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高级中学
摘要:高中化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所以,做好高中化学教学工作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教师应该在做好化学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化学知识能够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只有如此,才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但是,这对很多高中化学教师来说是个巨大的改变,还有很多具体的工作需要完成。本文将从更新有效教学理念、优化师生课堂互动和积极运用先进技术三个主要途径展开讨论,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高中化学有效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高中化学教育也在持续创新。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方向,让学生成为课堂教育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从更符合学生需求,更能为学生接受的角度开展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得学生能够具备符合他们个人及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素质。这是新时代对高中化学教育的要求,也是高中化学有效课堂应该达到的标准。为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学生共同创造全新的高中化学课堂。
一、更新有效教学理念
有效教学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由于高中是非常重要的教育阶段,学生要面临高考的考验,时间精力都非常宝贵。为了帮助学生提升考试成绩,高中化学教师普遍在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但是,在核心素养概念出现之前,教师追求的这种有效性带有很强的功利目的,是从学生的成绩出发,而不是学生能力素养的进步,教学中充斥大量的机械记忆,学生缺少真正的学习兴趣,不清楚化学知识的实际意义,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如何应用化学知识,只是为了考试才配合教师,努力学习。
以上情况显然不是当前对“有效教学”应该有的正确理解。所以,在真正追求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有效教学时,高中化学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明白新时代所需要的有效教学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为此,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关注教育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积极搜集各种文献资料与实际案例,日常注意与其他同事的交流,参与各种教学研究及教育培训活动。更要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倾听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是否对化学学科有正确的认识。只有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实现进步,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前进,有效教学的构建才能事半功倍。
二、优化师生课堂互动
优化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创造有效教学的必然途径。根据建构主义等理论,学生的认知是在特定环境下的社会文化互动中进行的。没有互动,认知形成就会被打断,学生得到的只是知识,与认知之间仍然存在一段距离。而且,核心素养中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缺少互动,对学生掌握自主发展的能力及未来的社会参与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而且会造成学生的某些疑问得不到教师及时的反馈,对其文化基础的累积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创造多元且充分的课堂互动机会。
例如,当学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一章时,很有必要组织充分的课堂互动。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现实应用意义以及培养学生绿色化学意识都有着重要的帮助,是学生将来是否能够正确看待和利用化学知识技能的基础所在。教师应该尽可能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举例,与学生共同讨论当地的化工行业发展情况,探究化工行业近些年在经济上取得了何种效益,在环境保护方面又取得了哪些进步,对当地人民群众的益处是什么,等等。为了保证互动交流的深入,教师应提前为学生留下预习作业,与学生共同收集资料。
三、积极运用先进技术
面对抽象复杂的高中化学知识,学生往往陷入思考和理解的困境。在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上,教师有时为了保证教学进度,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复习,会选择不解释这些问题,让学生记住即可。但在核心素养视角下,这种机械记忆显然不属于有效教学,会给学生留下明显的认知缺陷。为了弥补以往教学中的漏洞,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化学知识,建立起更加完备的化学认知体系,教师应积极运用先进技术,通过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化学知识,让学生亲眼“看到”微观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
例如,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选择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质,选择或制作相应的微课视频并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了解这些有机化合物的微观结构,以及它们在各种化学反应中会发生怎样结构变化。教师还可以通过极速拉远镜头的方式,在化学反应发生,有机化合物微观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快速转向宏观视角,让学生观察物质在宏观状态上的转变。这种直观的学习资源能够给学生带去极大的视觉震撼,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概念,进而实现有效学习。
总之,高中化学教学工作在新的时代面临着新的要求。希望广大同仁能够加强相关的研究与探索,积极创造更加高效的高中化学课堂,实现高中化学教育的真正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肖克虎.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探究[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9(15):1.
[2]尚维辽.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与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探讨[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