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荣
新北区奔牛实验小学
【摘要】2018年我校“课程融合视野下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的研究”正式被确定为常州市基础教育学校品质提升建设项目暨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主题融合课程在我校从理念萌生到实践探索,跨时3年有余,它打通班级、年级、学科界限,组合成一个“全科教学”式的研究整体。对课程融合、主题学习的含义、理念、价值意义等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开展广泛的实践观察,并邀请有关专家对课程建设做指导,最终形成了适合我校的主题融合课程群。
【关键词】课程融合;视野;前瞻性;教学改革
引言
自 2017 年起,我校在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同时,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着眼于国家基础课程改革,对现有的课程进行大幅度的整合优化。在原有实践的基础上,学校提出了“主题融合课程”概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以课程整合为载体,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学习和合作,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打破了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建立了学科内和学科间纵向、横向联系,消除了学科与学科、学习与生活、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分离状态;进一步拉近学科之间、学科与学习者、学科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发展平台更加智能化、多元化。
一、“课程融合”的背景
1、办学理念的引领
2002年,学校确立了“新绿色教育”办学理念,其核心是“自然、和谐、发展”。“新绿色教育”就是要遵循儿童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通过构建生命健康成长的生态绿色系统,促进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2、新兴时代的呼唤
当前时代的飞速发展,对综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挑战。目前,中小学教学实行以分科教学为主的体系,对于学生深入掌握单学科的知识和奥秘有益。但其课程视野狭窄和背景单一, 往往不能反映生活世界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各学科知识之间互不通连,不利于形成融会贯通的知识结构;缺少知识与生活的连接,在学生创新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培养上有所欠缺。
3、课程改革的要求
2016 年 9 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对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校、各学段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横向配合。”这一要求实际上就提出了课程整合的要求。如何有效地使课程在纵向、横向上进行整合,是当前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二、“融合课程群”的建立
(一)学科内融合课程
学科内融合注重加强学科内前后知识、不同学习领域及学科知识和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我校以“主题”为抓手,挖掘单元小主题、跨年段大主题;以“素养”为核心,关注学科关键能力的养成。对学科内各层次的知识及能力进行整合、拓展,着力打造清新、灵动的新绿色课堂。
以三年级下册语文为例,我们将整册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重新编排,按主题划分为五大主题板块,有自然赞歌、有故事汇、有中华传统文化……各板块教学目标指向明确,有的直指习作,要求学会观察和想象;有的重德育,意在情感的熏陶;有的实践性强,适合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二)跨学科融合课程
跨学科融合立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主张跳出学科本位的思维方式,在宏观的视角下审视教学,对各学科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以一定的主题情境为载体,围绕主题开展各学科教学活动,以达到高效低耗、生动提质的教学效果。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开展了扎实的实践,目前已经开发出多项课程资源。
全学段主题融合课程是指打破年段壁垒,在1-6年级围绕主题整合各学科内容开展的融合。我们重新审视学科知识内容,软化学科界限,改变单纯以学科逻辑组织课程内容的做法,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个体和社会需要为基础,以问题为核心进行的课程整合,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建立系统的思维方式,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过去的行动研究中,基于学科间知识的交织点挖掘主题,聚焦核心素养。我们根据以上认识, 构建了“追春”、“逐夏”、“秋收”、“冬藏”等多个主题融合课程群。就拿“追春”来说,我们实行“一年一主题,一级一课程”理念。(见下图)
在实施过程中,把各学科内容有机组合起来,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主题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取得主题融合课程的实效,促进学生素养提高。
(三)超学科融合课程
超学科融合是指超越学科具体内容,就不同学科的思维、领域和不同学科界限的消弭和整合。在这个领域,我们着重开展了社会实践课程、地球村课程、影享生活课程、家长学校等课程,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成果。
以地球村课程为例,我们整体构建了地球村课程的实施模型。
从“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出发,努力完善课程目标,为学生创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成长形态,培养有健康身心、有生态素养、有社会责任、有未来意识的“四有”地球村小村民 。
三、项目研究实施成效
1.资源的开发
研究过程中注重校本资源库的开发与建设,目前自主研发得比较成功的校本教材有《地球的孩子》、《晨会宝典》、《小篮球》、《3D打印课程》、《智慧电子》和《围棋》等。校本教材《地球的孩子》获江苏省校本课程开发评比一等奖。《晨会宝典》获新北区精品课程奖。基于课程目标,新开发两套校本教材(心理健康、航空科普),已初步完成文本,只需完善课程纲要与实施指南。近年来,学校完善了语数外学科各单元的个性化作业资源,推出学生学科素养提升手册。
2.场馆的建设
学校整体规划“一村二广场三带四廊五馆一园”的空间文化体系,设置了一批专用教室:数学实验室,E课堂学习室,创客教室等;创建了三个空间:地球村体验空间,科技创新空间,健康生活空间;建设了四个基地:生态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劳动体验基地、拓展训练基地。形成可视化的增长见识、主题学习、提升品格的物形空域。
3.课题的研究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衍生了一批课题,在专家的指导下,组成了学校融合课题群,浓厚了学校科研氛围,提升了老师们的科研能力。
四、问题和讨论
1、部分学科融合的内容仍旧显示出简单拼盘的状况,缺乏内在的、本质性的统整。
2、融合的评价标准模糊不清,后期需要邀请专家指导,进一步明确化、规范化。
3、很多主题课程仍旧是点式散状分布,缺乏学校层面的计划、纲领,后续要加强整体建构,完善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