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分析——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8
/ 2

非遗文化 融入高校 思政教育的时代 价值分析—— 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

高 芬 易发玉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宜昌, 44300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珍贵的思政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将非遗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和艺术素养;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工匠精神;还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传承非遗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非遗 思政教育 时代价值


注:本文是2020年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研究”(编号20Z113)的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非常珍贵的思政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本地非遗资源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而且可以促进当代大学生成为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主力军,在实践国家文化自信的道路上,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宜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遗资源丰富。截止2020年,宜昌市现有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项目名录1项、国家级19项、省级52项、市级109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17人、省级110人、市级543人;非遗传承示范基地省级2个、市级28个。像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屈原传说、王昭君传说等非遗资源都是优秀的思政教育资源。将非遗资源引进高校,融入思政教育,为高校思政教育拓宽了教育思路,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资源。历届宜昌政府高度重视对本地非遗资源的挖掘、保护、活态传承工作,为宜昌非遗保护传承与融合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本地高校参与其中,可以实现非遗传承与高校德育教育深度融合,互为共赢,进而更加充分地挖掘非遗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

     一、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文化自信关乎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民族的独立。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而不衰,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依据。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他也多次谈到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深度挖掘本地非遗资源的教育价值,并将非遗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引导大学生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深刻地感受我国丰富的非遗资源,可以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例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作为流行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的传统民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每到端午期间,人们通过设坛祭拜、游江、龙舟竞渡、粽子寄情等方式祭奠屈原;又如,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生于宜昌香溪河边,作为非遗的王昭君传说充满了关于她消弭战祸、致力和平的故事。在人们心目中,她是美的化身,是和平的使者,是民族团结的象征,她的“平沙落雁”故事成千古绝唱,把传统的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人性化和娱乐化,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使人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二、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和艺术素养

非遗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用生活化、艺术化的方式记录了群体的活动轨迹,保留着民族文化身份的原生状态,是一笔宝贵的不可复制的文化财富。将非遗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与实践知识,提升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和艺术素养。以夷陵的“夷陵版画”为例,夷陵版画是省级非遗项目,它作为一种艺术,以最质朴的艺术形态,真诚表达了人们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的真善美,其独特创造力的表达,让人觉得清新赏目。众多的非遗中都侵染着浓烈的人文气息和艺术情愫。无论是秭归的端午文化,还是兴山的昭君文化,再到五峰的万里茶道等,都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得更多的社会历史知识和生活实践知识。让大学生充分了解非遗,感受先人传承的文化和艺术,不仅可以促使其提升人文素质,还可以收到艺术的熏陶,提升人生境界。

三、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工匠精神

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将非遗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不仅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还可以在实践中体验非遗传承,领略传统手艺人的执着和工匠精神的坚守。以市级非遗项目“长盛川湖北青砖茶”为例,六百年工艺传承,两万里茶香绵延。在长盛川非遗传承示范基地,在充满浓郁的茶文化风情中,学生们可以参与传统茶文化体验、青砖茶制作技艺体验等,丰富的形式可以让大学生在非遗基地中感受历史的洗礼和文化的沉淀,体验劳动创造的快乐,从而增强劳动观念,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敬业精神、诚信精神等优秀的职业素养。

四、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传承非遗的意识和能力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所以作为地方高校推进地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责无旁贷,学校敞开校门,将非遗引进校园,将非遗传承人请上讲台。可以利用图书馆建设,引导大学生阅读经典;利用思政课教学,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座;利用学校社团组织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非遗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大提升大学生传承非遗的意识和能力,让大学生成为非遗传承的主力军,这不仅是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需要,也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让非遗文化绽放时代风采——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纪实[ EB / OL]. [2020-11-05 ].http://yc.wenming.cn/wmdt/202011/t20201105_6796103.html

[2] 李璐璐,何桂美.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 3(19): 19-20.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EB / OL].[2017-02-27 ].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课题项目:湖北省教育厅2020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研究》(20Z113)

一作:高芬,女,土家族,籍贯:湖北长阳 生于:1969-7-9,图书馆(综合档案室),职称:副研究馆员 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传统文化教育;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

二作:易发玉,女,汉族,籍贯:湖北宜都 生于:1965-2-13,图书馆(综合档案室),职称:高级经济师 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传统文化教育。


Shape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