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近自然理念的养老模式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4
/ 2

基于近自然理念的养老模式探讨

陆湘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82)

摘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大量养老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人们在注重老人的医疗和健康之外,还应多注重精神养老,为了探寻一种更适合大多数老人的养老模式,从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出发,融合了自然和健康的理念的近自然养老模式应运而生。本文对近自然理念的养老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近自然;城市;养老

近自然理念是在尊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利用模拟自然的设计方式进行人为干预的局部性和可控性,促进人居环境的改善与自然生态的持续稳定统一,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老龄化日益严重,当今社会,老年人群对于精神层次的修养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选择有更高的追求,不拘泥于传统的养儿防老,他们更注重生活品质带来的健康养老,所以,近自然理念下的生态养老模式,给了老年人更多的选择空间。我国近自然的生态养老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生态养老模式和体系。那如何让城市老年活动中心与自然相融合,满足城市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是值得我们深思探讨的。

一、城市老人日常活动基本情况

正如我们日常所见,清晨公园跳广场舞的大妈和练太极拳的大爷,敲响晨起一天的最美风景线,他们甚至都有统一样式的服装和整齐的队列,由此可见,退休老人很注重自身的健康以及会参与有限的一些业余活动,而城市的钢筋混凝土水泥,也限制了他们对场地和空间的选择,似乎锻炼完之后,也只能回归家庭,打扫卫生、烧水煮饭,他们对于业余活动的选择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大多都是千篇一律的鸽子笼活动,所以,为了自身健康以及生活的多样性,未尝不可提供给他们更全面的生态活动选择,同时,也能响应国家的生态保护规划,让老年活动融入自然、保护自然、扩大自然。

二、城市老人精神情况

国务院公布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数据显示,独居和空巢老年人预计在 2020 年约占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的 46% ,空巢现象严重。由于自身身体机能的消退,很多老人往往出现消极养老的精神状况,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人的社会参与度,各种扫码、二维码让仅会现金支付出行的老人寸步难行,容易让老人产生自闭心态,越来越怕走出家门。精神生活的缺失,让老人越来越自卑。最原始的社会活动,与自然的接近,人与人最纯粹的交流,物与物最直接的交换。才是老人最喜欢的生活环境。

三、社会现状对于老年人生活的局限

老年人经济收入偏低,加上传统的省吃俭用生活习惯的影响,他们不敢于出门消费;身体机能的退化,腿脚不便,思维缓慢,甚至于记忆退化,他们更依赖于家庭,当代年轻人工作压力大,加班时间长,用于陪伴老人的时间更少,加之老人与子女之间价值观等代沟大,沟通更是问题,缺乏子女陪伴的老人,出行更是变得遥不可及。 社区相关精神层面的服务设施的缺失,社会的进步,大多数社区相关硬件设施正在逐步完善,锻炼器材、休息凉亭、树下乘凉,老人能享受到的基础设施,是普遍存在的,但器材的硬质触感,除了给习惯健身的老人带来一种体验感,其他的也只是一种硬质装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政府资金投入不够,社会对于老年人生活体系不够重视,导致老年人生活体验感不好,生活多元化体验缺失,国家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且鼓励老年人再就业,追求个人价值,不再是脏活累活的选择,应该是健康的就业。

四、近自然理念下城市老人的生活情况

(一)休闲生活

区别于传统的流水线模式活动,近自然理念下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在集锻炼、认知、体验、活动胫骨的基础上,融入自然的元素,让活动融于自然。1、开放体验式的农田机制。自古以来,耕作乃是人类获得农作物的途径,人们会自己开荒,施肥,种植,从而收获自己的劳动成果,而体验式农田不是开垦未开发的荒地,而是由成熟的作业条件,老年人可以自己选择想要的农作物,并通过学习,动手,自给自足。城市老人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大多已远离耕作生活,学习耕作,是他们刻在骨子里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容易被接受,也能让他们勇于去学习,从学习中认知,从收获中实现自我价值。2、花卉养殖体验。城市老人居住条件原因,自家有小阳台的通常也会养殖一些草本花卉,洒水除草,修身养性,而在近自然体验中,也会放大这种养殖习惯,聘请专业的花卉老师(有擅长的老人也可报名),鼓励老人自我尝试种植甚至培育新型花种,也可以培育野花,不需要专业的知识,随地播撒,任性而为。这里没有子女干涉,只有开放式发挥。3、老年人竞技比赛。在他们有限的精力下,自己组织相关游戏比赛,例如:除草比赛、象棋比赛、泥巴比赛、插花比赛、农田广场舞、走秀比赛等等,只要你想,解放天性,尽情发挥。4、创造生物多样性,这里的土地,植物类型繁多,生态层次丰富,是自然物种的自由疯长,是一种回归自然的生态环境,这片土地自带一种神秘的色彩,老人们置身其中,不仅有益身心健康,也是一种大自然的探秘,他们可以自主探寻物种,探访大自然,了解大自然。

(二)精神生活

在这种自己自足的状态下,老年人不再依托于子女扫码支付买东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有实际物品的收获,也是在一次次的学习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认知,精神上的富足,让老年人心情愉悦,身体健康。而且做自己喜欢事情,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对子女的唠叨和干涉,子女生活的父母干预少了,生活一定程度上也更放松了。

(三)就业状态

在自己自足的生活状态中,老人们更能找到自己的价值,种植领域有一定研究的,可以聘为专业种植老师,传授自己的知识,让大家一起学习,不仅能收获一份工作,也能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认同,而且,有精力的老人还可以多种植出农作物用于商业售卖,纯天然、无农药的生态植物更能得到大家的喜爱。其他例如:插花老师、绘画老师、象棋老师、广场舞老师等等……,他们像导师、像朋友,像同学,亦师亦友,相互扶持和成长,这一定程度上是另个一个社会团体的创建,这个团体是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习惯演变而来,就像是不同于城市的一个传统国度,不用勉强自己去适应城市钢筋混凝土的快节奏生活,他们也在自己的国度里发光发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是另一个桃花源。

五、近自然理念下养老模式面临的现实问题

养老体系实际上涉及到:金融保险、文化教育、医疗健康、娱乐休闲等等的多方面元素,要想把近自然的理念宗旨渗透性地融入养老体系中,首先,国家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包括老年人防骗,保障老年人相关权益等。其次,政府需要有足够的财力支持该项目的建造,可以充分调动社会生产力,融合社会资本,由企业或者个人出资,形成利益共同体,而且该项目的实施需要大规模的土地,个人土地租用,也是一笔经济来源,带动相关地区经济发展。最后,良好的医疗条件是基础,需要投入大量的陪护人员和医疗器械,老年人毕竟身体机能下降,需要相关陪护和医师,健康医疗是必不可少的,还需要实时的健康监测和紧急预警功能。近自然养老的模式,虽然看起来城市老人普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为了给老人一个健康的家园、一个创造自身价值的空间,重建一个好的生态环境,一切都是值得去探寻和建造的,也是老人和其子女的共赢相处模式。俗话说,事有界限,人有代沟,如不相融,各自安好,活出各自精彩。

参考文献:

[1]冯彩云.近自然理念在园林建设中的应用[J].世界林业研究,2013,26(3).

【作者简介】陆湘(1993.01-),女,汉族,江苏省常州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师,主要研究方向:景观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