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三教”改革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2
/ 2

职业教育“三教”改革路径研究

郭素 雷燕 王俊英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650033

摘要:职业教育“三教”改革肩负着转变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凸显职业教育专业特征、激活职业教育资源等重大历史使命,因此,应以教育生态系统观为理论基础、以专业契合为质量目标、以职业岗位为行动导向、以技能迁移为终极目标推进“三教”改革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改革路径

引言:“三教”改革是指实现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意在通过改革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与当前产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契合度,进而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培养高能力、高素质人才目标。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对“三教”改革的任务与目标已有清晰的认识,因此,还需探索科学的改革路径,完善与夯实职业教育发展的微观基础,深化落实教育改革成果。

  1. 以教育生态观为改革的理论基础

从系统论角度来讲,系统内所有元素之间良好的相互作用是完成系统与外部互动、交换的基础,是决定系统能否稳定、和谐发展的关键。将现代职业高校教育看作一个系统,其内部是校园教育教学、外部是社会职业岗位或产业结构,而“三教”改革则是实现内外部良性互动的重要环节。教师、教材、教法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三者在各司其职基础上协同配合,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以此作为“三教”改革的理论基础,教师能够自觉将系统外部的资源通过处理融入到系统内,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还原社会产业发展的真实情境,并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认真当好引导者、启发者、咨询者的角色[1]

同时,教育生态观要求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职业行动、产业结构,指导学生合理的进行技能迁移,并在对专业、教材、资源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的统筹规划基础上做好知行合一、产教融合、教学相长。可从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综合素质培养中展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活动。但也得注意,在改革过程中教与学中存在的交叠并非是简单的共时性,其要求实现心理与行为两个层次的统一,以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问题意识、完善策略方法;在指导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也在不断地进步与提升,与学生保持共生共建,从而促进师生之间良性发展,推动师生能力、素养呈螺旋式上升。

  1. 以专业契合为改革的质量目标

职业教育发展的初衷是实现类型教育,职业教育更侧重于生产劳动与工作技能,培养具有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职业道德或技术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而,应以服务产业发展为“三教”改革的逻辑起点,搭建起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顺利对接的桥梁。简单来讲,应在专业规模、专业结构、人才层次、师资投入等多个方面确保职业教育各专业能与产业对接,并结合产业发展动向对职业教育作出调整,保持专业与产业的契合度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进而保障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之间形成良性互动,顺利推进合作、保持平行发展的态势,以实现双向共赢[2]。:

具体表现在规模上,职业教育的专业规模应与产业规模对接;在结构上,应根据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作出调整,专业结构应做到与行业经济贡献量、人才需求量相匹配,贯彻落实我国供给侧要求,避免出现结构性失调,造成大量人才失业;在人才层次上,需要结合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层次的要求进行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层次变迁;经费投入上,以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为标准按比例确定专业经费投入力度;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以产业的劳动力数量按比例确定师资投入、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在实训基地建设上,应与产业人均劳动生产率进行对接,如产业人均劳动生产率每年保持5%的增速,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年递增仅为1%,则表示实训基地不具备与产业结构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培养能力,需加大建设力度与投入力度;在教材上,应结合产业发展、产业技术构成对教材内容进行提升优化[3]

  1. 以职业岗位为改革的行动导向

教师的改革应实现师资队伍的结构与职业岗位紧密相连,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实地展开调研、结合产业结构与岗位要求进行课程研发,并吸引在产业生产中的能工巧匠、专业人才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双师型”队伍,将职业岗位上的角色、职业行动场与学校学习场相对应,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教材改革应保持与产业生产活动逻辑、行动产生结构在顺序上的契合,从而决定按照工作岗位、职业角色、行动场、学习场的顺序进行教材结构构建,让学生在掌握生产活动的所有环节以及具体的职业要求后,再根据学习场的难易情况以及认知规律与特点进行课程设置,充分发挥指导学生知识与技能迁移的作用。具体来讲,必须保障能将产业发展中典型的工作案例以及对职业岗位普适性的基本要求融入到教材内容中;以典型的工作环节为基础,构建不同的学习情境,布置相对应的学习任务,并保证学生每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后均能获得及时的评价与反馈;优化学科逻辑以及教材编写思路,将以往以章、单元、节为编写顺序的方式替换为以动宾结构搭配时间顺序的形式,能够从学习内容的命名上了解典型的工作环节、具体的岗位任务等信息

[4]。使专业教材能跟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进行更新调整。

教法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应以产业生产活动与行动过程作为载体,将产业发展中的每个典型工作环节融入到教学工作中,并在完成每项教学任务后及时进行评价,突出教学评价工作的过程性以及全程性,以便结合学生行为层次以及心理层次上展开评价,其中应客观点评学生的动手、思考能力,通过评价使学生及时反省、优化学习习惯;且针对产业发展中典型的工作环节,应细化教学流程,组织学生展开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在接受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后,联合实践积极探索与分析,形成学习成果报告,并基于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方式对学习成果进行总结,使学生对自己的不足、优势有明确的了解,以便在学习活动中能够积极克服不足,发挥优势,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1. 以技能迁移为改革的终极目标

“三教”改革的最终目标与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一致,均为实现技能与知识的迁移。而实现目标是一个系统性构成,从宏观层面来讲,目标实现过程中,需要先从教学环节中获得知识,经过不断的实践发展成为技能,最终在实际生产或生活中进行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过程是实现习得知识的首要目标;第二是储藏知识、更新知识,实现知识的代际传承。从微观层面来讲,获取知识过程中首先接受的是陈述性知识、再次为程序性知识、最终为策略性知识,而策略性知识是知识迁移的重点对象,需要学生在思考、分析、智慧的基础上形成,其中有个人理解,需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随着教学中典型工作情境复杂度以及专业度的提升,在教师引导下,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难度与思考深度,并利用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探究与思考的机会,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研讨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由此可见,目标实现过程中,从最初实现知识通化与顺应,指导学生重新进行自我认知结构塑造,到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实现知识迁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能够举一反三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到不同的工作情境中。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三教”改革是职业院校深化改革、内涵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应基于正确的理论、明确的目标、科学的导向开辟落实改革途径,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使职业教育真正从大有可为走向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罗幼平.基于“三教”改革的职业教育有效课堂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3(06):59-61.

[2]吴全全,闫智勇,胡方霞,耿爱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三教”改革的使命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3):58-63.

[3]李亚男.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三教”改革[J].文教资料,2021(21):175-176+147.

[4]林克松,刘璐璐.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三重逻辑[J].当代职业教育,2021(04):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