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市玉屏中心小学
摘要:空间观念是义务教育课程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的前提,能够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到提升,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高效。所以,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层面出发,来具体阐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具体方式和路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观念;培养路径
几何图形及相关知识在数学教学内容中有很大的占比,能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和创造思维的形成发展,但是几何概念是非常抽象的,不容易理解,而传统公式法的教学模式,很多学生更是头疼不已。若学生不具备这种空间能力,则对于求不规则物体的表面积、体积这类题型及立体几何的学习会更加困难,影响整体的数学成绩。为了改变学生对于几何学习的困境,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应用创新高效的教学方法,来加强对学生空间能力的培养。
一、空间观念的培养必须是循序渐进的
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有效培养不仅需要提高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增强学生对图形及其性质的领会和感悟还要使学生熟练掌握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图形进行变换的效果。掌握这些能力之后,学生才能将实物在脑海中形成丰富的表象。丰富表象的形成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进行“看、摸、动、滚、摆”等实践活动的练习。否则,学生脑海中的表象不足够使学生进行空间转换,因此空间观念的培养一定是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
二、让学生利用实物培养空间能力
在培养学生空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对现实中的事物进行观察,在脑海中对这些图形产生印象,并了解和掌握这些图形的概念和特征,进而提高空间能力。
例如:教授“三角形的特性”这一内容时,在上课之初我让学生们对三角板进行观察,之后我问他们:“找同学说一下自己观察到的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一位男同学积极地站起来说:“三角形有三个点和三条线。”我回答道:“说的没错,下面大家来根据自己的观察,动手画一下三角形。”在这之后,学生对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有了初步了解,我再让同学们列举生活中的看到的三角形。然后我让学生制作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我说:“大家试着轻轻拉扯图形的边,说一下你看到什么现象。”一名女同学站起来说道:“四边形一拉就变形了,三角形拉扯不动。”“说得很好,这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使学生对三角形得特征有更清晰的认识。通过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学生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使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来拓展学生的空间能力
几何图形的学习一直小学阶段学生的重灾区,由于学生年龄小,空间想象能力薄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一定的困难,为了使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多媒体设备来帮助学生学习,以此来完善课堂结构,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在头脑中的构建。
例如:在教授“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文具盒、建筑、箱子等一些生活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品和长方体的模型展示,之后我对同学们说:“大家观察一下你们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小组讨论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是由什么构成的?五分钟后找小组长来说一下。”讨论结束后,二组小组长积极踊跃地站出来说:“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六个面、12条棱组成、8个顶点构成。”“说得很对,但是不完整,三组来补充一下。”“长方体的对面相等,对边相等,但是邻面和邻边不相等。正方体的所有面和所有边都相等。”学生通过多媒体,对长方体的构成和特性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几何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培养空间能力
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最大程度地对几何图形各个角度下的形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学生对几何不规则图形的构建更清楚,提升自身的空间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几何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教授学生“分析图形的正侧俯面图”时,上课之前,我准备了很多小方块积木,来帮助学生理解。我让课代表把这些积木发给同学们,我对同学们说:“大家按照黑板上画出来五组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来分别摆出图形。”五分钟后,我又说:“大家在摆的过程中找到了什么方法?”一位同学站出来说:“我先摆出正视图,再看侧视图,在已经摆出来的正面图上摆侧面图,最后在不影响侧视图的基础上摆出俯视图。”我对这个方法表示肯定,之后我又让学生做了几道同类型的题目,正确率有明显提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可以对图形的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的分析判断方法掌握得更牢固,对图形的状态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有效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总而言之,数学几何的学习非常重要,提高学生的空间能力对于学生学好几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必须是循序渐进的之一论点进行阐述,并提出利用实物、利用多媒体、通过动手实践三个培养空间能力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秀梅. 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J].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20(6):2.
[2] 丁育慧. 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最佳路径培养学生空间观念[J]. 北京教育教学研究, 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