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第三十一中学 广西南宁 532709
内容提要:城市生活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教育 家庭 自身 社会 研究背景
城市化加快,进城务工的人增多。并逐渐由只身状态向家庭化整体迁移转变。有的学校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数量已超过了本地生源数量。我校地处城郊的结合部,是进城务工人员居住最为集中的“城中村”,城市生活方式对他们的成长产生重大的影响。
正文
从农村到城市,不是空间地理位置的简单转移,更是从思维观念到行为方式的大转变,存在着经济、社交和心理等层面的适应困难。城市生活将在各个方面影响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成长,他们只有在心理上适应了城市的生活,才能完成从农村人向城市人转换这一社会化过程。下面主要是侧重于一些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不利因素进行分析阐述。
(一)“家”的影响
在城市里安“家”后,生活方式逐渐变化,在城市复杂生活环境的熏染下,价值观念、心理方面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从城市化角度而言,城市生活会对他们的行为意识、思维意识自觉或不自觉的产生影响。
一、“家”所在的地理居住条件影响
多是以租赁方式安“家”,“家”的地理位置、地域状态、面积及内部功能区域的划分已产生了变化。经过一段时间,他们认识到自己与真正的城市人的差距,在社交上与之有相应的壁垒。面对真正的城市人,心中总有一截落差。租赁的“家”,大都认为是暂时的,因为自身经济条件的制约,只能满足休息和基本的日常生活的需要,多数不能给子女一间单独的房间。
他们的“家”多是在“城中村落”,人文环境不是很好,人员复杂,社会的阴暗面较浓,许多不良的东西充斥其中。对“家”的认同感不强,虽可降低费用,减少生活成本,但却妨碍他们进一步融入城市生活的进程。在农村房屋宽敞,有自己独立的房间,可无拘无束地玩耍,现在却常受到各种约束……“家”是租的,面积较小,且大都是前店后居或搭小阁楼的模式,回家后就在店面做作业;从不敢带同学、朋友到“家”,就连老师要去家访也千方阻挠,只能电话进行远程“家访”……。
三、家庭成员的影响
家庭既是德育环境,又是智育环境,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有直接影响。“孩子的一切毛病、缺点、坏习惯,都可以在其父母身上找到答案”。进城务工人员大多数家庭教育环境较为脆弱,在子女在教育中往往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自身的影响力较小。农村的一些不良习惯,在城市生活中得到了放大,从城乡的强烈对比中能感觉到他们身上的这些差别。这无形中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最终导致他们在心理、智力、能力的形成上处于不利境况。
四、“家” 的内在因素的原因
1、生活质量一般,多数都是多子女家庭。一些家长工作不稳定,压力都比较大,缺乏良好的家教氛围,家庭的教育可能就会产生相应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子女教育质量的提高。
2、进城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家长从事何种职业本身与孩子的教育应该没有多大的必然联系,但家长期所从事的职业对子女的思维方式、生活经验以及他们的教育价值观念等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家长的文化程度也会或多或少影响子女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信心志向。
重生计,轻教育,家长大多工作繁忙,对子女的教育时间相对少些。在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学习指导、平时的关注程度、交流能力的培养都显不够,这可能对子女的成长造成直接的影响,进而间接影响子女的学习行为和过程。父母的关心也多是停留在温饱浅层面上,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品德的培养往往被忽视了。教育的形式不科学,许多家长对子女提出合理要求,并没有在自身条件允许下解决好。在日常行为中自己却不拘小节,难让孩子信服。
3、家庭的价值观念不是很强。多数还带有股本质上的纯朴,但在学习方面多以被动接受为主,主动性意识、参与意识不是特别强。根据家访和平时的电话交流,可以感知到好多进城务工人员在言语的表面上是对子女的学习成绩关心,反映出他们对子女的关心是片面的,没有全面地去思考子女的教育问题。虽然对考试成绩比较关心在意,但是对于思想品德、信心志向则闭口不谈。
4、他们大多来自偏远贫穷的地区,看到了城乡生活的巨大反差,使他们产生了要过上富裕的生活的想望,但由于自身条件的原因,无法实现这个目标,于是就把希望和梦想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想尽一切办法督促孩子努力学习。但现实经常击破他们这美好的梦想,因为他们那过重的希望,期望值过高,失去科学度,超出了孩子思想和自身能力的承受度,最后击垮了孩子的理想,也摧毁了孩子的信心,从反向增加了教育难度。
5、部分父母缺乏与子女的有效沟通。由于工作忙碌,常常早出晚归,很少对子女生活的情感培养与有效教育,加之自身文化水平局限,也难以在学习技能上为子女提供很多帮助,也无能力协助子女解决课业上的疑难。
(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自身思想变化的影响
城市是个大熔炉,同时也是一个分化的棋格。在城市里,交往法则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农村周围都认识的熟悉人,到了城市,则缺乏立体的、有广度与深度的人际圈子,从交往上基本疏离了城市的主流生活。孤独感会常常用涌现,自卑感就会油然而生,这会在性格上产生不良的影响,会导致他们对社会的参与度低,而未能真正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有些沉溺于网络无法自拔,网络虚拟世界与生活实际的反差,使部分人放弃了与城市同学深入交往的尝试。
(三)社会因素的影响
一、他们的表现往往与城市学生的特征不尽相同。在学校学习表现上,他们容易出现两个极端现象:有的勤奋学习,成绩优异;有的野性难驯,调皮捣乱、不听劝导。性格发展也不稳定,有的表现乐观积极,有的则忧郁孤僻、内向自闭,不善与人交流。
二、由于在经济、心理、语言、文化、地域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与城市当地居民的交往相对的封闭缺失,这就从另一个侧面影响了他们与城市文明的融合程度。生活的范围相对封闭,社交的圈子相对狭小,与当地同龄人交朋友的不多。部分当地城市居民的自我优越感和对他们的误解、偏见与歧视,也会引发不满与对立,从而形成阶层式的隔阂。
三、新“读书无用论”的蔓延,从另一侧面加重了群体的思想波动,既然读书已经不一定能改变自身的现状,而且还存在着不小的风险,那么何必还要认真对待读书呢?这一现实的存在,着实加大了教育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