精确的科学定义、专业的科技术语、规范正式的选词用句、严密的篇章逻辑、句式结构单一等。因此在进行科技文本类外译时,需格外注意词语句式结构的安排,从而更加准确地向读者传递科技专业知识。

四、小结

翻译的衍生性决定了翻译忠实观不会过时,但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会赋予忠实不尽相同的内涵。忠实标准主要指译文和原文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两者只能是近似关系而非等同关系,绝对的忠实是不存在的,以绝对忠实来否定忠实也是不切实际的。忠实与其说是一种标准,不如说是一种理想,一种伦理诉求,或者说其作为伦理与理想的分量理应大于其作为标准与现实的分量。翻译忠实性受各种外部因素制约和影响,译者的各种操纵现象在所难免,忠实的“应然”与“实然”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因此,在译入与译出之间,译者应把握好译者主体性,在不同的文本类型中坚持翻译忠实性的不同标准,从而呈现出更好的译文。不应以一概全,忽略其中差异。


参考文献:

【1】“反常的忠实”:邦斯尔《红楼梦》英译本的翻译策略[J] 朱薇.李敏杰.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41(04)

【2】翻译忠实观:争议与反思.[J]冯全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42(03)

【3】佛经翻译的伦理传统:表现方式与基本特征——从“从”与“通”说起[J].宋以丰.外语学刊.2019.(05)

【4】西方翻译流派对忠实观的解读[J]武梦娇.海外英语.2014,(08)



作者简介:

黄思华(2001.8-),女,汉族,籍贯:辽宁辽阳人,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19级在读本科生,学士学位,专业:翻译,研究方向:口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