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210000 )
摘要【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在纵膈病变诊断中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效果。方法:本研究纳入2020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接收的纵膈病变患者中抽取64例为对象,以随机对照为原则,经罗马数字排序法将其分为MRI组(n=32)和CT组(n=32),分别采取参照试验(核磁共振(MRI)检查)和研究试验(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检查),对比两组检查结果。 结果:CT组灵敏度为83.33%、特异度为96.15%、检查准确度为93.75%,MRI组灵敏度为50.00%、特异度为65.38%、检查准确度为62.50%,数据代入统计后显著性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对纵膈病变的临床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对病变类型的诊断准确率较高,能够有助于医生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有着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字】纵膈病变;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灵敏度;特异度
纵膈病变是一种发生于人体胸腔两侧胸膜腔的中间部位,包括了心脏组织、胸内大血管、气管、食管、神经和淋巴组织等,纵膈病变在临床中的疾病分类较多,如良性或恶性纵膈肿瘤、纵膈炎、纵膈疝、纵膈气肿等。其中纵膈肿瘤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患者通常患病后大多无明显疾病症状,病情逐渐进展会出现吞咽困难、头晕头痛、食欲减退及身体乏力等表现,甚至随着病变部位的增加或转移,使周围其他组织均受到影响,进而提高了患者的死亡风险[1]。随着纵膈病变的患病率增加,在诊疗工作中明确其病理类型和病情状况尤为重要,以往采用胸部叩诊和听诊的方式无法对疾病进行准确判断,因此影像学检查成为了主要的疾病诊断手段。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分析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在纵膈病变诊断中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效果。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纳入2020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接收的纵膈病变患者中抽取64例为对象,以随机对照为原则,经罗马数字排序法将其分为MRI组(n=32)和CT组(n=32)。MRI组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均值(49.67±5.64)岁;CT组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均值(50.85±5.23)岁。两组资料统计对比无意义(P>0.05),研究内容符合我院医学伦理会提出相关执行标准及规定内容。
1.2方法
MRI组:仪器选用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生产厂家:美国GE公司;型号:1.5T Signa HDxE)进行扫描,扫描参数设置为层厚3mm、层距1mm,视野设定为160-180mm,260x260矩阵设定,激励次数为2,TR设定为3000ms,TE设定为35ms,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对患者胸廓至肺底部进行T1W1、T2W1、STIR扫描,可根据患者病变位置调整姿势。扫描完成后将数据传输至计算机中进行图像成像处理,并交由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生对图像进行评价。
CT组:仪器选用多层螺旋CT扫描仪(型号为Brilliance iCT型;批准文号:国食药监械(准)字2011第3300163号)进行扫描。患者在检查前需保持空腹状态,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并且在检查过程中勿随意乱动,仪器扫描参数设置为120kV管电压、230mA有效电流、实时动态曝光剂量调节为4D、1.2螺距、0.5s/圈的球管旋转,扫描时患者需屏住呼吸,从胸廓部位扫描至肺底部完成第一次扫描;随后对患者右侧肘静脉注射速度为3ml/s注入50ml-60ml对比剂,重新选择以肺动脉主干横断面进行扫描,扫描完成后将扫描数据传输至计算机中进行图像成像处理,记录病灶在CT检查片中病理表现和特点。
1.3观察指标
以其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观察和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效果。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纳入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处理,评分均为计量资料,均采用(x±s),并行t检验;为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并行卡方(x2)检验,若两组数据有明显差异,则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两组各项数据对比如下,见表1:
表1 两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比较 (%)
组别 | 灵敏度 | 特异度 | 准确度 |
MRI组 | 50.00%(3/6) | 65.38%(17/26) | 62.50%(20/32) |
CT组 | 83.33%(5/6) | 96.15%(25/26) | 93.75%(30/32) |
χ2 | 24.9944 | 30.4726 | 28.5714 |
P | 0.0000 | 0.0000 | 0.0000 |
3讨论
纵膈病变是指人体的纵膈发生异常问题,并且因纵膈病变部位的不同,其病变发生的原因与病变类型也有所不同,同样因这些不同的原因而造成患者的身体出现不同的疾病症状。例如在纵膈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纵膈肿瘤,除了良性和恶性之分外,也可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在患病初期肿瘤较小时没有明显患病症状,但随着肿瘤体积变大后会逐渐压迫周围组织而出现呼吸和吞咽困难、咽喉反射神经麻痹等现象,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2]。
随着现阶段影响学检查技术的进步,CT检查、X线检查、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技术均可用于对纵膈病变的诊断。X线检查虽然费用便宜,操作简单、检查时间短,但由于人体内多数器官或组织的相互重叠,造成影像图片无法清晰显示出病变部位和大小,对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MRI检查虽然能够清晰的从图像中呈现出纵膈和周围组织,但由于因每次检查的时间相对较长且需要进行多次屏气检查,使部分患者的无法坚持完成整个检查;而多层螺旋CT检查通过多排宽探测器结构、球管一次曝光,同时获得4、8、16多个层面的图像数据,并且能够在图像中显示出患者纵膈部位的边缘区域以及病变部位的大小和具体病变部位,并且整个检查过程只需患者屏气一次便可完成,使患者更易接受[3]。
综上所述,对纵膈病变的临床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对病变类型的诊断准确率较高,能够有助于医生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有着较高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范韶玮,黎涛,夏玉军.电视胸腔镜下纵膈肿瘤切除术中膈神经保护的效果及对手术指标术后恢复的影响[J].河北医学,2021,27(06):1027-1031.
[2]潘忠.前纵隔占位性病变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和诊断意义[J].中国误诊学杂志,2020,15(10):455-457.
[3]李国梁,吕明闯,张印,周荣根,陈基升,丁旭青.多层螺旋CT对纵膈肿瘤病变患者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21,19(07):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