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0
/ 2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研究

彭晓红

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1743

摘要:近年来,社会进步迅速,我国的高职教育教学的发展也有了显著的提高。高职院校推行课程思政是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人才培养目标、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笔者通过厘清高职院校在推行课程思政过程中的现实难题,探析适合高职院校的现实理路,创建品牌,发挥示范效应;铸造精神,实现德技并修;借助平台,拓展实践视野。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效应研究

引言

目前,各高职院校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主要是努力挖掘所授专业当中的思政元素,在授课过程中将这些元素与专业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传授给学生,达到人才共育的目的。但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还不应仅仅局限于此,课程思政还有更深层次的要义。课程思政的本质和内核应该是立德树人,其要义在于育人与育才的齐头并进和辩证统一。高职院校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除了需要真正明确其本质,还需要结合高职教育特色,在教学原则、教学措施、教学规划方面下功夫,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有序发展,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

1高职院校推行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高职院校推行课程思政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我国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能力。高职院校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是坚持立德树人的使命追求,是落实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实践要求,更是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1.1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使命追求

党的教育方针指向人才培养目标是“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院校推行课程思政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的专业学习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进一步明晰学生的时代使命,提升人才培养的厚度与深度。

1.2落实高职院校培养目标要求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要求高职院校妥善处理好德育与其他各项教育的关系,在突出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实行课程思政助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培养学生高超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兼具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成才”之前“成人”,将品德修为转化为职业发展动力,促进个人职业发展。

1.3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实行课程思政一方面构建更具思想性的专业学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本职工作,也是每一位专业课教师的责任田,推行课程思政,将哲学思维、人文关怀、精神气质融入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学,丰富实践教学的价值内涵,在注重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道德品质。另一方面挖掘课程资源。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深化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创新发展,以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质滋养专业知识体系,开发符合国情、地方特色的专业课程。

2对课程思政的理解

要想完成好课程思政所要求的真正任务,必须首先真正理解课程思政的根本要求,不然只能是徒劳无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中,高等学校责任重大,必须继续坚持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原则。如何深挖课程思政内核?应该定位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上的相关重要论述,落实到“立德树人”上来。明确了“立德树人”这一核心问题,还应正确理解“立德树人”的根本要义所在,进而明确如何通过课程思政这一渠道真正实现立德树人。宋代文学家司马光认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领。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即使才能稍逊,仍不失为君子;而一个聪明能干的人,如果品行不端,则其精明才干只能助长其恶。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时,强调立德树人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在人才培养这一系统工程中,前提和基础是育人,育才是育人的深层次要求,实现育人和育才的共赢才是教育的根本。所以,基于以上论述,落实课程思政这一教育理念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挖掘专业课、通识课等非思政课程中的思政价值因素;另一方面,以专业课、通识课等非思政课程辅助思政课,增加思政教育有效渠道,努力使各种非思政课程做到立德与树人的统一。

3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研究

(一)构建以专业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课程思政评价主体

构建以专业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课程思政评价主体,就是由专业教师、学生、同行、企业、专家和教学管理人员等多方共同参与评价,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作为课程思最重要实施主体的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内在逻辑和课程设计上最具有发言权,因此,在评价主体构成上,应凸显其主体地位;学生在自身感受的基础上来评价课程思政,更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必须包含多种评价方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对可以量化的指标,如课程设计、课堂教学指标、课堂考核指标等进行合理的权重和数值分析,建立可行、适用的可量化的评价指标。对相对量化困难的因素,如学生价值观、团队意识、创新能力等,可以根据专家经验、企业人才需要、学生体验等在设置一定的权重基础上进行主观判断和分析。在课程思政评价中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可以更系统地反映课程思政实施具体情况,保证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公正性。创新专业教师考核考评制度,建立教学业绩、科研业绩、育人成效三个维度的评价考核机制,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纳入到育人成效中考核,配合多元化评价主体、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构建全方位专业教师育人评价机制。在考核结果的运用上,提升育人成效在专业教师绩效激励机制和技术职务晋升机制中的权重,以激励专业教师投身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构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

典型电子产品检测与维修这门课程中蕴含大量的思政素材,课程思政资源未形成规模,同时也未形成系统。所以,摆在面前的首要问题是构建课程思政资源库,它是实施与实践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措施。第一步,应该是广泛收集、整理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图片素材、视频等立体化素材;第二步,应是进行进一步对资源真实性核实;第三步,对思政素材进行归纳与总结,同时进行整理与分类;第四步,组织团队成员对构建的教学素材库进行进一步的编撰与整理,再次进行集体审核与审查,尽可能地保证资源素材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本课程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政素材及元素,其中主要包括典型人物事迹、历史事件、人物故事、时政新闻等等。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挖掘相关的人物事迹,引入大国工匠精神,爱岗与奉献精神等,激发学生新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阐述了我国高新技术开展与国家命运相关的历史事件(原子弹、氢弹、高铁、卫星通信等),唤醒学生家国情怀、民族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在教学中讲授与专业课程相关企业的发展史,树立正确的职业伦理、企业价值认同等,同时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节约意识、珍惜意识等,培养新时代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时期的历史使命感。

结语

综上,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事先做好动员工作再落实具体行动,要先进行系统学习再具体践习,要先提倡再有序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应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应从基础比较好的基层教学单位开始,从某一专业或某一具体课程开始突破,树立具体典型,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全面推开,逐渐让课程思政成为广大教师们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王秀霞.高职院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21,37(4).

[2]王丽霞.现代学徒制下高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路径研究[J].时代金融,2018(18).

[3]程德慧.产教融合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9(3).

作者简介:彭晓红(1981),女 ,四川成都 ,汉,副教授,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