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农业农村局 253100
摘要:在养殖技术、市场需求的不断更显下,鸡的养殖模式也在逐步调整,其中以生态养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效果较为明显。针对鸡的生长属性合理规划养殖区域、投喂体系以及管理制度等,提高实际养殖效果,供应于市场。对此,文章以鸡生态养殖建设体系为切入点,对生态养殖技术革新及实践进行研究。
关键词:鸡;生态;养殖技术
引言:
鸡作为食品产业的一类大型消耗物体,在产品市场以及人们需求的日益转变下,养殖链需要按照鸡的种类以及具体的食用类型,完成对其的针对化养殖,例如,肉鸡与下蛋鸡等。不同类型的鸡受限于不同加工诉求,所需要的营养成分或养殖方式也具有一定差异。近年来,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下,人们对于各类的食物的新鲜度以及营养价值也在提升,而传统的养殖技术显然落后于各类食物营养基准,这也衍生出一系列的生态养殖体系,比如,土鸡生态养殖形式,为鸡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经此方法饲养出来的鸡,具有肉质鲜美、高营养价值的效果,真正体现无污染、纯绿色的食品价值,为市场提供发展导向。本文则是针对鸡生态养殖技术革新及其实践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一、鸡生态养殖建设体系
(一)养殖区域
鸡可以单养也可以群养,但是从经济效益的产出角度来讲,一般是采用同批次的养殖模式,针对市场功能需求以及养殖条件等,实现大规模的动物养殖处理。其中养殖区域的规划及建设,则是保障鸡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得到生态属性的补偿,实现资源高度集成,也可对群养动物进行全面防控处理。从鸡的养殖属性以及整个生产系统来讲,为进一步增强养殖的生态功能,则可以选取山区或者是开阔的区域作为养殖中心,然后通过生态链的形式,在鸡的生长环境中投放一定量的昆虫,这样鸡在日常活动期间,可以自主捕食,或集中投放机饲料,保证同批次鸡的同步成长。
在养殖场区域选择时,应尽量选取相对偏僻的地方,例如,远离交通线路或者是与农村区域相接近,保障周边区域的生态性。同时,养殖场周边区域不得存在高污染的企业。在建立饲养场所时,应采取坐北朝南的形式,确保鸡舍的自然通风以及良好光照。在鸡舍内部进行规划时,一般是采用1cm大小的网格状塑料网进行弹性编织,起到防护效果。通常情况下,鸡舍养殖数量应在1500~2000只,且必须具备通风设施以及空调设施等,如果建筑区存在坡度的话,则应尽量少于15度角。
(二)投喂体系
食物作为鸡成长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物质,在一些大体量的养殖规模中,饲料的自主调控布置可有效提高养殖的针对性,且可以对季节性病害问题起到防护效果。在投喂硬件设施规划期间,应综合考虑到投喂设施的应用参数,并依据自动化、智能化的操控实现定时投喂。同时,在饲养过程中,应添设一定量的药品,保证饮食与用药的一体性,这样才可以基本符合生态饲养指标。
(三)管理制度
鸡生态养殖技术是按照生态性与绿色性完成对鸡的全过程性养殖,在此期间,管理制度的建设则是保证各区域职能落实以及责任确定的基础所在,其既要针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管治,也需要定期对不同生长阶段的鸡设定饲养基准。例如,正大养殖场中,每一位工作人员均负责一个鸡舍,其需要定期查看鸡的生长状态以及食物的投放状态,以确保人员与管理之间的专项专用。
二、鸡生态养殖技术革新及实践
(一)饲养环境方面的革新
在对饲养环境进行革新时,应依据饲养环境的建设机制,完成以项目生态相结合,鸡的成长属性与市场需求相对接,保证鸡的生态化养殖的持续性。从区域发展形式来讲,由于区域生态环境以及生物量难以正常满足大体量的鸡的成长诉求,需要结合当地生态链体系完成对生态物种的补充,以防止因生态链断裂而引发的生态失衡问题,或者是由于食物不足而降低鸡的成长质量。对此,在养殖环境中,应加强对自然生长状态下,鸡正常生长为食物补充量之间存在的冲突问题,确保昆虫供给量与鸡成长诉求达到一个生态层面的平衡。但是在此过程中大批量的基养殖过程仍需要进行饲料的辅助处理,才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饲养指标。
