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更新设计与文化展览发展的共生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6
/ 2

历史建筑更新设计与文化展览发展的共生关系

张艳萍

32032219890710****

摘要:展览以还原原始情境为导向,在展览的整体规划与设计策略上利用空间流线、光影导向以及数字媒体应用,丰富观众多维度体验,并且有助于观众深入了解作品内在的涵义及其设计思想。

关键词:历史建筑;更新设计;文化展览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攀升,我国当代艺术展览发展的非常迅速,艺术作品的受众群体从过去的精英阶层逐渐面向大众化,人们的艺术审美也不断提升,对艺术展览所营造的视觉效果和场景氛围要求越来越高。艺术展览经历了从传统到当代的转变,无论是展示场所、展示形式,还是主题演绎都推陈出新了更多的可能性。

1文化展览形式设计

文化展览形式设计的综合性很强,是一种设计艺术,文化展览形式设计事实上就是视觉传达设计,即在特定的主题下,针对展示的内容进行构思,将艺术风格确定并进行总体规划,充分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艺术手段,结合各种展示形式将最好的展示效果呈现出来。在进行文化展览形式设计的过程中,展览整体风格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应在展览设计的全过程中体现。文化展览的整体风格对文化展览形式设计以及设计方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展览主题内容所具备的特点也决定了文化展览的整体风格。在展览形式的设计中,整体风格要与局部风格之间相协调,做到主次分明,从整体角度突出内容特征。所以,设计元素需要在已经建立的风格模式框架体系内被合理安排,元素之间相互协调统一,保持各自的特点,使各部分互补。当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能忽视创造性思维的运用,精心的创作能使展示更有层次,展览风格更加统一,提升美观性。

2相关概念

我国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中对历史建筑定义为“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反应城市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物”。历史价值和城市文化全都由一个地方的历史建筑所体现,它具有记录建筑本身或建筑内部所包含的社会变迁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价值等信息的功能,是对人类感情和过去生活的特殊记忆。“更新”从建筑学范畴来讲就是对城市中现有的某个区域或建筑进行拆迁、改造和建设,使之重新焕发活力。由于改造观念、实施对象和更新手法的不同,出现了许多与“更新”相关的概念和观念,具体如下:1.更新:建筑物的改造与更新使历史建筑获得新的生命活力,强调建筑物整体功能的恢复与激活。2.保护:针对文物建筑、名胜古迹和历史性地段而言,对历史性建筑、文物建筑和名胜古迹的保护要坚持“原真性”原则。3.修复:忠于建筑物的原貌,通过规划、修缮、改建等方式恢复建筑物的原貌。4.翻新:重视建筑物内部结构或设备结构的更换或改造,对损坏的部分进行修复。“共生”一词的汉字表述最早见于《尚书》。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为两种生物以相互依存、相互共融的方式共同生活并存在,并通过相互之间的依赖和关联,以“窃取”的方式获得适宜利益的一种生产现象。在生物学上,共生的形式非常多,具体细分有“寄生、互利共生、竞争共生、偏利共生、偏害共生、无关共生”等,我们在此主要讨论的是“互利共生”。

3“共生”思想下历史建筑作为展示空间的更新设计

3.1数字多媒体的设计应用

文化馆由传统的静态展陈向以数字化作为内在驱动、体验形式作为外在表现的设计范式转变,有利于我国以创新性、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实现文化输出。融合创造出特定的文化记忆体验形式,对强化文化馆教育功能,促进文化交流传承、维持文化多样性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基于数字化的文化馆体验设计是实现藏品多元化、跨时空、跨地域传播和推广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文化馆实现传统教育功能的突破,增强文化传播的有效性。传统文化馆的体验内容具有很强的说教性和枯燥感,体验模式的不闭环使得参观者无法针对体验内容形成结构化的记忆。而基于数字化的文化馆体验设计使展览形式更加便捷、开放、多元,有利于持续性地激发观众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叙事性的体验内容和形式能够充分展示文化馆独特的文化环境和跨学科的文化特点,对于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提升其认知度具有良好的作用。在设计时,应根据文化馆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参观者的整个体验行为,将心理学、信息论、符号学、人机工程学等多个学科同艺术学进行交叉融合,结合动线设计原则和产品非物质化的趋势,运用各种数字化技术对游览过程中的各交互节点进行有机布局和场景搭建,通过流畅的事件进程来保证参观者行为的连续性和信息接受的完整性。

3.2基于参观者需求对设计予以创新

文化馆的所有展品都要面向参观者,向参观者传达与展品相关的历史文化信息,所以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参观者的因素,才能更好地实现展览目标,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在设计展览时,要坚持为参观者提供服务方向,学会在设计中换位思考。在表达信息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参观者是如何看待展品的、了解展品吸引他们的地方、获取参观者的观点和反馈、他们从展品得到了什么、他们的质疑是否得到了答案以及展览是否满足他们的需求等,这些是在策划展览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考虑到展览主题、地理位置、周边交通和展览时间的限制,每个文化馆的参观者群体有所不同,要总结经验,充分利用以往参展商的历史数据,特别是对大数据的挖掘,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并合理利用,借助先进的技术,更准确地分析受众群体,研究受众的基本构成,充分了解受众的认知规律、性别比例、年龄构成、心理需求和访问行为,并结合这些有效信息展开创新设计。在展览形式设计时要有创新意识,用背景音乐烘托氛围,用更生动有趣的解说方式引发参观者的思考,使参观者获得更多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在展览形式设计的过程中,展示在参观者面前的展品数量要适当,内容不能太多,避免产生审美疲劳。在观看展览的过程中,如果信息量较大,很容易降低参观者的参观兴趣,使他们注意力不集中。参观者刚进入文化馆时,对展品的关注度是最高的,因此,在设计展览形式时,可以将需要文字介绍的展品放在最醒目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参观者的精力会下降,对文本阅读失去耐心,此时就要用色彩、灯光、音乐等元素渲染展览环境,吸引参观者的注意力,辅助参观者接受和理解展览信息。

结束语

近些年来,历史建筑面向展示空间的更新改造越来越多,一些通过文化艺术展示介入的方式建立了互利共生的关系,一些也因改造不当留下了遗憾。作者认为,在历史建筑的更新活化过程中,设计师应该在尊重历史建筑特征,尊重展示空间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将历史建筑的空间功能布局与展示空间的组织动线相结合;内部表皮与展示设计界面相结合;场所精神与主题演绎相结合;周边环境与临展业态相结合,实现历史建筑的文脉延续以及展示信息的有效传播。所以,在今后的设计思考过程中,应该开拓设计思路,继续探索历史建筑更新与不同性质展示活动的共生关系。

参考文献

[1]王鑫,刘烨,刘中元,张璇.基于社区更新与生产性理念的建筑设计方法[J].城市建筑,2019,16(32):60-64.

[2]蒋玉若.近现代历史建筑的住驿空间更新设计研究[D].南京大学,2019.

[3]刘嘉欣.沈阳近代建筑更新中的新、老建筑共生设计研究[D].鲁迅美术学院,2019.

[4]刘佳琪.互联网+会展体验式设计研究——传统文化展览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9(05):64-66.

[5]王梦缘.近三年西方文化馆对中国文化展览的主题选择——从展览主题中看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印象改观[J].珞珈史苑,2018(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