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融合、活力、生态理念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城市设计——以天台经济开发区始丰区块城市设计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09
/ 3

基于多元、融合、活力、生态理念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城市设计——以天台经济开发区始丰区块城市设计为例

王婷婷 1 黄辉 2

1. 台州市椒江区公用工程建设中心,浙江 台州 318000

2.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台州 318000

摘要新形式下产业园区逐渐向多功能、复合化发展转变,也更加注重工作和生活环境。文章基于多元、融合、活力、生态的理念,提出打造功能复合、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从用地布局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空间形态引导等展开,探讨了产业园区城市设计的一些理念与策略。

关键城市设计;产业园区;产城融合

前言:

在新旧动能转换、绿色和创新发展成为趋势,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网络化、一体化发展的态势下,政府越来越注重创新发展和实体经济。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扩张,产业结构和城市化质量的不断改善,产业园区的发展逐渐向多功能、复合化发展转变,同时也更加注重工作和生活环境。

本文以天台经济开发区始丰区块城市设计为例,探讨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城市设计的一些理念,具体从用地功能布局、空间形态规划、产业发展引导等方面展开。

1 研究背景

本项目位于台州市天台县中心城区北部,位于中心城区、白鹤镇、平桥镇的几何中心,属于联系城镇空间与村镇空间的过渡地区。现状主要为农田、村落和厂区。规划范围南至62省道、西至104国道、东至三茅溪、北至规划中心城区边界,规划面积约为7.51平方公里。

通过详细的现状调研,对区块的自然基底、社会经济、用地功能、配套设施、道路交通和历史人文等进行综合分析,总结现状概况:生态基底优良,山水景观秀丽,但缺乏系统利用,存在大水串城、小水串山、临水而不亲水的情况;有优势企业,但产业链尚未形成,高新技术薄弱,整体龙头效应不明显;用地上有一定发展腹地,但缺乏统筹规划,存在工业、村庄、农田混杂,空间形态碎片化、整体风貌不佳的情况;基础设施缺乏,生活不便;有文化内涵,缺乏挖掘发扬等。总结基地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

优势——位于中心城区北部和城市主要发展轴线上,毗杭绍台铁路站和上三高速出入口,区位条件优越。产业驱动较强,天台制造产业基础良好,中心城区与周边乡镇已形成产业连绵带,天台经济开发区提出创建省级经济开发区的目标。生态基底优良。

劣势——拥有一定的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但产业发展层次不高,创新动能不足,产业结构和产业链有待提升,高端人才不足,创新平台薄弱,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短板。

机遇——未来可承接中心城区对于新空间新功能的需求和发达地区产能溢出,是县域量级提升、产业转型的主体区。

挑战——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无法带动整个园区发展。

2 多元、融合、活力、生态的规划策略

根据区块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诉求,从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集聚高端产业功能、营造良好环境入手,提出多元、融合、活力、生态的策略。

2.1规划策略一——多元

(1)以人为本,构建高标准服务环境。

未来园区的入驻企业和就业人口的总量和结构将随着园区的发展而不断升级,这对园区配套设施的数量和层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划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人群类型的需求提供差异化的配套设施配置,以加强功能配套设施的完整性,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高标准的服务环境。

(2)以混合开发的模式激发业态活力。

不同阶段开发中,均以产业发展和人的需求为核心,根据各阶段需求引入相应配套设施,形成多层次、多中心、多服务的空间集聚,一方面为后期土地开发提供便捷,另一方面也为未来园区的活力提升提供铺垫。

以合理的规模尺度划分功能单元,每个单元拥有其主导属性,各种功能在水平空间上有机混合布局,促进园区管理、科研、创新、创业、生活、服务功能之间高效有机联系,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建筑、人与自然之间交流互动,激发和营造片区活力。

以立体化的功能混合开发利用模式,在垂直空间上寻求更多的功能组合,以达到集约利用土地、功能灵活组合、公共资源共享、地块弹性控制的目的。

(3)构建两级服务系统,打造便利生活。

通过“公共服务中心+邻里中心”的形式,构建两级服务体系,满足片区经济生产、日常生活的服务需求,提高对内覆盖、对外辐射能力。公共服务中心主要承载园区创新研发、商务办公、金融创投、商业购物等核心功能,引领本规划区发展,服务整个片区,提升片区活力。

