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会鼓文化进农村校园——浅谈壮族会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4
/ 2

壮族会鼓文化进农村校园——浅谈壮族会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蓝英相

广西省南宁市江南区苏圩中学 广西 南宁 530228

摘要:文化是教育的重点,乡土文化及民间文化是农村地区值得挖掘的教育素材。若不对当地文化加以传承、保护,日复一日其终将消失不见。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壮族会鼓文化及农村音乐教学现状予以概述,并进一步阐述壮族会鼓文化在农村校园中的传承与保护措施。

关键词:壮族会鼓文化;农村学校;文化传承;文化保护

引言:农村地区经济、教育资源虽不如城市地区富裕,但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给予农村学校更为丰富的教学元素。教师在教学中讲解文化、传播文化,才能确保学生自觉保护当地文化。

  1. 壮族会鼓文化概述

  1. 壮族会鼓文化的内容

壮族会鼓文化顾名思义,是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的民俗文化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及丰富的表演内容。古时会鼓表演多用于祭祀、驱魔、鼓舞士气等特殊场合,与宗教活动及战争动员关系密切。会鼓文化发展至今,更多应用于婚丧嫁娶、添丁过寿、节日庆祝等生活场合,会鼓表演群体也得以扩大并与民间歌曲、舞蹈等元素相结合,逐渐成为一项普通百姓也可参与的娱乐活动。

  1. 农村教学中引入壮族会鼓文化的意义

随着我国对各类优秀民间文化的深入挖掘,壮族会鼓文化作为广西地区特色文化代表在各学科教学中越发常见,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也得到了国家资金和理论支持。因此在农村教学中注入会鼓文化要素,既能有效提升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热爱感,又能让学生对民俗文化做更为的理解,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

  1. 农村学校音乐教学现状

  1. 教学设施不到位

不同于其他学科,作为一门视听兼备的艺术学科,音乐课程对教学设施的要求更为严格。教师进行教学时需钢琴、响板、笛子等乐器作为教学辅助,有时教师还会运用大屏幕播放视频,方便学生掌握发声技巧及情感表达。诚然我国已基本落实各地教育建设,各式新兴教学设备也广泛投入到实际教学中。但在某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仍然存在缺乏专业音乐教师、缺乏演奏音乐乐器,甚至于缺乏专门的音乐教材、音乐教室等情况。正因教学设施落实不到位,农村音乐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1. 教学安排不合理

初中阶段学生需同时掌握语文、数学、英语等9大类课程,各学科间课时安排并不平均,课时占比最重的通常也是考试考察最多的学科。因而初中音乐分到的课时较为有限,每周不过1至2节。当学生进入初三阶段后,音乐课时甚至不会再出现在学生课程表中。此外,若其他学科教学进度明显滞后,音乐课时还会被“挪作他用”,进一步减少了音乐教学的整体课时占比。

  1. 教学认知有误区

农村地区的学生父母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认为音乐、美术等不过是陶冶情操的艺术课程,不如数学、语文等学科实用,无须对其投入过多精力。加之竖笛、吉他、军鼓等乐器造价有的不足百元,有的则价值上千元,对那些经济条件不算优越的农村家庭将是一笔不小的额外支出,故而部分家长对音乐课程的认知存有“不实用”“乱花钱”的认知。此外部分学生认为音乐教材所选曲目过于老旧,不符合自身审美。加之教师“唱一句学一句”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学生演唱、演奏配合度低,这对音乐教学开展造成了不小阻碍。

  1. 壮族会鼓文化在农村校园中的传承与保护措施

  1. 挖掘乡土元素,整合文化教材

音乐教材内容划分有着不同标准,按照歌曲内容可分为写景、写物、写人等,按照歌曲类型可分为民歌、儿歌、歌剧等,按照歌曲地域可分为中国歌曲、美国歌曲、英国歌曲等。不论是何种分类方式,足以见得音乐教材的博采众长,其可视作人类文化的文字集中汇总。音乐教学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乡土文化、民间文化是当地学生耳熟能详的事物,将其引入音乐教学中,既能加深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又能减缓学生对歌曲内容的陌生感,提升音乐教学效率。而挖掘文化元素、整合文化教材的过程,便是对文化本身的传承与保护。

以七年级上册《乌苏里船歌》一课为例,歌曲内容再现了乌苏里江上赫哲人捕鱼的真实场景,并将“啊朗赫呢哪”这类渔夫“号子”与歌词相结合,这便是演唱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就会鼓文化而言,直至今日会鼓表演还会在春节期间进行,教师便可鼓励学生实地观看会鼓表演,或是在课堂上放映表演视频,通过视频指导学生完成演唱、演奏等任务。这类极具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对学生音乐兴趣开发是极为有效的。

  1. 活用教学资源,制作示范课件

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教师采用民间文化要素制作的课件、教案具有展示当地特色的作用,是向那些不了解当地文化的外来者进行自我介绍的最佳方式。民俗文化是农村地区最为突出的文化资源,若不合理利用着实可惜。诚然农村教学水平有限,多数教学内容借鉴了教育较发达地区的优秀课件、优秀教案。但这些内容始终带有“水土不服”之感,故制作示范课件既是对当地资源的合理运用,也是为后续教学提供便利。

以七年级下册《姑苏行》一课为例,这是一首经典的竹笛演奏曲目,姑苏即古代苏州的旧称,全曲节奏轻松明快,以笛声变化还原人们游览苏州景色的喜悦之情。壮族会鼓则多是多人演奏,气势更为雄浑壮阔,这与会鼓诞生背景密不可分。教师便可播放不同曲目进行对比教学,并指导学生总结出会鼓演奏的特点。此外,学校及教师应与当地会鼓专业演奏者进行定期联系,归纳出最能代表节庆特色的会鼓乐曲,并以此作为示范课件的制作素材。

  1. 丰富校园活动,传播会鼓文化

课堂是知识传播的主要场所,校园活动则是课堂教学的外延。音乐学科是讲究实践的学科,校园活动成为学生展现自我风采的重要平台。以会鼓文化为例,学校便可开展会鼓制作活动、会鼓表演活动及会鼓知识问答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同时加深文化理解。父母是多数农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其忙于工作缺乏对学生学习、生活情况的关注。因此校园活动也可邀请家长参与,让家长直观感受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为亲子互动创造机会。教师还可在校园活动开展期间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为学生家庭教育提出必要建议。

结束语:

综上所述,壮族会鼓文化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优秀民间文化之一。将会鼓文化引入音乐教学中,既能提升学生文化知识、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又能传承、保护会鼓文化精髓,让会鼓文化更长远地流传于世间。

参考文献:

[1]韦花妹,韦克周.壮族会鼓文化进农村校园——浅谈壮族会鼓文化地传承与保护[J].新课程(综合版),2019(04):19.

[2]韦斌. 广西壮族会鼓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7.

[3]陈虹.壮族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4(06):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