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 430014
【摘要】目的:分析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人工授精中临床护理的意义与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40例多囊卵巢综合症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人工授精,按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将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采取临床护理干预的2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受精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通过对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人工授精中实施临床护理干预后,可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和受精成功率,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症;人工授精;成功率;满意度;效果
多囊卵巢综合症极可能造成患者不孕不育。如果患者有不孕的情况出现,可以辅助应用生育技术进行治疗[1]。人工受精是一种辅助受孕,可以将精子注入到女性宫腔以内,增加受孕的概率。但因为患者受长期不孕的刺激,以及缺乏正确的不孕知识和信息,其心理状态明显较一般患者差。故本研究主要针对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40例多囊卵巢综合症者采取不同护理干预,主要探讨临床护理在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人工授精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研究资料及方法
1.1研究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40例多囊卵巢综合症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人工授精,按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其中20例对照组患者中,年龄在24-35岁,平均(29.53±4.71)岁。20例观察组患者中,年龄在23-33岁,平均(28.23±4.36)岁。两组线性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人工授精。治疗期间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前四个月不采取任何护理措施,第五个月时,开始进行促排卵治疗,并随即进行人工授精。观察组则在采取临床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①与患者进行充分交流,再次确认患者病史和病情。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认真、耐心的为他们讲解人工授精的方法、流程、目的以及相关注意事项、效果等。并提醒患者人工授精只能提高精子进入女性子宫的概率,并不能对排卵造成绝对的干预。此外,还应积极主动关心患者,多与其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与其建立信任、理解的护患关系。针对患者心理特点,予以心理疏导,促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并在交流中,掌握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和需求,让患者充分地认识到不良的情绪及行为不利于治疗的顺利开展,从而促使能始终保持良好心态面对手术,保证手术的顺利开展。
②指导患者配合医生行人工授精手术,行术后药物、饮食、作息等指导,告知患者自查尿HCG时间。告知患者在路径日历上标注服药时间,并嘱其记录治疗的感受。指导患者少食多餐,保持低脂低盐饮食,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提高优质蛋白的摄入,多饮水,养成规律排便的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指导患者每日进行适量的运动,以慢跑、太极、瑜伽等有氧运动为宜,切忌激烈运动。
③告知患者中心的电话,让患者和中心保持联系,并在患者出院后回访患者的恢复情况,对其进行相应的康复指导,经常电话或公众号提醒患者复查时间,并加强健康宣教,讲解疾病的发病机制、护理方案等相关知识。
1.3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版本)分析数据,t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s,X2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1.4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受精成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受精成功率85.00%(17/20);对照组受精成功率45.00%(9/20)。其中X2值=138.528,P值=0.001。可知,观察组受精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
同时,观察组总体满意度90.00%(18/20);对照组总体满意度65.00%(13/20)。其中X2值=84.175,P值=0.001,可知,观察组总体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
讨论
多囊卵巢综合症,有40%的女性存在排卵障碍,首选的方法我们可以促排卵,如果促排卵以后仍然不能怀孕,可以尝试进行人工授精的办法。
为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受精成功率,我们在治疗的同时加强临床护理干预,帮助患者更好的以达到受孕的目的。我们经临床观察,由于不孕等因素让不少患者情绪都受到了影响。因此,在临床护理配合中,要重视患者心理状态,予以心理疏导,耐心答疑,帮助患者调节心情。嘱咐患者要遵医嘱进行用药、饮食和运动,以保证治疗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加强健康教育,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获得更多方面的知识,提高受孕率[2]。
综上所述,向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人工授精中实施临床护理能够提高受精成功率及对护理的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林春霞. 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在治疗期间接受不同模式护理的临床效果[J]. 饮食保健,2020,7(3):27.
唐翠丽. 综合护理干预对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程度[J]. 人人健康, 2020,519(10):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