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05
/ 2

如何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唐梅侠

蚌埠第二实验小学 安徽 蚌埠 233000

摘 要: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课外为窗口,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逐步渗透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三个层面的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做个热爱祖国、有理想、有抱负、乐奉献、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新时代接班人!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正确价值取向

引 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因此,少年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关乎着国家的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这些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她蕴含着“仁义”“和合”“和平”“均等”等思想,承载着社会理想、爱国理念、处世哲学……可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如何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呢?

一、课堂是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主阵地。

统编语文教材充分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打开统编语文教材,传统文化元素扑面而至。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思想文化精神。因此,我们应用好教材,挖掘其中的精神内涵,并在语文教学中精心构思,巧妙运用,借助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1.品读课本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1)品读描写祖国山河秀美的古诗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神州谣》中一句“我神州,称中华,山川美,可入画”,打开了中国辽阔疆土的无限风光。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用自己的挚心妙笔向我们展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苏轼笔下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放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教学中,我们带领着学生们一句句品读,引导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那一幅幅画卷。此时,学生们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情不自禁地想要亲自去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之情。

(2)学习爱国古诗词,铭记历史,激发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中,诞生了不少伟大作品,它们都表达了作者们浓浓的爱国情怀。

王昌龄的一首《从军行》抒发了戍边战士的报国壮志;王翰的一首《凉州词》,赞扬了将士们在战斗来临之时,投身疆场,愿意为国献身的英勇豪迈气概……在朗读这些诗词时,教师适时讲解其中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感悟古代诗人热爱祖国、立志为国效力、誓死保卫祖国的家国情怀。

而在近代革命的征途上,多少革命先辈也一样不惧炮火,用自己的决心和生命,换来今天的盛世和平。《七律·长征》中毛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经历了艰难险阻,翻越岷山之后,表达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之情……在朗读这些诗词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感悟新中国成立之前,革命先辈们的大无畏精神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决心。

梁启超先生的一篇《少年中国说》更是直接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激励中国少年奋发图强,勇挑建设少年中国的历史重任。

这一篇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们在朗读感悟的过程中,心中怎能不泛起涟漪?这些英雄人物的精神怎能不激发起他们满腔的爱国热情?又怎能激励着他们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从而增强自身修养,成为国家需要的有用之才呢?

2.品读课本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形成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美德。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还有很多,有关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教师可以适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美德。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让我们懂得人与人交往要诚信以待;“人心齐,泰山移”告诉大家要团结一致,才能发挥极大的力量;“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教育大家,不能只顾眼前,要关心社会发展。

这一句句名言警句、谚语、俗语,正是我们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社会美德的好时机。学习这些名言警句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讲一讲身边人的美德故事,学会心存善念、懂得理解他人、尊老爱幼、关心社会、尊重自然,从而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

3.品读课本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形成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精卫填海》塑造了精卫坚韧执着的形象;《将相和》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盘古开天地》传颂着盘古伟大的开创精神和彻底的牺牲精神。

教材中的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处处都蕴含着有关人格修养的美德,教师适时借助这些历史典故、神话、寓言等等,引导学生形成明辨是非、坚韧豁达、奋发向上优秀道德品质。


二、课外是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窗口。

课堂内的时间毕竟有限,而正确的价值取向需要长期的熏陶才能形成,我们可以将课堂内的教学延伸到课堂外,开展多样化的主题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1.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里面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我们在新时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的重要思想养分,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

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被编纂成一部部经典读物,我们可以结合课内教学,开展经典诵读。

一年级《三字经》、二年级《弟子规》、三年级寓言故事、四年级古诗词、五年级民间故事、六年级文言文《论语》《孟子》《列子》……每个年级都穿插了不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精神。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选择相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展开经典诵读,挖掘其中的精髓,使其成为新时期学生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引导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以“中华传统节日、传统民俗”为契机开展系列主题活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节日。“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元宵节……”这一个个传统节日留存着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它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生活方式等,我们应该深入挖掘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弘扬美德、陶冶情操。

端午节时可以开展“话说端午”活动,讲有关端午的故事、吟诵有关端午古诗词,举行包粽子、撞鸭蛋的比赛,感悟屈原的爱国精神。

清明节期间开展纪念先人、缅怀先烈活动,弘扬孝道亲情,感恩英烈,深刻认识到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作为学生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刻苦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建设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

其实,除了开展有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活动之外,我们可以应因地制宜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当地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比如,元宵节制作花灯、猜灯谜;在端午节组织学生上网或现场观看舞龙舟;过年时,亲手制作年画、糖人,参加剪纸比赛、书写对联等活动;观看当地风俗表演……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人文修养,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3.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参加学校、社会平台组织的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陶冶情操、弘扬美德,进一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在平时可以积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通过制作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栏等,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适时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吸取其中蕴涵的美德;排演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本剧,深入了解其中承载的中华灿烂文明和蕴藏的民族精神;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举办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征文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延续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对我们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它们,逐步渗透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三个层面的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做个热爱祖国、有理想、有抱负、乐奉献、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新时代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