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城阳区教育和体育局教研室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语言凝练、意境高远、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许多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利用古诗词,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优美的古诗词中感悟地理知识,从而使整个地理课堂有情有趣、有声有色,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在快乐中学习,在探究中提高,在感悟中形成地理核心素养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引用诗词激情导入
于漪曾说过:“在课堂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人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了。”引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诗词导人新课,不仅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点燃学生学习新课的激情,而且学生在感受诗词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的过程中,人文修养也得以提升
例如,在讲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分布”这一特点时 ,可设计这样的导入方法。上课时首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一组配图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问君能有 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然后问: 这些诗句都蕴含着怎样的地理知识?学生们迅速说出我国许多河流 是 向东流人大海的,教师再顺势引导:俗话说水往低处流,我 国地势有什么样 的特点? 。再如,讲地球自转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毛主席诗云“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毛主席他老人家在北京坐地一天真的能行八万里吗? 比八万里多还是少呢? 为什么?今天,我们带着问题,来学习《地球的自转》。这样导入学习,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又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巧用诗词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求知欲的驱使下,不断探索,完成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如果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能巧妙地运用诗词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趣味无穷
在教学《滔滔黄河》一课时,我做过这样的尝试:利用李白的《将进酒》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以下几个问题:(1)黄河发源于“天上" 最后奔流到“海"。“天上"指的是什么山?“海" 指的是哪个海?(2)黄河从西部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滚滚东流人海。沿途经过哪些地形区?哪些省级行政区?接纳了哪些支流?学生们结合识图,经过自主学习基本了解黄河的自然概况。
接着,我引用刘禹锡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引导学生探究下面问题:(1)“九曲"说明黄河弯弯曲曲,仔细观察黄河干流很像哪个字?(2)“万里沙"说明什么?阅读以下材料,你认为黄河哪段含沙量最大,泥沙主要来自哪里?为什么?(提供相应资料。)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完成。然后,利用“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引导学生探究黄河的水能丰富的河段和凌汛发生的河段及原因。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思维活跃,探究积极性十足。学生在体味诗词的意境中,在兴致盎然的探讨中,对黄河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妙用诗词深化教学内容,更有感染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课堂也将变得形象生动、趣味无穷。
三、妙用诗词丰富和深化教学内容
地理教材中陈述性知识枯燥乏味,如果教师照本宣科机械地向学生讲述,不仅学生索然无味,教师自己也味同嚼蜡 。古诗词中有大量描写地理景观和地理规律的诗句,这些诗句往往凸显地理景观的特征,比教材枯燥乏味的科学性 叙述更形象,更有感染力。
蕴含地理知识的诗词比比皆是,如果在地理课堂中恰当的加以应用 ,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可以很直观的说明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特点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又能形象的反映农业生产季节性的特点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 ,芳菲落尽的时候,而在高山古寺之中,桃花才开始盛开,这主要是平原与山地相对高度较大, 山顶气温远远低于山脚气温。通过这两句诗让同学们深刻理解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摄氏度 及海拔高低引起气候、植被景观的垂直变化这些地理知识。
在讲我国西北从东到西的自然景观时,可借用 “风吹草低见牛羊 ”“浅 草才能没马蹄 ”“一川碎石大如斗,风沙茫茫大如天”的诗 句加以描绘,老师略加讲解,学生很快明白:它反映的是水平自然带的变化规律,由于从东到 西 的水分递减 ,一幅活生生的自然景观出现在学生眼前 。经 过 这 样 的教 学 过程 ,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倍感有趣,教学效果顿佳,学生们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在诗词的陶冶下学习 ,既学到了地理知识,又培养了地 理 、语文的 双 重 能力 ,语文技能也会大大提高 ,从而达到地理知识与语文知识的有机整合 。
四、借用诗词易化原理性知识
中学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逻辑性,很多学生对地理容易产生畏惧和排斥心理。因此,教师在讲解原理性知识时,不妨借用诗词来辅助讲解将抽象难懂的原理性知识。这样不仅可增强抽象问题的直观性,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收到意想不到的多重效果
例如在《西北地区》的干旱气候,可以借用王之涣的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是指地理意义上的什么风,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
