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瓮安县永和镇老坟嘴卫生院 贵州 黔南 550400
摘要 目的 本课题对乡镇卫生院门诊静脉输液的护理进行深入探讨。方法 通过选取2020——2021年在乡镇卫生院进行门诊静脉输液的200例患者,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实施优质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结果 在对200例门诊静脉输液患者进行干预后,干预组仅有2例过敏病例,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2.9%,对照组滚针2例,过敏4例,其他6例,发生率为17.6%,且两组患者的满意程度分别为94.6%,65.5%,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乡镇卫生院门诊应为静脉输液的患者采取护理措施,来推动乡镇卫生院优质护理能力的提升,提高医者的专业能力,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责任制整体护理。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 门诊; 静脉输液; 护理
乡镇卫生院是以满足乡镇居民基本的卫生保健诉求,达到解决乡镇主要卫生问题为目的, 是乡镇居民得到连续、综合、优质、快捷、有效的基层卫生服务。在乡镇医疗体系中,静脉输液是乡镇医疗的重点, 也是最为基本的方法[1]。由此,乡镇卫生院要对静脉输液的病人实行优质的护理服务,使乡镇居民得到有效护理,来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质量,保证良好医护关系的维系。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2021年在乡镇卫生院进行门诊静脉输液的200例患者,干预组患者100例,男性68例,女性32例。患者年龄最大67岁,最小3岁;对照组患者100例,男性58例,女性42例。患者最大年龄78岁,最小5岁。经查验数据差异性细小,P>0.05可进行研究对比。
1.2 护理方法
静脉输液是医治患者需求的最基本方式,其护理质量将直接影响患者输液安全。对照组展开通例照护,遵守三查七对原则,并对患者定时检查。干预组开展优质护理:① 观察其有无输液反应、及时调节滴速以及处理突发事故;及时更换溶液瓶,根据不同药物性质和患者病情对滴速进行控制,确保输液能够保质保量地顺利进行,来保证患者的疾病能够及时治愈。② 加强在输液过程中的护理。在患者静脉输液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加强巡视勤发现状况及时询问,应根据患者所患疾病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宣教[2]。也要注意察看患者的输液速率。医护人员应根据药物性质和治疗要求及时调整输液速率,并告知患者输液不要调节输液速度,来避免水肿等情况的发生,来保持患者进行静脉输液的舒适感。③ 患者因为所患疾病带来不适、输液时间较长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心理压力很大,从而致使患者情绪不稳定,在对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要多与其进行治疗性沟通,来减缓静脉输液操作带给患者的疼痛。要多了解患者的生理状况和情绪变化,也要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同时护士要以娴熟的技术得到患者的相信并消减患者的恐惧,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地来接受治疗。④ 乡镇卫生院门诊静脉输液的工作需要求医护人员严格遵循护理操作规程,拥有娴熟的技术。卫生院要加强培训护士的专业技能并按时对学习内容进行考核,来提升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保证患者输液安全,使患者能够得到高效全面优质护理,从而使病情得到缓解。护士要掌握临床护理工作制度,增强“三基”技术的培训等一系列有效管理制度和措施,杜绝失误的产生。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在静脉输液的过程中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同时对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整体面貌等方面来评价。分数>90为满意,75-89为普通,75分以下为不满意)进行问询。并由护理人员将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调研中所有数据资料均运用SPSS20.0系统实行专业分析,当中计量数据计均数±标准差,两组差别比照运用T、X2检测。计数数据运用百分率(%)代替,若两组对照结果表明P<0.05,则说明实验价值显现。
2.结果
在对200例门诊静脉输液患者进行干预后,干预组仅有2例过敏病例,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2.9%,对照组滚针2例,过敏4例,其他6例,发生率为17.6%,存在对比价值P<0.05。两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4.6%,65.5%,经查验数据差异明显化,P<0.05。
3.讨论:
乡镇卫生院门诊对静脉输液实施优质的护理服务,可以使乡镇居民得到优质、快捷、完善的医疗护理体验,乡镇卫生院要推进优质乡镇卫生体系的健全,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责任制护理,为患者带来专业、人性化的护理,展现护士的专业价值[3]。
从整体来讲,乡镇卫生院作为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要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在为患者静脉输液时加强护理规范,从而减轻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南鹤,陈赫.住院患者静脉输液治疗相关知识掌握现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16):2915-2918.
[2]古小云.人性化护理对门诊输液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护患纠纷发生率的影响[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3):33-35.
[3]谭秋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性质、行为及发展问题[J].《学术界》,2021(08):19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