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不同放射影像学对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27
/ 3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不同放射影像学对比分析

张成

江苏省人民医院浦口分院浦口区中心医院 , 211800


摘要目的: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采用不同放射影像学,对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2016年-2021年在我院实施治疗的100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开展调查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1.5T核磁共振、多层螺旋CT和心血管造影进行检查,对最终检查结果进行判断分析。结果:以心血管造影结果为准,对两种检查方式的结果一致性进行比较发现,多层螺旋CT相比较1.5T核磁共振有更加准确的显示率。结论: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来说,实施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要高于1.5T核磁共振,但实际在应用的过程中,要结合患者、医院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方式。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多层螺旋CT;1.5T核磁共振;动脉瘤;放射影像学



随着医学水平的提升,对于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也变得更加高效准确,但人体构造非常复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疾病能够完全准确检测出来的医疗器械。比如,本文探讨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属于一种少见的致命性疾病,主要的发病因素有高血压、先天性心血管疾病之外,还与药物、体力劳动、外伤甚至妊娠等原因,都可能会导致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出现。对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在初期发病阶段患者主要呈现腹部撕裂样疼痛或剧烈胸部疼痛,会引发心脏合并症,如心律失常、心肺压塞,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直接威胁。因此,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准确诊断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对动脉疾病的诊断方式首先有心血管造影,可以对血管腔情况清晰显示出来,对病变部位和狭窄情况准确判断。作为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方法,本文采用多层螺旋CT(multisliecs helieal CT,MSCT)和1.5T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MRI),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早期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分析,对2016年-2021年在我院实施治疗的100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开展调查研究。其中,男性患者有56例,女性为44例。患者年龄在38-74岁,平均年龄为(53.5±5.5)岁。本次设置的排除标准有:先天血管畸形者、其他心血管肿瘤疾病患者、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纳入标准为:影像学资料完整者、突发性胸背部剧烈疼痛患者、患者及其家属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在100例患者中,合并疾病有高血压、心衰、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临床表现症状主要有呼吸困难、心悸、上腹部疼痛,有多例患者没有明显症状。

1.2 方法

1.2.1多层螺旋CT:在对患者进行检查的方式,让其保持仰卧位,对甲状腺下缘至股骨颈部进行扫描。扫描延迟时间为20s左右,扫描层厚0.625mm,管电压120kV、管电流230mA。对图像处理采用的是AW工作站。在进行平扫时,表现出来的症状主要有:内膜钙化斑向内移位、形态不规整、管腔内密度不均匀、主动脉管径增粗。实施增强扫描时,表现出来的症状主要有:病变近段显示内膜破裂口、两腔内可见剥离内移的内膜片、主动脉腔内出现密度不同的真假两腔。

1.2.21.5T核磁共振:让患者保持仰卧位,对胸腹部进行扫描,层距1.0mm,层厚3.0mm,开展横断面序扫描。在进行增强扫描时,静脉注入扎喷酸葡胺,对患者的大血管腔内血流情况和心脏情况进行仔细观察,采用的诊断标准为:(1)附壁血栓:T1WI与T2WI均呈较高信号。(2)内膜片:真假腔间呈线状、弧形的中等信号影;(3)真假双腔:T1WI真腔血流速度快,形成留空效应,表现为低信号。

1.2.3心血管造影:让患者保持仰卧位,行股动脉穿刺,注射30-40ml碘海醇,注射压力为600-800PSI。对患者的肾动脉、腹腔干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等进行造影检查,并对动脉受累情况密切关注。诊断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依据为《现代心胸外科学》。

1.3 观察指标

本文主要是针对检查结果一致性比较、诊断效能比较、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特征的检出率比较开展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6290334d64c67_html_81b28af52f5f2c8.gif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Kappa检验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组间比较采用6290334d64c67_html_8cab1acf3312ff05.gif 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三种检查结果的一致性

通过对比发现,1.5T核磁共振(Kappa=0.685),要小于多层螺旋CT(Kappa=0.851)。详情见表1所示。

1 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对比

检查方法

心血管造影

合计

阳性

阴性

多层螺旋CT

阳性

86

7

93

阴性

8

53

61

1.5T核磁共振

阳性

82

11

93

阴性

12

45

57


2.2 比较检查方式的诊断效能

通过表2可以看出,实施多层螺旋CT进行诊断,准确率为92.0%,相比较1.5T核磁共振检查方式85.0%的准确率,多层螺旋CT有更大的应用价值。详情见表2所示。

2 对比两种方式的诊断效能[n%]

检查方式

例数

特异度

灵敏度

阴性检查率

阳性检出率

准确率

1.5T核磁共振

100

81.0%

87.0%

79.0%

88.0%

85.0%

多层螺旋CT

100

92.0%

93.0%

89.0%

95.0%

92.0%

6290334d64c67_html_8cab1acf3312ff05.gif


2.963

1.652

1.853

2.721

4.382

P值


0.085

0.201

0.173

0.099

0.036


2.3 对比两组的特征检出率

对比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特征检出率,发现主动脉钙化、溃疡、血管分支受累支数、破口率多层螺旋CT相比较1.5T核磁共振检查方式都有一定的优势,检出率更高。详情见表3所示。

3 主动脉钙化、溃疡、血管分支受累支数、破口率检出率[n%]

检查方式

例数

破口

血管分支受累支数

溃疡

主动脉钙化

1.5T核磁共振

100

98.0%

88.0%

91.0%

92.0%

多层螺旋CT

100

100.0%

95.0%

94.0%

98.0%

6290334d64c67_html_8cab1acf3312ff05.gif


1.009

4.202

0.430

2.796

P值


0.315

0.040

0.512

0.923

3 讨论

目前,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实施放射影像学诊断的时候,主要应用的是心血管造影,但很多医院未配置该检查设备,患者无法准确、及时得到诊断。需要通过1.5T核磁共振、多层螺旋CT(MSCT) 的方式。其中,1.5T核磁共振有比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可以对真假腔及内膜片破裂口的位置、数目等情况明确显示出来,不易出现漏诊的情况。但对远端无法细致观察,尤其是对于血管受累分支漏诊现象较多。而多层螺旋CT(MSCT)的后处理功能较为强大,可以对血管分支受累支数准确显示出来,对动脉分支的血供情况和走形情况有清晰地了解。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发现,应用多层螺旋CT(MSCT) 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诊断,相比较1.5T核磁共振(MRI),诊断价值更高,这与相关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总而言之,对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检出率来说,应用多层螺旋CT(MSCT) 相比较1.5T核磁共振(MRI)有更准确的检出率。实际在应用的时候,要结合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确保患者的生命健康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郭宝磊,符伟国,郭大乔,等.基于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的胸主动脉夹层血流模拟分析[J].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0(02).

[2]刘文冬,刘斌,吴礼明,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口的诊断价值[J].安徽医学. 2020(04).

[3]李悦,张俊,邹芸,等.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的应用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