学生通过思考学习,得出“春风”是地理意义上的夏季风,由于玉门关地处我国的西北,深居内陆距海远,再加上层层山脉的阻挡,湿润水汽难以到达玉门关。正是由于夏季风很难到达西北地区,所以西北地区干旱少雨,形成了独特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紧接着,话锋一转,马上提到李白的诗,“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这又是为什么呢?不自相矛盾吗?而这里的“长风”就不是夏季风了,而是冬季风,冬季风由于势力强劲,可以影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因此,可以顺利到达玉门关。由于冬季风来自较高纬度的亚欧大陆内部,所以冬季风的性质是“寒冷干燥”。以诗点题,以诗串连,提起同学们的思考的兴趣和欲望,通过两种风的对比,让学生掌握了“干旱”形成的原理和冬季风夏季风的差异,对地理原理性的知识进行了融会贯通。
五、利用诗词实现知识迁移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学科知识应用,使学科教学贴近社会生活,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反馈练习时,让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巧解古诗词的意义,这种形式独特,不仅能激起学生对地理学习热情,而且达到了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的目的,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例如,在学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后,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练习题来加强教学反馈请说出下列诗句中影响气候的因素各是什么?(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2)“内陆四月芳菲尽,沿海桃花始盛开”(3)“南方四月芳菲尽,北方四月始盛开”,此题一出就立刻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各个兴致盎然,踊跃参与。这样,学生在诗词的熏陶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
中学地理教师应在突出地理学科特点的前提下,巧妙地将古诗词融人地理课堂,活跃课堂气氛,弘扬传统文化,努力营造一个具有科学性又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都得到提升。
六、活用诗词课堂小结
利用古典诗词作课堂小结,可避免课堂教学内容的机械重复,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结束教学,收到余音缭绕、回味无穷之效。如在讲完“海陆变迁”一节后,可这样小结: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正应了大诗人白居易提出的问题:“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诗人看这海边的潮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冲刷着海岸,从不停歇的大浪淘沙,让这东海之地变成了今天的模样。同时也对“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等佳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再比如,在讲完“东南亚”一节后,我们可以这样小结: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水。诗中的“江”是指澜沧江,在东南亚叫“湄公河”,而“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水”则反映了东南亚的地形特点为“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地势特点为“北高南低”。
七、运用诗词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我们的祖国疆域辽阔,山河壮美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恰当地引入诗词讲课,带领学生畅游神州大地,使学生思接千载,神游万仞,时而在“一山有四季,常年备冬衣”的青藏高原探险,时而在“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美丽三峡流连,时而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高原驰骋,时而“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东海荡舟,时而“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时而“千里莺啼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仿佛身临其境,都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从而在学到丰富地理知识。同时,发自内心地生出一股热 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之情,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爱国主义 教育 。
利用诗歌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可以做到有机渗透,画龙点睛。如在讲在长江三峡建世界上最大水电站时,可以引用毛泽东的“更立西江石 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水调歌头. 游泳》),然后指出,同样的山,同样的水,只有到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今天,才更加青春焕发,娇美动人!讲新中国人口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人口数量有了较大增长,引用毛泽东的“春风杨柳万千 条,六亿神州尽舜娆《送瘟神》;讲荔枝对热量的 要求高时,引用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 是荔枝来”(《过华清宫》),该诗既向学生说明荔枝 产于热带、亚热带的地理事实,又对封建帝王唐玄 宗为博取杨贵妃的欢心所干之事作了无情的揭 露,等等。 这样巧妙地应用几句诗词就可以把学生引入 奇妙的意境,不仅能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 好其中的地理知识,而且又可以利用这一艺术形 式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从而达到在掌握地理知 识的同时,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及 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目的。
底蕴深厚的古诗词,折射出我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古诗人锋利的笔端凝住了祖国的秀美山川,它为地理 教学提供 了大量的辅助材料,课堂中巧妙的借助更能创造富有诗情画意的教学环境。总之,将古诗词这一丰厚的文化遗产恰当地运用于中学地理教学中,可很好地在地理教育中渗透人文主义精 神,不断提高地理教师教学的艺术水平,时还可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相信,我们的地理教师一定能借助诗词的魅力让我们的地理教学艺术更上一层楼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