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白彦胡硕第一中学 029400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下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要理论,具有较强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高中思政课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民族观、政治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将从课堂教育、课外实践两个方面为高中思政课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思政、中华民族共同体、培育
一、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高中学生从学习层面来看,已经具有初步的理论知识能力,对于学习的形式和内容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从心理层面来看,高中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心智尚未成熟。在高中的学习和生活中,一些学生的社会观、价值观已经形成了雏形,但缺乏坚定的意志和信念。2018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文件中明确提到了“要将党和国家的思想统筹落实,使各民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做到自觉性的统一”。我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因此培育学生维护社会主义“公正、平等、团结、统一”的概念,是开展高中思政课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培育高中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鉴定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在实现个体价值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普及,一些反动势力和国外的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制造分裂国家的舆论,渗透的对象主要为学生群体。高中学生是我国宝贵人才的有生力量,但其心智和社会经验存在不足,容易受到蛊惑和利用。因此,教师应当对其严加引导与纠正,要培育学生自觉的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抵制分裂国家和民族的行为,从源头上杜绝不良思想的产生,坚决维护国家社会的统一,让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做到一致。
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
十九大提出,我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上需要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努力,但由于我国东西部地区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容易导致部分少数民族产生不平衡心理,进而煽动不满情绪。因此高中思政课程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可以促进各民族文化进行积极的交流、探索,培育不同民族的学生具有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幸福感,使学生树立高度的思想意识和责任感,增进学生民族统一的思想觉悟和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目标。
二、思政课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途径
有机结合课本教材
课程的内容离不开课本教材,现有的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课有《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等,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应当结合教材内容,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之中,避免生搬硬套,增加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例如在学校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十课,“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时,教师可以融入我国施行的全面小康、扶贫攻坚政策。受制于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我国的多民族地区大都位于西藏、新疆地区。从中央政府第三次西藏会议的工作开始,就先后援建了西藏各区域数十亿元,派遣各类专业的技术人员数千名。2011年,为了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年,西藏自治区的人民政府为了肯定中央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全国各族人民的全力支持,成功的实现了由封建奴隶制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从自我的封闭、封建走向了开放社会,共同富裕的光明道路。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结合全面小康、扶贫攻坚等政策巧妙的融入在教学的知识点中,既能使学生意识到扶贫工作带来的利好,又能提高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深刻认识。
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课本教材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单单依靠老师的讲解和黑板板书,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产生疲倦的心理,影响教学的质量。因此,在实施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设施进行共同配合。例如,在学习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时,可以采取用幻灯片的形式,将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进行视觉上的展示,使学生充分了解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在学习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的时候,可以采用音频的形式,播放少数民族的民歌。在学习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时,又可以采用微电影的形式,将一些民族的记录片进行剪辑。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团结精神,让高中学生树立“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本意识与素养。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的强调我国民族的多元化,而是要注重培育学生的意识形态向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我国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而展开的,思政课必须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中华民族特色社会主义而展开,进而在日后的民族问题中,培养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三)开展校内活动
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的要求,“普通高中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灵活选择的方法,使用多种形式、途径和方法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要注意发挥教育方法以及途径的综合作用,提高教育的效果,同时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建设”。思政课教师应当充分的利用校内民族文化的资源,组织开展高中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性教育。例如在学习必修三《文化生活》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以国家节日与民族节日相结合的方式,例如端午节、中秋节、仫佬族“依饭节”、瑶族“盘王节”、京族“哈节”等节日,让班级内不同民族的学生参与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去,主动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爱国情感。在活动中融入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可以采用比赛、演讲、游戏等等等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民族文化的兴趣与动力,让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四)组织校外实践
校外实践是让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是学校教育形式的一种补充和延伸。按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各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如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古迹等。每学年组织师生开展一次民族团结教育专题实践活动。”思政课教师在讲授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宗教政策”,第三单元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可以利用假期、节日在学校所在乡镇、社区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活动。让班级内的学生走上街头,向当地群众宣传党的最新民族政策和法规,进一步增强基层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团结建设工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增加学生们的民族团结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
三、结论
培育高中学生维护国家和社会“公正、平等、团结、统一”的思想和意识,是开展高中思政课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思政课教师应当使校园内各民族学生的思想和意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政策上来,要根据校园内的实际情况,使学生了解和认同我国的多民族体系,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自觉维护“民族统一、领土完整”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为我国各民族的共同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夏铸:《高举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不断把中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推向深入》,《中国民族教育》2019年第 1 期。
[2]阿布都:《为什么在中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第 11 期。
[3]严庆、青觉:《我国中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回顾与展望》,《民族教育研究》2019年第 1 期。
[4]龚永辉:《“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三化”改革的历史背景》,《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21年第 3 期。
[5]郭亮:《“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三化”改革的成功之路》,《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21年第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