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双减”为古诗词教学提质提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1
/ 2

践行“双减”为古诗词教学提质提效

朱智媛

莆田市第四中学(砺青中学)


【摘要】近来,为落实“双减”政策,各中小学在课程教学上不断革新,特别是高效课堂的呼声又高起来。不可否认的是高效课堂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但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弊端。在诗词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而笔者认为诗词教学应该以园丁式思维进行教学,调动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才能激活学生学习的“经脉”。

【关键词】双减;古诗词教学;实践

笔者上学期听了一节古诗词公开课。上课的是一个长相秀丽打扮时髦的年轻女教师。课题是王维的《使至塞上》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课件也如老师一样清新亮眼。笔者坐在教室后面心想,这样漂亮的老师这样清新的课件,学生真是有福了。

上课一开始老师要求学生朗读诗词,然后朗读课下注释。紧接着采用问答的教学法师生对诗词进行翻译。然后就打出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最后拓展延伸有关诗词的内容的诗句。课堂还剩几分钟,老师就当场让学生背诵这首诗。

整节课秩序井然,看起来也没有什么纰漏。评课过程也好评连连:过程井然有序,师生有互动,当堂课内容学生当堂掌握堪称高效……

高效!可为什么笔者总感觉不是滋味。下课铃响了以后我一直心里有种若有所失的感觉,但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评课后我特地到这个班级找到几个学生聊聊。

笔者问“你们对这节语文课的感觉如何?”

学生摇头:“不知道。”

笔者接着问:“喜欢语文课吗?”

学生摇头:“不知道,就那样。”

笔者再问:“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学生:“收获……会背这首诗了……可是明天又会忘了的,老师会让我们再背一次会再检查的。”

“语文老师是我们班主任,大家都不敢怠慢,必须背,背了成绩才能好。”

学生:“语文老师说试卷的第一题古诗词积累部分不准错,错一题会被罚抄写,抄到手软。”

有一个学生偷偷跟笔者说,她的语文成绩很不错,但特别怕语文老师,特别是老师讲古诗文的时候。“我们老师说过好学生都是被逼出来的”她苦笑着说。

我惊出了一身冷汗,为什么魅力无穷的古典诗词在他们读来却索然无味?她能逼学生多久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

  • 以园丁式思维来进行古诗词教学

自从高效课堂提出以来,教育教学确实得到了最大的优化。精中高效六加一课堂风靡全国,还出现了语文教学过程的程序化。课堂上规划好了每个过程的讲解时间,知识讲解规范理智,内容统一,步骤一致。学生该读什么该学什么都做了宏观的调控,还做了微观的规范。文本得到细致入微的解读,答题技巧高了又高,答题套路理了又理。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考试高手。

可猛然发现,这跟木匠做桌椅有什么差别呢?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到了木匠的手里都是一块木头,木匠都用统一的标准把他们做成规格统一的桌子和椅子。不在乎孩子的学习动力和热情,甚至以失去了孩子对生活的兴趣为代价。用知识的逻辑去思考语文情感的逻辑。盲目地肢解文本,盲目地强调解题技巧和解题套路。其结果是让我们的孩子无法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而事实上,教师应该以园丁的思维来教育,园丁会看到孩子他的自身的优势和兴趣爱好和生长的环境,努力为他营造一个有利于他成长的氛围,比如给他带来阳光雨露松土施肥,让他长成他自己应有的模样。[1]而 “双减”为园丁的发现和营造氛围提供了很好的契机,笔者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在这“双减”背景下诗词教学的个人思考。

二、诗词教学需调动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

诗词,特别是古诗词年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在字面上无法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意,更不要说感同身受,产生共鸣了。如果硬生生地逼学生读背,学生的语文学习会变得枯燥乏味,进而产生对语文学科的反感。上面所讲的那个年轻教师上课时因为拘泥于教学流程和时间的限制,对一些本该深入拓展介绍的内容盲目缩减,使得课堂教学看起来内容丰富气氛热闹,咀嚼起来却无味而枯燥。该教师在教学初始对作品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进行介绍时仓促,3分钟时间一到马上转入对文本的解读。对诗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在提问学生过程中发现学生回答不出来时对学生说:“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只能告诉你们这首诗就是表现了作者孤苦无依、寂寞伤感的思想情感。”暴露了现行的语文教学过程的浮躁与功利。

所以,一定要想办法调动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才能激活学生学习诗词的经脉。

三、践行“双减”为古诗词教学提质提效

如何践行“双减”调动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为古诗词教学提质提效?

首先,是课前要利用“双减”提供的课后服务了解学生对写作背景知道多少,有哪些必要的背景是学生所不知道的,这一块必须由教学者在课堂上跟学生介绍,而且教学者不能停留在教学用书中的背景介绍,还要对作者的性格,精神做一番介绍,要越具体越有效果。

比如教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可以谈到刘禹锡《秋词》中的乐观豁达,可以谈到他通过哲学的沉思把生活中的仇恨化解为一种具有历史深度的感悟,可以谈到他游玄都观的诗,可以谈到《陋室铭》的由来,还有谈到刘禹锡那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这样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作者,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作者在诗中所蕴含的刚健昂扬的精神。

其次,可以创设情境,用图片、视频让学生想象身临其境时自己的表达。比如教学《渡荆门送别》时播放类似荆门俯瞰图,让学生想象自己身处此景会怎么写感受。

当学生写出来后与李白的诗进行对比,这样学生就会发现作者的表达是多么的高超。有一个学生曾经这样表达自己的感受:“原来老师让我们背诵诗词,我们感觉特别痛苦,特别讨厌那些诗人,写了东西还让我们背。今天我们发现原来那些诗人是多么的了不起,同样的美景同样的处境他能说出我说不出的感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多么震撼的意境啊,佩服他,不背不行了。”

当学生主动想去背诵、去学习,他们才能够真正爱上诗词课堂,古诗词教学才能得到真正的高效。以上是笔者对“双减”政策背景下古诗词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不足之处望同仁指正。






参考文献:

[1][美]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园丁与木匠.副标题: 顶级心理学家教你高手父母的教养观[M]译者: 刘家杰 / 赵昱鲲: 湛庐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7-25

基金项目: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开放课题:“双减”背景下古诗词“读思达”教学法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