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三中
摘要:在古诗词中,诗人运用描写手法一般用来描写事物、抒发感情,进而深化诗歌的内涵。描写手法主要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效应用丰富的描写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充分实现课内外资源的整合,才能提高教学成效,引导学生具有目的地完成整个学习活动。基于此,文章对初中古诗词的描写手法,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古诗词;描写手法;抒发感情
前言
诗歌鉴赏在中学考试中是一大热点题型。对此,在初中教学阶段,教师需要对古诗词进行教学,对其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加强对描写手法的理解和思考,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描写手法能够运用生动的语言对某一事件、人物或是环境进行刻画,进而更加形象地展现立体的画面。
虚实结合描写手法
虚实结合是古诗词营造意境的一种艺术方法,它能够将虚拟的景象和真实的景象结合在一起,进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国古诗词受到中国画的影响,借鉴了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在写景状物甚至叙事时,会运用到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意境,进而激发读者进行联想。在古诗词中,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能够提高作品的艺术表达力,“实”指的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际景象,“虚”指的是诗人想象和虚构的境界。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深度剖析“虚实结合”手法的内涵,才能从中品味背后的思想境界【1】。
在初中语文部编版《蒹葭》的教学中,教师运用虚实结合的教学方法,将实际的情景同幻想进行结合,艺术感染力大大提升。在整个诗中,教师实写河流等景物,虚写“伊人”,先对秋季景色展开描绘,并阐述了心上人路远南浔的中心思想。在整个诗词结尾,诗人运用“宛在水中央”,这一句,虚写出了伊人的形态,这一虚幻的描绘,刻画出了一位痴情者的心理状态,表达出了她对恋人的强烈情感。在教学中,教师结合多媒体辅助进行教学,对《蒹葭》中虚实结合的运用进行细致讲解,让学生加强理解与思考,产生更多的学习感悟。
动静结合描写手法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有动静两种形态,以动衬静或是以静衬动。在山水诗中,诗人往往将山川、明月、树木等物象当作静景,将水流、风当做动景,这两者所描绘的侧重点并不相同。在古诗词的描绘中,诗人利用动静结合进行描绘,通常是运用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描写手法,对统一的意境和形象进行分析。在一首古诗词或文章中,孤立地描绘景物的动态或静态特征,往往达不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将两者充分结合在一起,通过以静衬动的方法进行描绘,才能塑造一个真实的艺术表达形象。
在初中语文部编版《关雎》的教学中,教师对整首诗词展开教学,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虚实结合描写手法。在诗句的开头,运用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并引出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者通过诗句的描绘,抒发了君子对淑女的思念之情。《关雎》刻画了一名君子思念女子,并追求女子的过程,这个过程美好、喜悦却沉稳,具有“乐而不淫”的情感表达。其中,整个诗句运用到了“动静结合”手法,第一句为了凸显“雎鸠”的静止状态,而对河岸的动态景象进行描绘。而雎鸠也指的是贤惠的女子,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对整个诗词进行鉴赏,凸显出了一定的教学价值。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古诗词的描写方法也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展开正面的刻画,直接进行描写,就是正面描写。对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进行描写,进而凸显出描写对象鲜明的特征,就是侧面描写。在进行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中,诗人进行多角度描写,运用灵活的笔法,能够从不同的顺序和层次了解人物特点。在对人物精神品格进行刻画时,可以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进而重点突出人物的形象,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将两者进行充分结合,能够给予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进而表达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正面描写如果过于直接,则会失去基本的韵味,而融入侧面描写,学生通过学习,自身的想象空间也会增加【2】。
在初中语文部编版《黄鹤楼》的教学中,教师对整个诗词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展开剖析。整首诗开篇就运用到了侧面描写,比喻古代仙人乘黄鹤路过此地,然后又离开,说它“一去不复返”,开篇运用侧面描写,对黄鹤楼雄伟的气势进行描绘,表达了黄鹤楼的雄伟之感。诗歌的后半首运用到了正面描写,将诗人登上黄鹤楼眺望的画面进行描绘,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全诗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是描写黄鹤楼的绝唱,在描写手法上具有出神入化的效果,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细节描写手法
细节描写就是对生活中微小而典型的故事情节展开描写,它体现在对人物、景物以及场景等方面的刻画上。细节描写更能凸显实际的情感价值,表达人物、场景的特点。在古诗词中,细节描写往往更加耐人寻味,对人物的动作、语言或是故事情节进行刻画,能够起到良好的烘托作用,进一步刻画人物的性格,揭示整个古诗词的主题。细节描写运用在古诗词中,往往能够加强整首诗的艺术价值,进而凸显出整首诗所蕴含的内涵。细节描写的有效运用,往往能够凸显出整个诗歌的内涵,进而加强整个诗歌的整体韵味,学生通过分析,能够充分进行思考。
在初中语文部编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整首诗的细节描写。在整首诗中,诗人运用了较多的细节描写,对茅屋的情况进行刻画,描绘了在八月深秋,狂风席卷茅屋,茅草乱飞的情景。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展开教学,结合动画,对茅屋茅草乱飞、挂到树梢、沉落水塘的画面进行描绘,让学生清晰直观地进行学习和理解。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寻找其中的细节描写,并在自我学习完成后,参与到小组讨论活动之中,在整个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进行教学辅导,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的运用特点。
点染描写手法
“点染”一词是传统国画的绘画技法。国画家在作画期间,运用中锋点出景物,再运用侧锋进行晕染,进而打造一个具有立体感的画面。而点染手法在古诗词的运用中,主要指的是正面点明主题,并加以细致地描绘,在整个概括后进行详细解读,这样也能进一步丰富诗歌的整体形象,不至于出现诗意单调的情况。在古诗词鉴赏中需要注意,教师需要将“点”和“染”的部分进行划分,充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这两部分的区别,进而加强整个古诗词的艺术感染力。
在初中语文部编版《雁门太守行》的教学中,教师对其中的点染手法进行教学分析。在整首诗中,诗人先对战争的环境背景进行概括描写。随后,诗人对战争开展的后续情况进行深度刻画,分析了黑夜中战士奋勇杀敌,血液凝结成紫色的现象。在整首诗中,教师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先引导学生学习点染的应用方法,随后让学生对整首诗的画面进行概括,提高学习成效。这首诗描绘了从白天到黑夜的战争状态,景物鲜明、色彩凝重,渲染了一个悲壮的氛围,凸显出了将士英勇奋战的形象,歌颂了将士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感。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描写手法进行重点剖析,具体分析不同描写手法所表达的主题,并思考描写手法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是古诗词的一种艺术表达,它能够凸显出一定的艺术价值,教师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加强学习与理解。
参考文献:
【1】汤丽丹.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J].新课程导学,2020(35):36-37.
【2】韩立梅.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分析[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1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