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510640
摘要:伴随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民众在寻求高质量生存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生存质量的提高,对自然生存环境保护也有了更为强烈的渴求。其变迁以丰厚多元的形式发生于全国各个乡村,并促进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发展观光旅游既能够更好地维护和改善农村自然环境,而且还能够改善村民的生存水平,从而提升了村庄和地区的经济社会管理水平。所以,本文在农村观光与旅游调研经验的基础上,对农村观光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发展模式加以了阐述,并给出具体的设计方式,同时针对农村自然地理与气象气候等客观条件,给出了具体的改进举措。
关键词:乡村旅游;村落;改造;设计
一、村落的改造设计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的思想不但在旅游业中得以推行,同时在本地村民中也得以推行与完善,在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同时,符合旅游者的要求。以人的需要为先,设计来源于人、为人服务,一旦旅游者在这个过程中不满足,设计将会影响旅游者的好评度和推荐量。而旅游者的满意对于中国短期游客来说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是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关键,而后者则是对农民思想时时刻刻的要求,而农民思想水平的提升将更加促进中国农村旅游更新改造设计的完成与提升。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各行各业都应当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乡村旅游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过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路。我们首先要制定的是农村旅游计划,从群众意识中实施保护计划。二者其实是分不开的,而农村旅游在积极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消极方面的教训也告诫着人们,假如在农村旅游计划中不实行保护,就会危害农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自然原则。乡村旅游的规划与设计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持当地原有自然的面貌和原有生态的自然事物。由于乡村主要依靠长期历史沉淀而产生的社会文化格局,要和农业产品的时间性相一致,所以乡村旅游的发展应该以本地农业生产为基础,并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与基础设施,合理构建和改善乡村的空间布局。
(四)保护乡村文化的基本原则。乡村是由当地村民所集合而成的地方,乡村的人文景观反映着地方的风土文明和人文精神。乡村文化特点和地域性特征是乡村旅游的魅力所在。乡村通过久远的历史时间的积淀而产生的鲜明的地域性标志,是按照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逐渐形成的,并历经几百年的文化洗礼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乡村景观。当旅游者选定乡村为休闲目的地时,对他的休闲感受方向也非常清楚,即感受自然气息和地方的乡村文化。而各地方的乡村旅游均有着当地的人文氛围和自然环境特色,反之亦然,乡村旅游的发展与研究均须依托于自然,保护乡村的独特性与乡村文明。如果村庄内部没有科学合理的土地开发或自上而下的整体规划,就很容易在短时间内泯灭自己的地方特色。乡村性原则的设计模式和基本思路,与一般城市公园的绿化方式有所不同,村庄的设计重点是表现自然性,即以乡村风情的动植物特征为主,以表现地方的人文特色和底蕴。
(五)独特性原则。体现乡村游览价值的方法主要取决于村落的乡土景观,乡村文化的特点会让旅游者产生不同的体验,而不同的地方村落也会产生不同的景观感受。而游人对旅行目的地的选择也具有诸多影响因素,包括游人在旅途中的总体感受也尤为重要,周边的历史遗存、由独特的自然地理产生的乡村景色等都会吸引不同的旅游者,并由此反映出地方乡村的文化特色。因此乡村改造设计的基本准则就是与众不同、独具特色,要凸显地方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以便于更好地在乡村游览中体现地方特色人文与景观,从而更好地增加了旅游者的向往情感。独特性原则以突显地方特点为基准,充实游览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从而有效地增加旅游者对景区的喜爱度。
二、村落风格和特征的改造措施
(一)在建筑部分,建筑物应分级维护,要维护一级保留建筑的原有面貌,修复并保存原有面貌。那些无法确定的特殊景物可以保留现状,但并不进行任何的推测性调整或重组,在拆除无保留价值的重点住宅建筑时,优先考虑采用可再生建筑物来恢复该级别的历史建筑。保留传统古民居,并适当改善非重点住宅的内部装修,或引进水、电、电视和计算机联网的现代基础设施线,以提升村落的人文建筑特征,并改变村落的建筑功能格局。
(二)在建设村民住房方面,应与当地建筑风格和村落自然景观相协调,并具备地方的传统风貌和特点。而院落布置则是形成聚集空间的主体,并结合点形式和长条式建筑组合以丰富地方建筑特色。建筑物楼层大多为底层,整体体量较小,但构成了亲切而人性化的建设规模。统一装饰元素,并强调了当地建筑材料的应用与施工细节,以增加文化底蕴的表现。而新建房屋的建筑设计除符合旅游者一般的基本住宿功能以外,对建筑物外形设计也要特别重视,把富有中国农村代表的建筑材料与元素融于住宅建设,以便最好地将建筑、人文、自然环境三者统一,让旅游者对中国农村文化氛围的体验更加强烈。
(三)在街景方面,通过修复和维持街区的原有布局、空间规模、界面和风格,修复和维护路面沿线接口,并修补影响道路界面连续性的部分设施,从路面景观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出发,为每一座建筑物的街景提供了具体的整改意见。不改变城市主要街区的格局与特点对建筑物的修复设计,保持主要街区的规模,清除那些阻碍交通的新增建筑并修复交通的连通性。完善乡村的道路设施,重新掩埋市政管线,并在相应的地方增设标牌、座椅、垃圾箱、路灯等基础设施。
结语
要结合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该村进行合理的更新改造设计。由于乡村旅游的特殊性,人口集中的生产和居住,因此,我们必须遵循不影响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方针,坚持农村特色和适度发展的原则。村庄的改善和发展应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使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一致,根据村庄原有的地理、气候等特点,统筹规划乡村环境,制定相应的改造措施,从而带动新型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重瑜,郑文俊. 基于有机更新的美丽乡村建设路径:以桂林上等元旧村改造为例[J]. 贵州农业科学,2014(12):259-261,266.
[2] 连琳. 基于老年人行为的湖南传统村落景观适老化改造策略研究[D]. 湖南:湖南大学,2020.
[3] 傅毅,傅诗博. 红色旅游文化视角下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提升改造[J]. 环境工程,2021,39(8):后插21.
[4] 范佳鸣,张羽清. 基于自然村落的乡村景观研究——以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为例[J].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14-17.
[5] 陈昕昊. 基于休闲农旅背景下的乡村传统产业遗址再生设计[D]. 浙江:浙江理工大学,2018.
张建武. 乡村旅游影响下的乡村聚落外部空间设计初探——以渝南黔北地区为例[D]. 重庆:重庆大学,2008.
姓名:黄歆(1993.08--);性别:女,籍贯:广东省广州市人,民族:汉族,学历: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现有职称:无;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单位所在地: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