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广东 江门 529100
摘要:新课标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旨,整合了《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系统,划分出了3个一级主题。根据这些主题的内容特点,笔者提出了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制定原则,并就不同主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教学策略
2017年教育部颁布新的课程标准,以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为主旨,整合《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系统,划分出了3个一级主题和11个二级主题[1],每个主题的内容特点各不相同,其所侧重培养的核心素养也有差异。笔者从教学策略的制定原则开始,研究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视域下不同主题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的制定原则
(一)渐进性:维果茨基认为,教学行为应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内在潜力,使其超越现阶段水平而进入下一阶段的发展[2]。教师应设置合适情景,让学生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状态,使学习过程呈螺旋式递进。
(二)可操作性:教学策略的制定应切合实际,结合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开展。教学程序的设计也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接受水平和课时安排,统筹规划,合理分配。
(三)针对性: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特点,教师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制定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高效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四)情境化:情境的创设有多种方式,如实验探究、认知冲突、生活现象、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都可作为情境创设素材,教师应全方位、多角度地设置有利于提高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
(一)主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教学策略研究
学生在学习该主题的知识时容易出现的认知冲突,教师应分析并找到新旧知识间的链接点,创设知识冲突情境,学生经历强烈的冲突后对新概念的理解将更加透彻。如在学习热化学方程式时,学生发现反应物和生成物要标上状态,教师可结合中“被水蒸气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更严重”的生活知识,让学生了解到物质不同的聚集状态有不同的能量,培养学生“变化观念”的素养。
教师使用的素材可以来自多方面,但教材中的素材应是首选。如在学习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时候,学生往往容易混淆这两种装置。教师可将教材上所涉及主要电化学装置列出,如双液原电池、二次电池、电解氯化钠溶液的电解池等,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异同点,得出共性,进而构建电化学装置理论模型,提高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模型认知”的素养。
教师可结合化工生产流程设计真实情境,展示化学在化工生产的的决定性作用,如学习侯氏制碱法时,可结合当时遇到的困难创设情境,请学生帮工人分析:①应该先通入NH3还是CO2?②为什么是NaHCO3析出而非其它盐?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培养 “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素养。
(二)主题2:“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和速率”的教学策略研究
该主题中有许多学生难以把握其内涵和外延的概念。教师可先将概念的本质抽出来,寻找一个支点建构各概念间的关系模型,再从这个支点出发,分析和解释相应变化关系。如在学习化学平衡的移动和平衡常数这两个知识难点时,教师可以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式为支点,利用浓度商Q与K的关系,建构起一个定量计算的模型,进而利用其分析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
自然学科的研究十分重视探究过程的严谨性,实验结论应有数据、图表等的支撑。教学中应灌输这种理念给学生。在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时,可有意识培养学生关于变量控制的意识,形成逻辑严谨的科学探究思维。在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时,可引导学生认识到因变量为化学反应反应速率,而自变量可以是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让学生利用控制因变量分析自变量的变化,绘制体现变量之间的关系图表,体会科学研究的客观和严谨,培养“科学探究”的素养。
“绿色化学”的核心指的是在起源处减少污染的产生,若将反应物都转化为预期的产品,则不存在“三废”的问题。“绿色化学”的内涵也不仅仅是针对于环境污染,还应包括原料转化率、生产速率、能量消耗、成本控制等方面。如在学习合成氨反应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多种变量思考,结合能耗和环境保护问题,优化化工流程,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三)主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的教学策略研究
该主题内容的是高中化学学习的一个难点,同样存在许多学生不易理解的抽象概念。教师可以利用“微观-符号-宏观”的三重表征的方式,突破相关知识难点。如“盐类的水解”的概念对于许多学生而言就非常抽象,特别在学习多步水解时容易造成前后干扰,原因就是学生其实并未真正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教师在新课讲授时可以结合“三重表征”,从微观的角度切入,通过离子反应方程式等分析溶液中各种微粒之间具体反应,帮助学生理解“盐类水解”这个“宏观”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其实质就是发生了离子反应,并实现了对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石的学科,实现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挖掘有效信息,创造有价值的实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如 “探究NH4Cl溶液可使Mg(OH)2沉淀溶解的原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探究性实验的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预测结果、得出结论、交流评价”等,让学生了解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素养。
许多的生活情境中皆蕴含着化学的原理,从身边的常见生活现象中引入化学知识,更能激发学习热情,培养从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寻找知识能力,进而认识到化学在物质创造和满足日常需要的重大贡献,培养学生 “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素养。
三、小结
《化学反应原理》三个主题的教学策略,都是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条件,创设情境完成教学,立足点皆在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进行及时的、多种方式评价反馈,如问答、讨论交流后的发言、练习等方式,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步调整教学,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合于学生新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实现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苏]维果茨基. 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教学过程中的儿童智慧发展[M]. 土井捷三,神谷容司,译. 大津:三学出版有限会社. 2003:19,18,19,20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