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9
/ 2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郑胜利

重庆市开州区临江中学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是在过程中对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世界最为关注的话题。地理中的知识与自然密切相关,给学生渗透生态文明观念的重任自然落在了地理学科上。对此,地理教师要转变教学的观念,引导学生发现隐藏在知识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学生感悟到生态文明观念,将教材中的知识整合,深入挖掘其中的生态文明观念,还可以选择生活案例辅助教学,让学生意识到发展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从而有效提升地理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 高中 地理教学 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的需求与当今社会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认知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关联,要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寻求一种生态文明层面的平衡与协调。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相关工作经验,就此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关于高中地理教学渗透生态文明的可行性分析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对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无论是哪一种核心素养,我们都不难看出其与生态文明之间有着相似或者相通的地方。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理论型学科,其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科学内容,自然与人文科学都被容纳到了地理学科当中。伴随着高中地理教材的创新与改革,其中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多,这对于地理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地理教师需要对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显性”的生态文明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探索,要真正理解到位;其次,地理教师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教材所蕴含的隐性生态文明内容进行研究,要深入去挖掘隐性生态文明内容;还有,地理教师要积极致力于创新和完善地理教学活动方式和路径,进而实现生态文明渗透的良好效果。

  二、高中生物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不足。

  因为教师并没有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加之他们教学任务比较繁重,为了保证教学进度,在规划和设计地理教学之际并没有积极收集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筛选与教学内容相贴合的教育资源,将其融入教学活动中。致使后续地理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有限,难以详细地、具体地讲述生态文明,映衬地理知识[2]。

  (二)教学方法选用不恰当。

相对来说,生态文明教育更多的是一种理念的灌输而不是知识的传输。这就意味着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呈现生态文明内容,以便他们能够在学习、思考及探索之中领会生态文明内涵,内化成为生态理念,进而辅助地理知识的学习。但诸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展开地理教学,单纯地讲授生态文明内容,导致生态文明教育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三、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一)结合地理内容传递和渗透生态文明理念

  众所周知,生态文明是在繁荣发展的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一个词汇,这与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和问题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工业发展背后,人们越来越能够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紧密结合地理内容来给学生传递和渗透生态文明理念,要转变和引导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深刻理解“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环保新观念。

  举例说明: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结合某个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将这个地区所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放到特定的区域中进行思考,继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与此同时,其还可以借助对区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点的全面系统分析,来逐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学生通过深刻剖析不同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也会慢慢了解和掌握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二)学以致用,巧创生活情境贯彻生态文明观

  当前生态文明观教育已经上升为社会层面的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虽然中学生大部份学习生活是在校园里完成的,但是他们学习之外的时间终究还是在家庭和社区生活中,因此我们的地理课堂生态文明观教育应该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家庭和社区,也就是说我们要建设“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观教育模式。应该形成一种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到相关的生态文明知识,要带到家庭和社区,以学校为核心,家庭和社区为辐射范围而进行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觉得学无所用或者所用无地。同时社区可以和学校联合设立实践活动中心,建立生态文明行为奖惩机制,让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实践,并且享受自己“创造”的学校、家庭和社区环境,使生态文明实践活动长期执行而不是流于表面。以人和自然作为讨论的对象,在中国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进行着自身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的丰富,它的精髓思想和地理学研究的人地关系中心问题不谋而合,可以说地理学科是中国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天然”学科。同时,青少年作为祖国建设的后备力量,在中学实施生态文明观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国的生态文明教育是今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责任感的现代化公民的伟大壮举,地理课程作为中国青少年学生学习的主要科目之一,以此为媒介来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结合,是必然和明智的选择。

  (三)切实组织和开展地理实践教学活动

  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建立需要在具体实践活动当中来进行培养,地理教师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生态文明建设是需要付诸实践的。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传递和渗透生态文明教育,不仅要关注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知识的教育,同时也要重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要帮助学生培养起将生态文明内化为自身素养,具备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举例说明:我们都知道,近些年我国各个地区的大气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各个地区和城市也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可行性非常高的综合防治措施,使得大气污染问题得到了较为妥善的解决,现在我国各个地区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地理教师便可以利用这一点,组织和安排学生开展地理实践调查活动:首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社会调查的形式,去深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和地区进行大气污染的治理对策,并根据现行的治理措施进一步分析、整合与总结治理大气污染的可行方法;其次,地理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社会去进行保护大气的宣传活动,让学生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去学习地理课堂以外的知识,与此同时为自己家乡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传递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有着非常强的可行性。高中地理教师要积极承担起这一份使命与责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创新渗透方式,寻找更多更具可行性的渗透途径,将生态文明教育更好地融入到地理教学当中来,逐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与生态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自海.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J].求知导刊,2019.

  [2] 曹志盾.試论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导学,2019.

[3] 李建国.如何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9.

[4] 汤岚.核心素养观指导下的教材创造性解读与应用 [J]. 上海教育科研. 2017(07)

[5] 赵其国,黄国勤,马艳芹.中国生态环境状况与生态文明建设 [J]. 生态学报. 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