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3
/ 3

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思考

徐美英

浙江省衢州市 开化马金中学

[摘要]: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本人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问题从如何运用史料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能力、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史证方法能力、培养学生汲取人生营养能力等六个方面加以尝试,拓宽了课程资源,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史料运用 历史思维能力 策略思考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依据和基础,离开史料历史学习就成无源之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史料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历史感,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等方面的独特功能。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本人结合教学实践作了以下尝试。
一、运用史料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从一定意义上说,史学就是史料。史料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从史料中提取获取有效信息,是学生历史学习最基本的能力。例如在抗日战争一课中为了体现抗战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抗战,我向学生展示了两则材料:
材料一父送子 “死”字旗
四川安县王者成送他自动请缨出征的儿子,赠给儿子的竟是一面“死"字旗帜。白布正中写了一个大大的“死"字,旗子左边写道:“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份。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份!
材料二冈村宁次日记
(1938年武汉会战) 10月初,27师团占领了箬溪一带, 检查缴获敌军官致其亲友的信件,内容几乎都是有关我军的情况以及他们誓死报国的决心,极少参杂私事。同一时期,101 师团检查反攻我军阵地而战死的敌军官兵遗体,发现死者的父母的来信中,也都是鼓励他们为国家,为民族奋勇献身的言词。
通过材料阅读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能力,让学生从中认识到:当时中国军民团结一心,在民族危机面前同仇敌气,奋勇杀敌,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勇气,从而真正理解中国的抗战是一 场全民族的抗战。
二、运用史料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
所谓辩证思维,是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辨证思维能力运用于历史学习,旨在使学生能一分为二地 、全面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避免孤立地、片面地看待问题。
如在《新航路开辟》一课中, 为使学生能辨证地评价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我选取了一则具有针对性的史料-----纪念麦哲 伦的“菲律宾双面碑”:碑的一面刻有:“拉普拉普率领众人于此击溃西班牙侵略者”。另一面则刻有:“斐迪南·麦哲伦与马克旦恩岛酋长拉普拉普率领的众人交锋,身受重伤,殒命于此。……首次完成了环球航行”。
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提取到了“侵略”、“交锋”和“环球航行”两种对立的信息。为使学生能辨证地看待这一历史事件, 我组织学生对材料中的两种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最后通过归纳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引发西欧早期殖民活动,给当地居民带来了空前的浩劫,同时,也带来了人类全球性的交往,具有全球性影响。通过对对立性史料的分析、理解,树立学生的辨证意识。

  1. 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历史学习的创新思维能力主要指学生在创新学习中产生的新看法,新见解,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也是历史教学目的之所在。创新思维能力特别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
例如同样在《新航路开辟》一课中对 新航路开辟这一事件的评价,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给学生提供了全球史观、文明史观、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生活史观等多角度评价的材料,学生根据材料对新航路从不同角度得出结论,在多角度的史料解读中,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如:

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导致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世界市场初具雏形。
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联系紧密整体。

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最终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
工业文明曙光之路: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推动欧洲向近代工业革命转型。
物种交流之路:美洲的花生、番茄、烟草、番薯等物种传播到世界各地。

  1. 运用史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历史探究性学习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在探究过程中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深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分析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在《顺乎世界之潮流》一课中对《海国图志》一书我引导学生这样探究。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日:为以夷攻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摘自《海国图志序》


(1)材料反映出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思想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材料二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图国志》付之一炬, 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摘 自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2)当时中国士大夫对《海国图志》的态度如何?

(3)守旧官吏为什么认为它是“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

材料三 佐久间象山(日本思想家)在读到《海国图志》…….后,不禁拍案感慨:“子与魏……其所见亦有暗合者……”在魏源思想的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人到发展与西方的关系的重大变化,他主张从全球的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方略....《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 ——摘自周英杰 《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4)日本有识之士对《海国图志》态度如何? 《海国图志》)一书对日本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通过三段材料和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开展层层递进的探究:《海国图志》 是一部怎样的书?魏源为什么要写《海国图志》?《海国图志》 在中日两国的不同遭遇是什么?这一设计充分挖掘了 《海国图志》背后所蕴藏的历史教育价值,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很好地起到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效果。

五、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史证方法的能力

傅斯年先生曾说:“历史就是上穷碧落,下黄泉, 动手动脚找东西”。历史学习特别注重证据。所谓:“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需要掌握一定的史证方法: 史证教育是帮助学生掌握收集史料、 鉴别史料、分析史料、运用史料等史证方法的学习过程。如何利用材料有效培养学生的史证方法和史证意识呢?我在教学中引用了特级教师戴加平老师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一个课例,培养学生史证能力。
材料一: 2006年韩国在德国的法兰克福举办“活字印刷术起源国”展览。韩国方面的主要证据是向世人展示的1377年的一本活字本一 《白云和尚抄录佛直指心体要节》。近年来,韩国政府对《直指》进行了大规模宣传,并于2011年争取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承认——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刷品。
对于韩国宣称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的国家,问同学们如何拿出证据反驳?
证据一:学生阅读教材,从教材中找到依据:“北宋泥活字版”、“元代转轮排字法”等实物史料。
证据二:从印刷史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用中国最晚在唐代已经发明雕版印刷的事实证明。
运用科技发展史的逻辑证明。
证据三: 1965 年,浙江温州市郊白象塔内出土佛经本残页《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有关专家考证认定是毕昇之后大约50年(1103) 北宋时期的泥活字印本,应是迄今为止发现存世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证据四: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证实中国活字印刷术(文献典籍、考古遗存)等。
学生们分别从否定对方证据,提出己方证据两个思路展开论证,从中学到了史证的基本方法,教师趁机向学生介绍了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进步提升了学生的史证知识。
六、运用史料培养学生汲取人生营养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特别是人物史的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史料的运用,通过典型的细节材料的展示,抓住人物的灵魂,让学生走进历史人物,让学生汲取人生成长的力量。例如人物教学《改革开放的设计师邓小平》一课中,我向学生展示了以下细节材料:三落三起的人生秘诀。

材料一:七年的“等待”

1969年月10月,65岁的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监督劳动。冬去春来,邓小平回了北京。1973年3 月29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地约见了邓小平。这是自1966年9月以后,他们相隔了7年后的第一次会面。 毛泽东问他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邓小平的回答只有两个字——“等待”。

——摘自《邓小平传》

材料二:秘诀是 “忍耐”

1973年,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访华时,邓小平心情愉快地陪他游览了桂林山水。6年后,特鲁多再次来华访问,他探究似地问邓小平重返政坛的秘诀是什么,邓小平的回答是:“ 忍耐”。 ——摘自 《小平您好》
通过细节材料的展示学生写下的感言是:
邓小平三次惨遭个人厄运,但他并没有消沉,一有机会 复出,就全身心投入到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这就是鲁迅所说的“脊梁”精神。
——高三(1)李超然
面对人生的挫折,我从“忍耐”中得到了启迪的力量。


——高三(2)蒋勋
邓小平的七彩人生,向我们展示的是“博大、坚韧、冷静与宽容”。
——高三 (2)李嫒媛
我认为历史教学重要的不是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对学生的影响,在历史教学中应通过丰富的史料立体化展示人物,让伟人的精神,为学生成长导航。
参考文献 

[1]《史料教学的方法与策略》何成刚
[2]戴加平《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课件

Shape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