(二)饲养方案方面的革新
对于肉鸡饲养来讲,一般是在2~3个月便可投入到加工市场中,以获取相应的经济利润。但是从生态层面来讲,鸡自然生长及繁殖需要一个季度或者是两个季度,才能保证鸡肉的营养价值以及肉食紧实感。对此,在鸡的饲料过程中,必须实现对鸡成长过程中对于各类营养诉求的分析,结合生态环境可能给予鸡的自然营养,确定饲料配备过程中各类营养元素的添加值,保证鸡的口感以及营养价值是符合预期诉求的。以昆虫投喂为例,昆虫中所含有的高蛋白质是保证鸡营养价值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在区域内昆虫总量难以满足大体量积的成长诉求,这样使得生态链方向存在一定的缺失现象。对于此,可以在后期饲养过程中投入一定的植物性饲料,在动物饲养与植物饲养之间调节均衡比例,有效缓解鸡在介入自然生态环境之间而引发的生态链冲突问题。当然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是,如果鸡在大批量散养的过程中,产生生态环境受损的问题,一旦环境影响指标超出预期设定时,必须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实现整体生态环境的养护。
在放养密度控制时,受限于环境保护原则以及鸡正常生长原则,针对鸡的活动范围进行控制,一般来讲,鸡舍为半径250~300m以内为鸡的活动范围,且应按照距离比例完成对放养数量的规划,例如,在半径230m以内放养,数量不得超过总数的85%,而在180m之内,则需低于78%,保证不同空间下大体量的鸡可以拥有更为良好的休息与日常活动的空间。通过合理的密度控制保证鸡的正常生长,对于部分中小型养殖环境来讲,一般是在120平米的范围内,可以饲养1500~1700只鸡。
(三)病害防治方面的革新
由于鸡属于群居性动物,如果受到病毒入侵产生鸡瘟,极易造成大面积死亡。虽然在野外放养中,鸡本身的免疫力有所提高,但是对于部分针对性的疾病来讲,仍然无法避免受到损害。对于此,在生态养殖期间,必须针对常见的病毒以及疾病类型等进行分析,确定鸡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传染性疾病等,然后采取相对应的药物进行管控处理。除此之外,生态养殖期间,养殖个体可与地方农业部门合作,汲取专业的养殖经验,遵循农业部门的建议,采购药品并完成对药品的投放,提高鸡的免疫力,避免的季节性病毒和流感所造成的损失问题。同时,应加强对鸡舍内部管理,及时清理、定期检测,为鸡营造良好的成长空间。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养殖技术是遵循动物的自然生长规律,结合生态功能的整体性,为动物创设更为适宜的生长空间。对于群居性的动物鸡来讲,要想兼顾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培养,则需从鸡的生态属性及成长过程中的各类病害问题为切入点,解析生态养殖技术的落实点,提高鸡的生长质量。期待在后续发展过程中,科研人员可针对养殖问题进行分析,创设多元化的养殖手段,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提高基层养殖能力。
参考文献:
[1]潘海英.浅谈鸡饲养管理和防疫技术措施[J].兽医导刊,2021(13):87-88.
[2]覃善高.提高鸡养殖效益的技术要点探究[J].畜禽业,2021,32(07):17-18.
[3]李淑娟.鸡养殖中维生素缺乏的症状与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2021,17(04):190-191.
[4]方勤,唐苏慧,邱细斌.鸡生态养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研究[J].湖南畜牧兽医,2021(0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