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道外区太平人民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50
[摘要] 目的:探析用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不同治疗方案比较临床应用价值,将2019.01~2021.07期间设置为样本收集时间,对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患者60例进行对比分析,顺序编码分组,分为参照组、试验组(各30例),分别实施后外侧入路术式治疗及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干预,对比不同治疗方案下手术指标、踝关节功能恢复状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指标、踝关节功能恢复状况相对比参照组,数据优化价值积极,(P<0.05)。结论: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患者用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方法,可积极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状况,缩短手术时间及出血量,临床疗效积极,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后内侧入路手术;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疗效
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为常见踝关节骨折类型,当患者出现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后,临床症状以踝关节疼痛、肿胀、内翻畸形以及外翻畸形为主。目前对于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疾病常见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可积极改善患者临床疗效,但不同治疗方法之间,远期疗效存在较大差异,对此应当及时探究,详情如下。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将2019.01~2021.07期间设置为样本收集时间,对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患者60例进行对比分析,顺序编码分组,不同治疗方案比较临床应用价值,分为参照组、试验组(各30例),分别实施后外侧入路术式治疗及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干预。
参照组,50.00%男患者(15/30),50.00%女患者(15/30),年龄20~65岁,平均(42.50±0.14)岁;试验组,56.67%男患者(17/30),43.33%女患者(13/30),年龄21~65岁,平均(43.00±0.19)岁,P>0.05。
1.2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临床资料完整,了解研究活动。(2)本院伦理审查委员机构批准本次研究活动。(3)患者精神状态尚可。排除标准:(1)骨折疏松症、失血情况严重、原发性脏器功能异常、肢体残疾患者。(2)临床资料不完全。(3)拒绝正常返院复查患者。
1.3研究方法
参照组后外侧入路术式治疗:连续硬膜外麻醉后,取仰卧治疗位,切开腓骨后缘绕过外踝顶点,同时对患者腓骨后缘筋膜、腓骨肌支持韧带切开,牵拉患者腓骨长肌腱、短肌腱(内后侧方位),暴露后踝。通过C型臂X线机复位患者后踝骨折端,复位效果满意,克氏针临时固定,使用骨螺钉固定骨折端,撤出克氏针,冲洗缝合。
试验组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连续硬膜外麻醉后,取仰卧治疗位,在患者胫骨远端跟腱内侧缘与内踝之间进行弧形切口,沿内踝下方向对患者屈肌支持韧带进行切开,剥离骨皮质。暴露内踝、胫骨下端后缘,复位后踝骨折端。复位时观察患者后踝骨折端复位状态,复位效果满意,利用巾钳临时固定骨折端,使用骨螺钉固定骨折端,撤出巾钳,冲洗缝合。
1.4观察指标
对比患者不同治疗方案下手术指标、踝关节功能恢复状况。
1.5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经SPSS28.0软件完成处理,数据表现形式:评分数据以( )表示,行T值检验,百分比数据以(n,%)表示,行卡方值检验,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表示为P<0.05。
结果
2.1手术指标 试验组手术指标相对比参照组,数据改善佳。
表1 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s)
组别 | 例数 | 手术时间(min) | 术中出血量(mL) | 切口长度(cm) | X线暴露次数(次) |
参照组 | 30 | 59.52±12.21 | 89.26±15.23 | 9.32±2.59 | 3.50±1.00 |
试验组 | 30 | 38.53±10.85 | 56.83±10.29 | 7.25±0.55 | 1.50±0.50 |
T | -- | 7.04 | 9.66 | 4.28 | 9.79 |
P | -- | 0.00 | 0.00 | 0.00 | 0.00 |
2.2
踝关节功能恢复状况 试验组踝关节功能恢复状况对比参照组,数据改善明显。
表2 踝关节功能恢复状况对比(n,%)
组别 | 例数 | 优 | 良 | 差 | 优良率 |
参照组 | 30 | 22/30(73.33) | 2/30(6.67) | 6/30(20.00) | 80.00 |
试验组 | 30 | 27/30(90.00) | 3/30(10.00) | 0/30(0.00) | 100.00 |
| -- | -- | -- | -- | 6.67 |
P | -- | -- | -- | -- | 0.01 |
讨论
当患者出现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后,常需要手术进行治疗,但具体手术治疗方式,应当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发展状态进行选择[1]。通过对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患者,实施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通过对患者腓肠肌、腓骨长肌腱与短肌腱进行牵拉,可暴露骨折端,有效对骨折端碎片及软骨碎片进行清理,但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无法对患者后踝关节面进行直视,常通过X线检查确认骨折端复位状况。但术中多次使用X线检查,易导致患者术中辐射剂量加大,提升患者治疗风险,对此,应当积极探究其他手术治疗方法[2]。
数据相对比,试验组较参照组,患者各项研究数据均有积极改善意义。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方法,为目前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新型治疗方法。该手术方法无需对患者踝关节做较大切口,以及大面积剥离踝关节周边肌肉组织、韧带及肌腱,降低对患者机体造成严重损伤,在术后康复阶段均有显著优化意义[3]。此外,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方法,可在术中直视患者后踝骨折复位状况,达到较好垂直骨折线固定疗效。同时,术中避免使用辅助性X线对复位状况进行监视以及评估,可避免患者术中承受较大辐射剂量,因此手术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方法运用于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患者治疗当中,有效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水平,在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方面有明显缩短,临床疗效积极,因此,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朱春晖,周维波,吴昊等.踝关节骨折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法的选择[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21,36(06):631-632.
[2]陈海潮,刘合亮,卓杰.后外侧辅以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13例[J].福建医药杂志,2021,43(01):105-107.
[3]刘太福,黄涛,杨延兵等.后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Klammer Ⅱ、Ⅲ型后侧Pilon骨折的疗效[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0,17(05):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