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区规划与设计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7
/ 2

乡村社区规划与设计浅析

颜之闰 李阳洲 原泉 李玉坤 尹维玲

临沂大学 山东 临沂 276000

摘要:新的时期乡村社会生活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社区服务条件需要不断改进。文章旨在通过对现有乡村社区创新改造与规划设计的探讨,提出促进改善现有及近未来的农村人居环境的方法,使其成为时代特色浓厚、地域特征明显、生态环境宜人的新型乡村社区。

关键词:乡村;社区;规划设计

一、引言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十年来的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已给传统的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但原有的乡村社区形态从人居环境、产业模式、生态文明等综合领域尚未得到明显的跟进和改善。如何构建新型乡村社区形态以满足乡村日益提高的乡村生活水平需求并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和乡村文明建设,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二、乡村社区现状问题分析

1、缺乏对“人”的关注

我国现存的传统社区,以临沂地区为例,在建设布局中多以村部办公建筑为核心,其他附属服务功能较少。即使是近些年新建的乡村社区也往往对当地社会生活发展预估不足,教育、卫生、文化生活和娱乐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设置无法很好地满足当地居民的日常需要,设计缺乏对“人”的更多关注。此外,在乡村社区规划设计中,村民参与度普遍不高,人性化需求来源不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乡村社区规中的以人为本的考虑有待加强。

2缺乏环境意识

乡村社区规划设计过程中的环境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缺乏统筹规划的基础上会发生占用生态自然用地的情况发生,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二是规划设计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提升环境意识不强。常会发生“生态给经济发展让路”的事情,给农村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农村生态环境的危机,本质上则是绿色资源开发利用过度和基础治理设施投入、管控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对乡村进行合理的生态适应型的前瞻性规划。

3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信息化是乡村社区建设的重点,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当前临沂地区农业生产方面的信息资源分布过于分散,在网络信息层面具体表现为各农业部门职能分散、传播农业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农民需求难以得到及时回应等现象。这实质上展现出乡村信息建设用地投入建设严重不足、乡村相关信息化人才匮乏等问题。这无疑会成为“互联网+”时代下信息化乡村社区发展的重要桎梏。

三、乡村社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在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社区规划设计除了应做到自然、科学、合理,更需具有前瞻性,以满足当前和近未来乡村居民的生活生产需要,提高乡村地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1、贯彻“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

乡村人口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参与者与建设者[1]。乡村社区规划设计,不应仅为乡村行政管理服务,更要来源于村民且服务于村民本身。社区布局建设应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应切实考虑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要不断优化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合理布局,努力建设和谐农村,不断满足农村生产生活需求。建设乡村社区应着眼于统筹考虑城乡公共空间的综合布局;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实现共建共享;规划科学、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对特殊情况做出必要灵活的规划变通。

2、加强乡村社区生态文明建设

乡村社区规划设计要结合当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综合考量。生态社区设计是最终目的、也是满足居民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需求的客观要求。当前的社区适应环境变化能力和未来的拓展潜力不足,致使生态适应性[2]问题的出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杜绝在生态环境上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清旧账,不断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做到生态宜居,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绿色自然的乡村生态空间。

3、推进乡村社区信息设施的融入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村社区在网络、通讯、物流等领域都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乡村社区基层网络信息建设在政府的重视下不断推进。但由于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和布局的前瞻性不足,未能形成完整科学的信息交互体制机制。导致生活服务信息传递不及时、农业种植经验缺少沟通交流、农场品销路不畅等信息技术端产生的问题等。信息基础设施的融入能为农村社区的发展提供保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

、乡村社区规划设计的措施

1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度

社区设计首先要深入调研该地区发展现状,其中包括村庄环境资源、经济发展、历史演进、民俗文化和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3],还要考虑村民世代传承累积、默认共享的地方性认知。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乡村社区能记录村民实践场景、交往互动等信息,进而得到村民认同,激发村民产生集体主义感、社区认同感、归属感,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的热情、引导村民积极参与社区生活。因此,在社区设计初期就要积极研究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了解他们对社区功能的需求特点,在社区建设全过程中与村民保持沟通,充分收取村民的建议,对社区设计中的矛盾问题进行完善,得出最优方案。

2建设适环境应性生态社区

乡村社区建设是以乡村自然环境为基础的。其设计首先要考虑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和适应性技术的合理利用,保证社区建筑与周围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的有机联系,提升建筑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农村社区的发展扩张应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逐渐过度,突破社区界限,增加互动空间。通过将小社区向大社区积聚靠拢,实现传统社区从数量增长转向内部结构优化与环境质量提升上。同时,提升绿色资源利用效率,有效解决乡村经济与环境之间统筹协调的问题。着重关注对已有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整治,充分建设乡村基础治理设施,建立完善的生态乡村监管系统。

3、注重乡村社区信息化发展规划

在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受地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基础差别较大。部分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处于劣势地位,加强信息化发展能充分激发乡村经济发展潜力。社区规划建设时,要重点考虑在生产实践中找到与信息化技术有效融合的方式方法,为乡村振兴工作增添信息活力,切实提升信息对称程度,有利于提高农村特色产品流通,进而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规划中要注重乡村网络信息、物流系统的规划,依靠乡村的生态体系与“互联网+”发展模式,融合应用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集电子商务、在线种地、物流、有机种植等为一体的乡村新兴产业借势互动,例如以特色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带动乡村第三产业发展,配合建设农旅文产为主的田园综合体,以此同步发展乡村经济。

、结语

新的时代下必然产生新的社区形态,新的社区形态设计要本着以人文本、绿色生态和信息化原则进行。乡村的社区空间问题集中表现在生活主体、生态环境、公共资源、经济水平、精神文明等各个方面。社区建设要从需求端、体制内、生态上、技术侧发力,集中解决主要矛盾。面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区规划的展开,的确需要面对种种挑战,但这些困难也能为中国乡村社区规划设计的探索提供一定的新思路,开拓更广的新视野。现阶段,规划工作者应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开展的全过程,并前仆后继的投入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伟大实践中去,使我国新时代社区规划水平不断再出发。


参考文献

1.茆长宝,熊化忠.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口两化问题与风险前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08):57-63.

2.余侃华,祁姗,龚健.基于生态适应性的乡村产业振兴及空间规划协同路径探新[J].生态经济,2019,35(03):224-229.

3.徐辰,杨槿.社区参与视角下的乡村规划过程模式与实践 [J].规划师,2019(1):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