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附属瑞慈医院, 江苏 南通 226000
【摘要】目的:观察对儿科急诊患者实施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对忽视急救护理行为的影响。方法:研究样本均为院内2021年2月-2022年2月期间收录的452例儿科急诊患者,采取抽签分组,实验组以标准化急诊护理流程分析,对照组开展传统急救护理,指标评估包括不良事件、护理人员急救处理行为正确率、护理人员医嘱抢救延迟率、儿科患者抢救室滞留率等数据。结果:实验组、对照组医嘱执行延迟率、抢救室滞留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处置行为正确率对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儿科急诊救治期间实施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管理有效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提升救治成功率,保证救治效率,缩短救治时间,改善急救护理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儿科急诊;护士急救护理行为;应用价值
有报告指出,在急诊救治期间护理人员的急救护理能力对救治成功率存在较大影响。护理人员需密切注意患者的病情状态,及时开展评估分析,并给予对症护理干预,配合医师的抢救措施,保证急诊救治效率[1]。儿科急诊收治的患儿多为急性、危重症患儿,对急救护理行为的要求更高,标准化的急救护理可保证儿科急诊患者的抢救质量,进一步降低医疗风险事件发生率[2]。传统的急救护理多为生命指标评估、知识宣教、情绪疏导、环境管理、静脉通道的创建为主,没有依据急诊患者的实际护理需求开展干预,导致护理效果并不理想[3]。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是将就诊患儿的实际护理需求汇总,给予患儿针对性护理干预,配合医师缩短救治时间,保证急诊救治成功率。抢救室滞留时间是临床抢救质量、急诊抢救室工作量的体现,实施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管理后,有效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保证急诊抢救效率[4]。文章研究样本均为院内2021年2月-2022年2月期间收录的452例儿科急诊患者,总结标准化急诊护理流程规范患者护理人员行为相关指标,具体内容汇总如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数据
抽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期间录入的儿科急诊患者452例开展分析研究,分组方式:抽签法,对照组226例男女比例111:115,年龄汇总≥6个月,≤12岁,年龄均值为(6.11±0.73)岁;实验组226例女男比例113:112,年龄汇总≥5个月,≤12,年龄均值为(6.03±0.84)岁。对比分析452例患者性别、年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226例患儿中,休克、脱水患儿35例,22例药物或食物中毒患儿,意识障碍患儿31例,40例癫痫状态患儿,过敏或过敏性休克患儿37例,30例急性哮喘发作患儿,高热惊厥或抽搐患儿31例。
实验组226例患儿中,休克、脱水患儿31例,30例药物或食物中毒患儿,意识障碍患儿37例,40例癫痫状态患儿,过敏或过敏性休克患儿31例,22例急性哮喘发作患儿,高热惊厥或抽搐患儿35例。
纳入标准: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基础资料完整;心肺功能无异常;认知无异常;家属、患者均签订知情表。
排除标准:家族患者精神异常疾病;全程实验未完成。
1.2方法
传统护理:急救护理期间设立质控小组,定期对急救护理工作监督,每月对实际抢救护理效果进行抽查。
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本组患儿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对儿科急诊患者常见疾病、抢救措施、急救护理内容进行对症分析,给予护理人员针对性培训,实施标准化的急救护理流程开展质量监管。
(1)明确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
①对儿科急诊交接班记录、抢救数据进行分析,明确儿科急诊患者的类别,包括溺水、休克、脱水,食物、药物中毒,痰液、呛奶窒息,意识障碍,癫痫、憋喘持续状态、哮喘急性状态,过敏性休克、过敏,抽搐、高热惊厥等。依据上述分离创建对症急救护理流程,在急诊救治实际现状基础上,结合临床护理经验、疾病抢救基本内容制定,并通过查找文献、资料等进行审核修订。②基础方案的制定中涵盖急诊救治患儿的基本资料、临床诊断、诊断根据、参考方案、实施措施等;参考方案中涵盖急诊救治患儿的具体抢救流程、急救位置、体位摆放、病症评估重点、疾病评估时间,急救药物、设备的取用放回、症状不稳定期间的特殊检测、患儿的去向和交接班等内容。实施措施则是急救期间的实际实施内容,例如,儿科急诊收治一例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参考措施、实施措施如下:
参考内容:1)待患儿进入抢救室后指导患儿保持坐位或半卧位,通知专科医师和其他护理人员,给予吸氧处理。2)遵医嘱给予患儿吸痰、雾化吸入、创建静脉通路急救护理。3)为患儿实施心电监护,其他护理人员给予平喘、抗感染、抗炎、解痉处理。4)观察病症:对患儿生命各项指标监督,对于呼吸衰竭伴随意识障碍的患儿实施机械通气治疗;对呼吸音下降、血压下降、心率上升、大汗、发绀患儿及时告知医师急救。5)急救完成后护理人员需将所有护理记录填写完成,及时给予知识宣教,谨遵医嘱执行签字,其他护理人员归还急救使用的药物、设备等。6)患儿去向:可填写回家、转外院、入院、留观等。
实施措施:1)于下午3点15分患儿进入急救室,通知医生查看,体温37.4摄氏度,给予吸氧,氧流量为1L每分钟。2)创建静脉通路,及时雾化吸入。3)实施心电监护,予以患儿平喘、消炎治疗。4)患儿心率在130次每分钟,呼吸波动在25次每分钟,SPO2在97%以上。5)还原物品,补充记录。6)留观。
(2)针对护理人员开展培训指导
对所有参与急救护理的护理人员开展急救护理流程培训,包括实践指导、理论指导、持续培训等。实践指导包括急救护理流程中所有护理技能操作,在急救室内开展现场指导和考核。理论指导需对新入职、新转科在内所有护理人员进行记录填写指导、注意事项培训、阐述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持续培训师资适当增加症状观察中的要点,或在出现新的标准化急救流程时及时更新培训内容,保证所有护理人员了解先进的急救护理知识。
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的使用
待急救完成后且患儿病情稳定后,需经标准化急救处理模板填写完成,对参考内容和实际操作进行评估,明确二者间的差异,找出问题,总结诱发因素。由品管圈人员对护理人员的急救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分析完成后需登记在一览表上。每日对急诊救治患儿、医嘱延迟处理、抢救护理错误、患儿滞留急救室的例次等数据进行公示,每周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优化护理措施和护理流程,定期对护理模板更新。
1.3观察指标
①不良事件:患儿或家属去向不明、未及时告知患儿病历资料和检测结果、未及时等级患儿信息。
②急救处置行为:护理人员在对急诊患儿实施抢救护理前后所有行为均正确即为一次主正确行为,所有护理人员抢救处置行为正确次数除以总抢救处置行为次数乘以百分百为急救处置行为正确率。
