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资源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与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5
/ 2

耕地资源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与建议

宿飞

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农业农村局

摘要 本文从颍东区的耕地现状:地力状况、划分类别、耕地利用情况。当前存在的问题,比如耕地减少,质量不高等,提出建议。调整种植结构,加大投入,培肥土壤。

关键词 耕地、地力、土壤、培肥、改良,结构调整。

颍东区地处淮北大平原,境内分布着沙姜黑土、浴土、沙浴土等土壤。根据近几年土壤普查发现,由于耕作方式、种植方式不当以及过度使用农药、化肥,致使颍东区的土壤地力出现了倒退的现象。针对此现象提出一些建议。

1、 耕地质量现状

1.1、耕地地力状况。2020年颍东区耕地总面积约44795.92公顷为基准,按面积比例进行平差,计算各耕地地力等级面积。全区平均等级4.26级。

颍东区耕地质量评价结果面积统计

等级

面积(公顷)

面积百分比(%)

一等地



二等地

2233.66

4.99

三等地

6317.80

14.10

四等地

15176.80

33.88

五等地

20088.54

44.85

六等地

637.41

1.42

七等地

341.71

0.76

八等地



九等地



十等地



总计

44795.92

100.00

颍东区无一级地分布;二级地、三级地主要分布于插花镇、正午镇、和冉庙乡;四级地主要分布于插花镇;20.91 %的五级地分布在口孜镇;六级地主要分布在袁寨镇、新乌江镇、口孜镇;七级地分布于口孜镇、袁寨镇、新乌江镇,杨楼孜镇也有少量七级地分布;八级及以上耕地在颍东区各乡镇没有分布。

1.2、耕地类别划分。颍东区已完成对土壤环境进行详查,并于2019年11月依托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进行了《颍东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和《颍东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清单及图册》,报告结果表明,颍东区以镉、汞、砷、铅和铬划分的评价单元,类别均为优先保护类,没有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耕地。表明颍东区耕地土壤中这五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普遍低于耕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处于低风险水平。

1.3、耕地利用情况。颍东区区农业生产主要为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甘薯为主,其次是经济作物和瓜果蔬类。

1.3.1、复种指数高。农业耕作制度以小麦——玉米(大豆)一年两熟制为主,部分区域以小麦-玉米(大豆、夏红芋、杂粮)-春红芋(棉花)两年三熟制;小麦-玉米(大豆)——小麦-杂粮-春红芋(高粱、棉花)三年五熟制,农作物复种指数达到1.9

1.3.2、蔬菜种植面积增加。目前蔬菜种植面积近6200多公顷,生产初具规模。在区内一些村、乡镇已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蔬菜生产基地。例如老庙的万亩西兰花,正午、新华、插花等地的大棚蔬菜,老庙、杨楼的马铃薯均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效益可观。

1.3.3、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强。颍东区是淮北古老的农业区,生产历史悠久,气候适宜,自然资源丰富,盛产粮食、林果、蔬菜和畜禽、水产品等。近年来,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国家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突出产业和区域特色优势,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始终保持了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1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农田水利网纵横交错,机械化水平较高。

2 、颍东区耕地地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合全区耕地资源利用现状、动态变化、利用方式、程度及其效益等分析结果,耕地利用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地矛盾凸显。 城镇用地面积不断扩大,交通、能源、通讯、水利和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工程迅猛发展,使非农建设用地需求急剧增加,加上因种植业经济效益相对低下所致的耕地利用向经济效益高的其他用途的转换以及农民乱建房屋非法占用耕地,导致全区耕地数量一直呈递减趋势。今后非农建设用地不可避免的继续增加,耕地还会继续减少,土地后备资源又匮乏且补充难度大,因此,人地矛盾会逐渐凸显。

2.2、重用轻养,耕地质量不高。 由于农业生产投入不足,耕地利用问题上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不配套、品种上单一老化、粗种粗管、施肥不合理、用肥结构不科学、重化肥轻有机肥,加之工业“三废’’排放和农药的大量施用,致使地力退化,部分土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导致耕地质量不断下降。

2.3、现行的农业农村经营体制限制了规模化经营。 目前该区的“承包耕地零碎分散,单个农户豆腐块经营模式”仍然居主导地位,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存在着种种弊端:一是地块细小分散限制了大型农机的使用;二是分散经营限制了农业统一基础设施的完善发展;三是农户“怕变”“怕调”的思想造成耕地利用短期行为,不愿在改良耕地地力上投入,造成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四是良种良法难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模式难应用。

3、耕地质量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3.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探索用地与养地新模式。调整种植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提高耕地的产出效益。推行自然与人工养地相结合方法,不断提高耕地肥力,在提高农业效益的同时,积极探索科学和适应当前生产实际的用地与养地相互促进的有效模式,在生产发展和效益提高的同时又不断地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3.2、继续实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培育肥沃、健康的土壤。加强项目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发挥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积极引导和强化有机肥的投入,将其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进一步加强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结合实际,有选择地推广秸杆还田技术。夏季采用高温堆腐,水源充足的低洼地采用沤腐,养殖大户可以实行秸秆青贮过腹腔还田等。

3.3、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耕地质量。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不断培土壤肥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提高耕地的产出效益。同时,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低产田的改造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单位产出。加大复垦力度,增加耕地资源。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耕地后备资源潜力,把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都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起来,变宜垦地为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