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山区审计局, 山东 日照 276808
摘要:在协同视角下,国家审计与预算绩效管理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因此,在“十四五”时期,深入推行预算绩效管理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不仅是政府财政支出管理方式的转变,更是政府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覆盖范围广、复杂程度强。单一主体的简单组合难以实现整体效应最大化,打破当前各自为政管理格局,形成齐抓共管、全方位协同的局面,必须创新预算绩效管理方式。基于协同治理理论构建集主体、关系、过程、效应于一体的政府预算绩效协同治理模型,探索政府预算绩效协同治理新路径,应构建协调有序的组织体系以及多元主体权责体系,严格预算绩效过程管理,推进预算绩效配套制度改革。
关键词:协同;国家审计;预算绩效管理
引言
政府开展绩效管理的探索已经持续了十多年,在财政部门、预算部门以及其他各单位的共同协作之下,我国预算管理工作制度体系逐渐趋于完善,工作方式方法也得到了创新,理论与实践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传统工作中,“重使用轻效益”“重分配轻管理”的现象得到了改善。即便当前预算绩效管理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样也存在着部分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当前预算管理的成效和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1预算绩效管理概念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理念和管理方法,是基于传统工作模式的升级和与创新,将绩效贯穿于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详细记录每笔资金的支出情况,将“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原则贯彻落实到位。
2国家审计与预算绩效管理的存在的问题
2.1审计目标以合规审计为主,宏观性不够
当前预算绩效管理审计实践基本还是以反映规范性问题为主,绩效审计内容主要着眼于监督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要求的落实情况,揭示绩效管理决策与协调机制建立、绩效评价工作开展等问题,对其他资金的效益性、预算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单位整体绩效水平关注不够,如电子设备有无性能冗余、是否存在超实际需求的采购或者与工作无关的采购、预算分配能否满足基层央行履职需求,从严格意义上说并非绩效审计,仍属于合规审计范畴。
2.2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
目前很多单位领导者已经充分意识到了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也能够将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进行落实。但是仍然有部分单位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信息交流不畅,难以及时解决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大了工作难度。
2.3审计内容大而全,重点不突出,深度不够
当前预算管理审计内容包括审查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预算组织管理体系建立情况,预算资金编制、分配、执行情况,采购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情况,业务专项经费管理情况,附属单位管理情况等多个方面,涉及会计财务、办公室、科技、货币金银、征信等全行十几个科室,需要调阅上百本凭证、账簿、报告等审计资料,审计数据浩如烟海,审计人员难以对所有内容进行细查,审计重点不突出,审计效果并不明显。
2.4预算绩效评价工作质量低下
就目前情况来看,政府部门财政支出的范围越来越大,种类也更加多样化,总的来看,共性绩效指标体系相对来说比较完善,而个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还有待健全。不仅如此,指标体系中社会效益占比较大,忽略了经济和生态效益方面,导致无法如实反映很多项目的实际开展情况,难以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作用。部分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流程较为简单,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评价而评价”,预算管理工作既无法将上级部门下发的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又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导致工作效率得不到保障。
3协同视角下国家审计与预算绩效管理的实现路径
3.1构建多元主体权责体系,确立明晰协同关系
明晰的权责关系是政府预算绩效协同治理的纽带。一是建立起多元主体职责分工明确、协调配合、透明开放、运转有序的组织实施制度。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主体责任清单,出台绩效责任管理办法,理顺各主体应发挥的作用和功能,进一步规范专业机构、专家咨询制度。各级财政部门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自觉承担预算支出责任,各类监督检查考核主体应逐步减少考核次数并加大规范力度。二是征求多元主体意见,增进彼此间沟通交流。探索通过举行预算听证、讨论等方式征求各方利益主体意见并适当采纳,包括各级财政部门对规范预算单位的建议、第三方对预算单位绩效评价的意见等,并就具体问题展开广泛讨论。三是加强多元主体的互动合作。在横向互动上,依据预算绩效协同治理规范展开工作,在管理过程中依照不同发展阶段由不同主体发挥主导作用、其他相关主体积极配合的原则,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财政部门组织协调、预算单位自觉遵守、人大与审计部门严格监督、第三方机构积极配合、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协同共治长效机制。在纵向互动上,中央层面在总结改革共性特征基础上给予市、县地方相应部门指导,推动改革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3.2改进审计组织方式、加强审计项目统筹,开展联动审计
绩效审计的突出特点是对预算绩效管理进行精准、合理的评价。由于预算资金绩效内嵌于财务收支、大型修缮项目管理、采购管理、合同管理等审计项目,有效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应改进审计组织方式,通过加强项目统筹,将绩效审计融入各类具体审计项目,同时加强审计计划管理,做到项目之间有效衔接,为高质量的绩效分析奠定基础。可将当前预算管理审计与大型修缮项目审计、采购和资产管理审计统筹开展,结合资产运行管理、项目产出效益联合判断预算资金绩效,提高审计评价的客观性、说服力。
3.3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法律体系
改革初期是以行政规范的方式来推动预算绩效管理的,能够取得一定成效;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行政性工作的局限性逐渐凸显出来,无法起到约束和引导作用,甚至对绩效管理带来了约束。因此,国家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带头引导作用,健全法律法规,一方面能够对预算绩效管理过程进行规范,另一方面也可让评判标准更加科学。以法律的形式来确定政府部门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能够让各项工作分工更为精细,做到职责分明,实现对管理流程的全方位把控。法律具有强制性的特点,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评价各环节都能够实现有效衔接,避免其中某个部分出现差错;法律的明确规章,可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公平公正的评判参考,建立起符合部门发展的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内部工作风气,充分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4严格预算绩效过程管理,科学规划协同程序
严格的过程管理是政府预算绩效协同治理的重点。一是树立预算绩效协同治理理念。各主体应在思想上树立整体性、全局性的观念意识,做到统筹兼顾。二是建立统一联动的预算绩效管理数据和信息平台。促进预算信息、绩效信息、支付信息等有效对接,实现数据整合,提高数据处理能力,保障预算绩效协同治理在完备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下正常展开。三是强化协同流程并实现全过程监督。合理设计预算绩效管理的协同流程,全过程纳入监督与控制,加强财政部门控制指导作用,落实地方人大绩效监督职能,发挥审计部门绩效审计功能,促进权力机关协同配合,引导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等广泛监督,逐步形成集多元主体于一体的全方位、宽领域、多环节、多层次的政府预算绩效监督体系。
结语
预算绩效管理可以发挥约束政府权力滥用、提升各级政府的行政效力,加强资源配置效应、增强政府协同治理能力等国家治理能力。而国家审计充分保障了这些功能的实现,两者的协同治理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丽敏.政府投资和预算评审发展研究——以太原市投资和预算评审实践为例[J].会计之友,2021(23):72–77.
[2]马珂艳.高校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探索——以河南高校为例[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1(22):28–29.
[3]任燕.内部控制视域下对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财会学习,2021(33):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