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脱贫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6
/ 2


教育与脱贫

陈燕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北碚 400715

摘要:中国是有较为完善的教育系统,每个人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水平却全国高低不一,呈现出教育资源东中西分配不均衡,教育发展不充分的格局。究其根源还在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脱贫攻坚战是近年来缩小经济差距的伟大胜利,在客观上推动着教育的进步。教育与脱贫是巨大的时代课题,也是国家当下在着力改革的区域。我们需要更加深刻的把握教育与脱贫的关系来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教育 脱贫 经济社会发展

教育与脱贫的关系是归属于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类,同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样,教育与脱贫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同时又相互制约,二者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关系。脱贫与教育都是一个互相建构的过程,二者互为动力,共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

一、教育与脱贫的双向互动

1、脱贫提升教育水平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样,在教育领域,这种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要解决这个主要矛盾还得依托经济发展促进教育转型升级。中西部地区是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难点,也是解决教育领域主要矛盾的关键所在。

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一场声势浩大的脱贫工程就开始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在2021年11月23日,以贵州宣布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苦县序列为结尾标志着脱贫攻坚战的目标任务完成。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跨越,我国消灭了绝对贫困,缩小了城乡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缓和了人民内部的主要矛盾,实实在在的改变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在各方面增加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当然,贫困地区的教育也因脱贫工作的开展获得了质的提升。过去的帮扶方式主要是时间性的财政拨款或者是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的捐助为主,这些“授人以鱼”方式大多是不可持续的,没有为贫困地区带来可以生血的支柱产业。而随着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根据各地方实际,因时因地制宜的开展科学的扶贫工作,为贫困地区持续输血造血。贫困地区获得了自力更生的能力,增加了地方收入。为教育的提质增效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的同时又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定教育的导向。

2、教育助力脱贫反贫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习近平强调: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要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并多次对发展教育、提髙贫困地区人民的经济社会文化水平等作出重要论述。脱贫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知识,离不开教育。知识和科技占据发展高地的社会,脱贫不能再一味的依赖于物质资源优势,而是应该把发展的眼光转移到人才与科学技术创新,依靠知识,依靠人才资源,增强经济竞争力,为脱贫注入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与活力。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升人的知识结构,给经济发展提供庞大的智力资源,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与先进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最终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教育为脱贫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脱贫攻坚战中起着不可小觑的精神鼓舞作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最重要“马克思主义”教育,给人们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能够牢牢把握科学脱贫的正确方向。

二、脱贫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

脱贫攻坚可能在没有亲身经历的人眼中就是一个记录性的现实存在而已,若干年后可能就只是成为一个冷冰冰的历史事实。在脱贫中亲身实践的人却在努力发光发热,无形之中吸引了人民的注意力去关注脱贫攻坚的过程与贡献,并努力投身于这个过程,接续发光发热。无数发光发热的人汇聚一堂,逐渐形成了强大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中的杰出个人、突出贡献者以及脱贫攻坚精神会逐渐成为人们的学习对象,课程的学习资源,社会的模范榜样。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同志在脱贫攻坚中所出的力是让人为之动容的。她用付出生命般的坚持让无数大山里的女孩得受教育,走出大山,实现梦想,反馈家乡,奉献社会,回报祖国。她主张的女性教育理念打破了多少贫困落后地区传统意义上的“女孩读书无用论”观念,打破了多少贫困孩子的懵懂无知状态,点燃了许多农村孩子与家庭的希望,正一点一滴改变着许多孩子和家庭的命运。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大批党员干部上山下乡日以继夜地开展扶贫工作,许多青年大学生也被各种政策吸引返乡创业就业,新建了产业和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这就为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输入了新鲜血液,使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重新获得新生。多年来,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坚守在扶贫一线,为贫困地区社会治理注入了新力量。如今,脱贫攻坚战已经胜利告一段落,为了巩固脱贫成果,还需要派远新的第一书记与驻村干部去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在前面行走的人已经做出了榜样,积累了大量的相关经验,提供了宝贵的发展经验,相信这一特色的工作举措能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在党中央的带领下取得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胜利。

三、提升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中国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增强教育事业发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中国的教育要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要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有所作为。教育提高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的素养,加快培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方面要作出贡献。教育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加快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教育参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共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发挥教育在培育人们生态文明理念方面的作用,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知识和能力。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根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抓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让每个孩子都有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让社会主义的人民都享有更优质更公平的教育。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也需要通过教育来凝聚共识,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培养人才,推进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也需要教育培养人们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培养造就社会主义法制人才。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通过教育,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全党同志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中国进入新时代,国家的发展要求已经同之前有了更大的要求,对培养人的教育的要求也不相同。我们的教育要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其中创新尤为重要,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是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禀赋,我们要通过教育来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的活力。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还面临着许多的挑战教育又是先行领域,必须从教育着手靠自己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人民日报》2017年1月25日。

Shape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