对用地空间进行整合,以合理的规模尺度划分功能组团,每个组团拥有其主导属性。其中,居住组团和工业组团以相应的服务半径和规模分别配套居住邻里中心和工业邻里中心,配套功能根据服务人群需求而有所区分,居住邻里中心需满足邻里单元内居民日常消费需求,工业邻里中心要为园区的生产活动提供适当的生活配套。邻里中心结合社区公共绿地集中布点。

2.2规划策略二——融合

融合包括交通、空间、功能上的融合。

  1. 交通融合:通过国省道、城市主干道等联系城市其他功能组团,向南可联系中心城区,向北向西可联系白鹤镇、平桥镇,通过密集的次干路、支路网联系周边功能组团融合成一个整体。

  2. 空间融合:通过生态绿道、主要道路打造山水景观轴线和城市发展动线,使得城市主要轴线在本区块得以延续,加强与周边城市组团的空间融合。

  3. 功能融合:基于产城融合、错位互补的角度,创建功能复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对县城的功能进行完善和补充。

2.3规划策略三——活力

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产学研融合、完整创新链、搭建共享平台等方式,促进产业创新升级,凝聚活力。

(1)产学研融合互动发展。打破园区、校区、城区之间的物理界限,合理配置区域内各种资源,引入周边地区优质大学资源,有效提升区域的综合创新和发展功能,使得产学研融合互动发展。

(2)完整创新链智慧发展。以现有优势企业和创新人才为主体,整合现状基础,发展互联网+产业的智慧发展模式,布局完整的创新链空间,包括孵化园——加速器——研究院——企业园,促进企业自上而下创新。

(3)建立共享平台凝聚活力。完善园区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搭建完整的综合服务平台系统,支持设施、平台共享,为产业升级转型提供强有力的脑库支撑,凝聚基地活力。

2.4规划策略四——生态

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人才是创新的动力之源。通过打造高品质的生活环境,营造对人才具有足够吸引力的宜居宜业环境。

(1)美丽引领,花园城市:摆脱传统工业区形象,以园林式厂区和花园式社区来营造优质环境,打造美丽园区、智慧园区、未来社区。

(2)织绿成网、绿色发展:构建完整的城市开放空间框架,形成综合的网络系统。通过用地、功能、业态置换、空间梳理等措施,将临水空间打开,将周边山水景观资源引入到基地当中,使基地与周围山水景观资源相联系。以纵横交错的河网水系和防护绿地为基础,搭建网络状绿化生态网,构建完整的城市开放空间框架,成为营造高品质生活环境的载体。

(3)贯彻落实海绵城市理念,通过纵横交错的水系和绿地建立生态安全基底,提高滨水空间安全性,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实现低影响开发建设。

3 主要内容

3.1规划目标

打造在平台支撑、产业集群、功能复合的产业园区模式下,融高端装备制造、智慧产业、互联网+、总部基地、科技研发、金融创投、智慧服务为一体的装备智造科技产业园,建设有产业竞争力的高新园区,有和合文化底蕴的新城区,有水乡特色的生态园区。

3.2规划结构

(1)核心引领,活力凝聚。打造一个创智核心,形成区域商业、商务核心,集聚产业研发、孵化、创新、研究等功能,服务整个片区,提升片区活力。

(2)轴线联动,复合多样。围绕两条主要道路形成“T”字形的发展轴线,分别为城市发展轴和活力轴,凝聚多样复合功能,形成创新研发体系和活力矩阵。

(3)引水成廊,城绿交融。以水为媒,以绿为底,依托滨水空间,植入适当功能,打造人人向往的活力空间,使得绿在城中,城绿交融。

(4)功能复合,产城融合。规划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轨道交通装备、汽车零配件等为主的几个产业片区,以及综合服务区、田园风貌区、生态宜居区等,形成“企业生产、生活居住、公共服务”的复合空间,打造产城融合的典范。

3.3用地布局规划思路

用地布局规划方案摒弃了传统产业园区的用地布局形式,从多元、复合、融合的角度出发,将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沿主要轴线和公共服务核心布局。对现状村庄和工业用地进行整合,行成较为完整的几个功能组团,组团间以合理的服务半径配置邻里中心,打造“公共服务中心+邻里中心”两级系统。公共服务中心集合了为片区服务的商业、办公、研发、科创服务等功能。邻里中心以相应的服务半径和配套功能,为产业工人、本地居民等提供便利的服务。