③医嘱延迟执行:护理人员在急救期间所有行为延迟医嘱半小时执行,如体位更换、转运、心电监测、心肺复苏、用药、吸氧、吸痰等;医嘱延迟执行率=所有护理人员抢救处置医嘱延迟执行次数除以总医嘱处置行为次数乘以百分百。
④抢救室滞留:抢救室滞留指患儿抢救完成后6小时内未转运至急诊留观室或其他专科科室进行观察;抢救室滞留率=急诊救治患儿抢救室滞留次数除以总急救患儿例次乘以百分百。
1.4统计学意义
对本文患者例数、不良事件、护理人员急救处理行为正确率、护理人员医嘱抢救延迟率、儿科患者抢救室滞留率采取 % 统计,给予X2值统计,年龄采取( ±s)统计,对数据均开展SPSS21.0汇总,对卡方值、t值、P值进行分析,P在0.05以下则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指标统计见表1,实验组、对照组医嘱执行延迟率、抢救室滞留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处置行为正确率对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儿救治期间护理行为[n(%)]
组别 | 例数 | 医嘱执行延迟率 | 抢救室滞留率 | 不良事件发生率 | 处置行为正确率 |
对照组 | 226 | (20)8.85% | (28)12.4% | (32)14.2% | (176)77.9% |
实验组 | 226 | (6)2.65% | (7)3.09% | (8)3.54% | (219)96.9% |
X2 | | 7.9986 | 13.6576 | 15.7981 | 37.1196 |
P | | 0.0046 | 0.0002 | 0.0000 | 0.0000 |
3讨论
急诊科室是各医疗机构内较为重要的科室,护理人员的护理标准、护理措施影响急救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尤其是在儿科急救护理中,对所有参与急救护理人员的要求更高,其需坚持标准化的护理方式,进而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证患儿的生命健康安全[5]。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是依据常规护理基础创建规范化、标准化的急救护理流程模板,依据急诊科室存在的问题,结合就诊救治患儿的病情状态创建的针对性护理措施模板[6]。所有儿科急诊护理人员上岗前依据模板内容开展有效指导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等,提升护理人员急救护理质量[7]。急诊救治期间,护士长需对急救护理效果进行监督管理,定期公示科室存在的护理问题。有报告指出,急救护理流程的规范使得急救护理工作更加标准,在不断的研究、实践应用中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水平,强化护理人员对各类儿科急救病症的了解,以便于提升儿科急救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8]。所以,标准化的急救护理流程有效提升急诊科室护理人员的急救护理能力。并且,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实施期间严格遵循循环护理医学理念,不断分析急救护理流程的不足,定期对护理模板进行更新,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对照参考措施和实施操作的差异总结急救护理中的问题。本文实验指标汇总可知,实验组、对照组医嘱执行延迟率、抢救室滞留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处置行为正确率对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有效规范急救护理人员的行为,减少急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急救护理有效性,降低患儿急救室滞留率,提升儿科急救患儿的救治效果。此外,急诊救治流程规范期间实现了持续质量改进,急诊科室在急救护理方案中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使得急救护理人员的综合水平不断上升,改进急救护理人员的专科护理能力,反复修订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模板,进而改进急救护理质量,提升急救护理效果[9]。有学者提出,JCI标准结合标准化急救流程用于儿科急诊急救的时效性及安全性较高,有效改善急诊救治效果,提升急救护理有效率,及时缩短患儿的救治时间,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数据结论与本研究结果一致[10]。
综上所述,在儿科急诊救治期间实施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降低急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急救护理人员的综合水平,有效改善急救护理质量,减少患儿滞留急救室等风险事件。
参考文献
[1]孙健,张燕.标准化急救护理应用在老年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29):113-115.
[2]刘强晖,曾俊,吕传柱.院前急救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实践——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探索[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1,36(18):5-5.
[3]吴湘中.标准化急救护理在老年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效果探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0,11(15):93-94
[4]陈小娇,陈欣彤.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抢救的影响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1,11(13):86-87+93.
[5]余艮珍,李玲,李艳伟.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在规范儿科急诊护士急救护理行为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8,18(09):1226-1230.
[6]何沙沙.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1,7(01):170-172.
[7].杜妙春,孙小莉,张玲莉.标准化急救护理应用在老年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对降低危险事件发生率的价值[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2):152+154.
[8]刘婷婷,刘伟,丁思悦.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对急诊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16):191-194.
[9]景晓娜,王维,杨丽坤,等.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心理月刊,2019,14(24):148.
[10]刘燕.JCI标准结合标准化急救流程用于儿科急诊急救的时效性及安全性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9,16(23):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