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耕音乐文化引领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9
/ 2

基于农耕音乐文化引领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

谢雯

常州市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

摘要:劳动教育是保证学校各级学生素质教育和技能提升的重要手段。农耕音乐文化作为学校的基本艺术教育形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在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总体目标下,学校应加强农耕音乐引领劳动教育,可以通过播放包含劳动元素的音乐作品,组织不同类型的劳动主题音乐活动,发展以劳动为主题的音乐作品等,全面培养小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价值的目标。

关键词:音乐文化;小学生;劳动教育

引言: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质是引导和激励学生养成自觉参与劳动的良好日常行为习惯,锻炼学生的劳动实践技能。可见,劳动教育在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和提高实践技能方面的作用具有显著的影响和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整体功能,教育学生热爱劳动。通过农耕音乐文化引领劳动教育,促进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观的形成,同时可见,美育以文化载体形式在实施劳动教育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当前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不足

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小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素质和努力劳动的能力、热爱劳动群众的思想感情,让小学生获得必要的劳动基础和劳动技能,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总体而言,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缺失主要体现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小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行动落实不足。认为培养小学生只需要充分发挥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教育功能,轻视了劳动教育。第二,教育功能的缺失不仅与家庭作风、家庭教育、学校作风、教学作风和学习作风密切相关,还受到社会上“一夜暴富”等异常现象的影响。这直接导致小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教育缺乏,育人功能薄弱,也导致小学生劳动精神的缺失。

2、劳动教育存在价值观危机

劳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教育,它与人们生活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但它经常被一些人忽视和遗忘,导致一些小学生鄙视劳动、不愿意劳动、不热爱劳动,对劳动麻木,没有收获感。劳动已经成为一个“老而难”的问题,这进一步加剧了劳动的价值危机。教育价值危机的根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教育对教育价值观的理解是有偏见的。二是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的关系分开教授。事实上,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是一体的,不应忽视一部分。此外,小学劳动教育功能薄弱、劳动教育专业教师供给不足等诸多因素相互重叠,都导致了劳动教育存在价值观的危机。

3、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父母根本不需要也不会安排孩子劳动,父母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少之甚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劳动教育。结果出现了一种不健康的环境,一些学生表现出对劳动的蔑视。另外,在城市学校,许多学生没有劳动的概念,甚至不知道种植的水稻经过加工后就是家里常见的大米,这一严峻现实要求我们的家庭和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提高学生的生活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农耕音乐文化引领小学生劳动教育策略

1、组织劳动主题农耕音乐活动

农业作物与土地紧密相连、与农民共存,所以农业劳动必须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得以延续。农耕音乐深深植根于农业文化之中。我国与农耕主题相关的音乐作品资源丰富,享有盛誉歌唱程度,歌词、旋律和节奏都比较简单活泼,被小学生和教师广泛教授,深受学生和老师们的喜爱。仔细梳理,我们会发现农耕音乐与很多劳动教学内容可以整合。例如,《种瓜》这首儿歌,讲述的是种下了一颗种子,然后经过了发芽浇水等一系列劳动动作,最后开花接了一个大西瓜,这个西瓜大的小朋友都抱不下。老师可以通过讲解这个有趣的情境,让小学生脑子里充满了参与的画面感,让学生知道只有通过劳动才会有收获,这不仅能让学生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还能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并帮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

2、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农业文化的背后,有几代人的辛勤劳动,体现了人民勤奋、朴实、善良和富足劳动文明。作为融合了农民文化、情感的农耕音乐是这两者的结合。农耕音乐主要通过声音和音乐吸引听众情感,感觉声音的本质就是情感的形式。课堂中老师必须选择歌词简单逼真,节奏快,画面生动农耕音乐。例如,音乐作品《农民兄弟》以坚定、有力和激昂的旋律展现了农民种植庄家而辛勤劳作的形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集中精力向学生展示歌颂农耕的激情和劳动的感觉。运用历史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同理心”的作用塑造健康的人格,劳动教学有着长远的影响。教师可以使用视频资源来组合音乐情感、旋律变化和故事情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听音乐的同时也可以让小学生模仿歌曲中所唱的提水、除草、浇水等动作,使之课堂更加生动、有意义,让小学生明白快乐的生活是由劳动创造的,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3、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对传统农耕音乐的传承和保护,特有的农耕音乐文化正逐渐被遗忘。以

劳动为主题的音乐因为贴近学生日常生活,非常适合小学生创作。小学在劳动科目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自行创作劳动歌曲,深度还原学生们的劳动场景,老师与学生共同商讨歌词,匹配上优美的旋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编辑、创作、合作,创造了一个劳动场景歌。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班级的清洁与秩序,从而加强小学生对劳动的意识。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会唱赞歌同时还认识到劳动不分高低,发现了每个职业的闪光点这也提高了学生尊重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意识,提升小学生的劳动素养。

结束语:回顾农耕音乐教学的经验,我们意识到培养学生以能力为导向的技能音乐课不仅让学生进入最佳状态,体验声音美好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每一个学生都加强了劳动意识和奋斗精神,自觉积极地参加劳动活动,不断提高综合能力,提高劳动素质。劳动教育具有长期性,将农耕有意识地渗透到音乐教学中,与其他学科形成了结合真正做到“五育”同步发展。可以看到农耕音乐引领劳动的培养、文化的传承和人格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福胜,杨晓丽.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人学思考[J].教学与管理,2020,11:6-8.

[2]夏秋雁.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劳动教育渗透[J].中国音乐教育,2021,07:32-36.

[3]孙秋华,王刚.学生劳动素养下的学校音乐教育策略探究[J].中学课程资源,2021,1710: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