3.4空间形态引导策略

从开放空间系统、地标与天际线、建筑形态控制等方面,对空间形态进行控制引导:

(1)构建多样化、连续的公共空间体系。以河网水系为核心空间架构,结合道路骨架,串联绿地、山体、城市活力中心、社区活力中心等,在滨水、绿廊等重要空间设置趣味性强、特征突出的节点空间,建立起形态多样、功能多元的城市活力场所,提供差异化的空间感受,有效提高开放空间品质。

(2)从多个角度审视地标天际线设计,塑造疏密有致、大开大合的城市界面。

(3)结合规划区自然景观、历史人文内涵、用地布局等,划分风貌分区,并对每个风貌区的风貌管控目标、建筑类型、建筑特征、空间形态、建筑风格、建筑材质、建筑色彩等进行明确。

(4)通过对建筑高度、容积率、街道连续性、建筑色彩、建筑材料进行控制,对建筑风貌进行引导管控,并在城市设计导则中进行落实。

3.5产业发展引导策略

针对本规划区产业发展现状,从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集聚高端产业功能入手,提出几点策略:

(1)打造多元复合的功能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应具备城市服务、科技服务、产业创新、生态宜居、装备制造等多元复合的功能体系。

(2)高质量发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结合自身特点引入新型汽车、轨道交通、智能制造装备等产业及项目,确定入驻企业类型和标准。同时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

(3)建设创新功能平台:可通过引入高端科创平台,包括研究机构、人才平台、众创空间,提升地域创新能力。以院地合作的模式,与高校合作成立产学研联盟。

3.6现存厂房改造更新策略

现存的部分工业厂房,存在建筑密集、体量较大、整体风貌较差的情况,部分集中连片的厂房隔绝了区块与周边自然山水景观要素的联系,存在着地块效益不佳、缺乏活力等问题。规划提出近期保留,远期改造提升的策略。

可采用空间重新梳理、功能转换、产业结构升级、更新开发模式、产业化运作等方式进行改造,以激发片区活力,提升片区价值。厂房改造主要分为两个类型:对办公一类的非典型厂房,因体量较大,可对外立面进行改造,集合酒店、餐饮、健身、服务咨询等功能,满足不同人群的服务需求;对于较为典型的厂房,底层空间打造为公共空间,上层空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组合、拆分,灵活安排企业培训、会议、小型办公等。以连廊、共享空间连接各个建筑单体,行成富有趣味的空间。可引导中小企业集聚,打造具有活力的众创空间。

3.7村庄安置策略

现状存在村居、工业厂房、农田等混合布局、风貌较差的情况,基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的需要和当地村民对于美丽乡村居住环境不断提升的要求,通过对现状村庄进行调研分析后,结合城市设计空间布局方案,提出对村庄进行就地整治或集中安置,可一定程度上整合土地资源,土地集约化利用,提升园区风貌。在实施阶段,可采取规划先行、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方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及参与性,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及可实施性。

3.8旅游发展规划

在发展高新产业的同时,充分挖掘当地文化内涵,保留了部分田园聚落和乡村文化,打造一个生态与产业共生,田园与科技共融的产业新城,从而将规划区打造成为可深度体验当地特色产业的综合休闲旅游目的地,可发展山水文化体验游、产业文化体验游、城市生活休闲游。

4 结语

在新的发展形势和产业需求下,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要求持续提升,传统的发展模式已无法满足,这对产业园区城市设计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需注重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复合功能、营造良好生活和生态环境。本文以一个规划师的角度,探讨了新形式下产业园区城市设计的一些理念,以期为同类型城市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戴瑞锋.苏州工业园区首期核心商务区城市设计及其控制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2]许世光,李箭飞,曹轶,刘玉亭.“工业邻里"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的应用——以广州南沙区电子信息产业园为例[J]城市规划.2013(5):42-46.

[3] 房文娟.低碳生态导向下的城市新建中心区规划改进——以济南西客站中心区为例[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3.

[4]查君.上海虹桥枢纽核心区可持续城市设计研究[J].绿色建筑.2011(4):27-28.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