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梯事故风险分析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3
/ 2

浅谈电梯事故风险分析及对策

徐浩

烟台市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 山东 烟台市 265600

摘要:由于我国建筑工程逐步向高层发展,电梯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工具。但是,由于电梯的特殊性,其运行中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因此,技术人员需要充分掌握电梯安全性能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科学有效的检验对策,确保电梯在用安全。

关键词:电梯事故;风险分析

前言: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建筑业的发展,城市里高楼越来越密集,楼层越高,越离不开电梯。尤其是现在的中国城市,电梯几乎随处可见,而且电梯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虽然电梯作为特种设备,需要定期维护和检验,但相关故障和事故仍然层出不穷。总结电梯事故的风险点,降低伤亡事故发生的概率,显得尤为重要。

1、电梯安全使用和管理内容

中国的电梯和自动扶梯都是运输设备,主要是用来把人和货物从一个水平面运送到另一个水平面进行工作的工具。一台以运送人和货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设备,在具体的安装、使用和维护期间,涉及到大量的工作内容,电梯工作离不开电焊、电气工作等危险内容。因此,在电梯工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注意人员安全,认识到其属于危险特殊内容,做好电梯安装、维护和使用工作至关重要,关系到整个电梯行业的发展和人身安全,同时也涉及到司机和乘客的安全。因此,必须做好电梯的安装和维护工作,按照特定的标准工作,以确保电梯的正常运行和人员安全。

2.电梯事故风险分析

2.1维修环节难以监管

在各类特种设备中,只有电梯被要求由有资质的特种设备生产单位进行维保,行政许可手段在电梯维保单位的监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在国家“放、管、服”和优化营商环境力度不断加大的形势下,电梯生产单位的准入门槛在不断降低,比如不再将型式试验作为许可的前置条件,行政许可的作用在弱化。一些企业在取证审查时拼凑资源,先天条件不足,取得资质后难以维持生产条件,尤其是技术人员条件。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和力度没有跟上,没有形成完善的行政许可退出机制。目前在电梯15天维保一次的现行规则下,维保工作依然突出“流程”。而监管部门仅通过检查人员的证件和维修记录,很难对维修过程进行有效监管。56号文提出了推进电梯按需维保新模式的重点任务,要求研究制定电梯维保质量和效果的评价指标,如故障率、电梯停靠时间、救援时间等。乘客最关心的问题,从而引导用户和维修单位从“关注维修过程”向“关注维修效果”转变。实施按需维保后,对按需维保新模式下的维保效果进行评估,对监管部门来说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电梯维保技术人员的水平存在不小的差异。从电梯维保单位的运营模式来看,其产品结构主要包括:电梯整机销售、配件销售、电梯安装、改造维修工程和维保技术服务,其中销售和工程业务是主要盈利点,电梯销售和工程业务以维保业务为支撑。在这个过程中,无效维修、恶意更换零部件成为普遍情况,政府监管职能无法延伸到这些行为,容易导致政府监管的“负外部性”困境。

2.2电梯设备本体缺陷

电梯系统包括曳引系统、导向系统、轿厢、门系统、重量平衡系统、电力驱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和安全保护系统等子系统。不同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电梯性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基础。目前,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电梯呈现出自动化发展趋势。智能集成设备应运而生。通过不同部件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提高电梯的基本性能。电梯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电气和机械部分。如果这两个部分保持稳定状态,就意味着电梯可以安全运行,否则,电气或机械部分的故障就会导致电梯故障频发。电梯的各个子系统是电梯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是决定电梯稳定运行的主导因素。相关维修人员应定期进行全面的监测和测试,确保曳引主机、门锁、限速器、安全钳、缓冲器等安全部件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确保电梯的安全运行。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检查过程中,如发现安全部件存在问题,相关人员应及时维修或更换,避免因部件问题对电梯稳定运行造成不利影响。比如曳引机刹车不可靠,可能导致电梯误动、急冲或下蹲;门导向装置故障可能导致人员意外掉入竖井;导轨垂直度不够会导致电梯无法运行;材料失效或强度不足导致的结构损坏也会造成电梯的重大安全隐患。如果电梯设备的相关子系统不符合既定要求,且相关人员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维护,电梯就会因本体缺陷而发生相应的安全责任事故。

3.降低电梯事故风险的对策

3.1提高维护及使用人员的技术水平

电梯由专业技术人员安装,因此要求负责电梯安全的人员应掌握电梯的相关技术知识。在电梯监督检验工作中,如果发现工作人员本身缺乏电梯知识储备,应及时对其进行培训,因为工作人员的技术素质低下将直接影响电梯产品的最终质量。随着我国电梯技术的不断提高,市场上出现了许多新的电梯品牌。这些新电梯品牌的出现,对电梯技术人员的要求更高。要定期培训电梯技术人员,不断更新电梯技术,掌握各种电梯品牌的维保原理和相关属性。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他们在电梯运行中的安全,为电梯的稳定运行提供技术支持。

3.2用户的安全管理意识

健全的电梯维护保养和各项规章制度是电梯安全运行的保障,是保障乘客人身安全、防止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用户应建立设备档案,包括制造安装单位在验收时提供的资料、维修、保养记录、故障记录等。并建立相应的电梯运行管理规章制度。监督检查中发现,一些单位对归档工作重视不够,造成设备档案内容不全,维修、保养记录和故障记录收集不全,没有进行必要的整理。由于管理人员变动,设备档案不移交或丢失,甚至设备档案不可用。许多单位没有建立电梯钥匙使用和保管制度。有些单位虽然有制度,但是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电梯门的三角钥匙交给未经培训的人员,很多人负责。未经培训的人员掌握厅门三角钥匙开锁时,可能因对开锁过程的关键点把握不当而掉入井道。

3.3安装电气联锁开关,加强楼层门锁装置。

在电梯监督检验实践中,门锁是最核心的安全部件。为了避免剪切事故和坠落事故,需要用门锁锁住层门,这样电梯乘客要打开层门就必须使用层门站外的开锁装置。在监督检查实践中,应注意以下情况:(1)电梯层门内的无源门必须装有电气联锁开关。由于机械关门装置无法验证层门的关闭状态,因此需要在门扇未安全锁定的情况下,对处于关闭位置的电气装置进行监督检查。(2)为了降低电梯的故障率,增加电梯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电梯门锁的采用应采用自上而下的挂钩式门锁,其中挂钩是根据挂钩和施力元件设置的,施力元件是指压缩弹簧,弹簧产生的压缩弹力和挂钩的重力同时保护门锁在正常情况下不被锁住,从而保证门锁的安全性。

3.4严格控制产品设计和生产质量。

产品质量是第一因素。如果质量不合格,其他的努力都白费了。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需要从两方面努力。首先,电梯生产企业应确保达到“质量第一,效益第二”的要求,努力改进生产工艺,严格把关,确保不合格产品严禁流入市场;其次,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由于利益趋势,一些不良商家还是会铤而走险,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并建立电梯生产质量黑名单,及时公布检查结果,让不良商家无处可救,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结论:电梯运行质量直接影响国民生命安全。电梯是一项高科技,安装和维修人员应尽力掌握电梯的运行过程,要对国民有一个负责的态度,并对电梯在运行过程中的风险进行不断的分析和探索,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切实做好电梯监督检验,有效消除电梯事故。

参考文献:

  1. 刘永忠.电梯检验过程中的事故伤害分析及预防措施[J].设备管理与维修,2020(14):25-27.

  2. 王振宇.关于电梯质量安全与安装维护问题的探讨[J].机电工程技术,2018,047(008):247-249.

  3. 张东平,伍克林.基于故障树分析原理的电梯事故分析与专家系统研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6(11):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