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县人民医院 急诊科 河南许昌 461700
摘要:目的 探究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根据时间顺序将76例危重症患者分为常规组及标准组,两组分别接受常规急救护理干预与标准化急救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患者抢救时间、抢救结果及护理工作质量。结果 标准组患者的处置时间、抢救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抢救成功率、医嘱及时执行率、抢救行为正确率、护理满意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采用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可以通过提升急救工作质量,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效果。
关键词:标准化急救护理;急诊抢救;危重症护理
由于急诊患者组成复杂,病情危重且家属精神紧张,如若抢救不当,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还极易引起医疗纠纷,影响医院形象[1]。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高效的护理抢救模式对于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结局的影响越来越大[2]。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通过制定相应的护理抢救流程,将护理抢救内容和行为规范化、有序化来实现医护密切配合,以保证抢救效果[3]。因此,我科对原有的护理抢救模式进行修改完善,并开始全面实施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20年1月~2021年2月我院急诊收治的76例危重症患者纳入研究。纳入标准:①发病或损伤后24 h内入急诊抢救;②家属配合治疗。排除标准:①家属放弃治疗;②入院时死亡或处于濒死期。将2020年1月~2020年7月收治的36例患者为常规组,2020年8月~2021年2月收治的40例患者为标准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
表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s)
组别 | 例数 | 性别 | 年龄 | 疾病类型 | |||||
男 | 女 | 心脑血管疾病 | 代谢性疾病 | 呼吸系统疾病 | 外伤 | 其它 | |||
标准组 | 40 | 22 | 18 | 59.34±9.21 | 21 | 2 | 8 | 7 | 2 |
常规组 | 36 | 19 | 17 | 58.24±9.62 | 20 | 4 | 5 | 5 | 2 |
t/x2 | | 0.038 | 0.622 | 1.510 | |||||
P | | 0.846 | 0.536 | 0.825 |
1.2护理方法 常规组接受常规急救护理干预:入院后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对症予以吸氧、止血、生命体征观察、病情变化报告等护理操作。
标准组接受标准化急救护理干预,由护士长组织急救护理流程讨论会,共同拟定急救流程并成立抢救质量管理小组:①日常准备:开设快速急救绿色通道,减少转运拥堵可能,定点放置抢救设备器械及药物;②病情评估,预检分诊处高低年资搭配,确保快速分诊,;③抢救分工,按接待、初步处理、药物配置使用、设备连接管理、病情观察评估、转运交接、相关科室及家属协调、内容登记等流程环节明确各分工职责,确保各司其职、有序完成;④抢救结束后,由护士长评价抢救行为,不断完善抢救流程。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质量及护理质量,具体方法如下:①抢救质量:统计患者入院至抢救处置开始时间、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②护理质量:统计医嘱及时执行率、抢救行为正确率、医疗纠纷发生率、护理质量满意率。
注:①抢救成功标准:生命体征恢复平稳且成功转运[4];②医嘱及时执行率:1次抢救中未出现医嘱下达至执行时间>30 min现象计为1例[5];④抢救行为正确率:1次抢救中护理行为无差错即计为1例;⑤护理满意率,出院前,由患者家属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分为不满意、大致满意、非常满意三项,满意率=(大致满意+非常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抢救质量比较 标准组患者的处置时间、抢救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常规组(P<0.05)。
表 2 两组抢救质量比较(n,±s)
组别 | 例数 | 处置时间(min) | 抢救时间(min) | 抢救成功率(%) | 不良事件发生率(%) |
标准组 | 40 | 4.12±1.37* | 35.26±8.41* | 36(90.00)* | 1(2.78)* |
常规组 | 36 | 5.78±1.44 | 42.64±8.82 | 26(72.22) | 6(16.67) |
t/x2 | | 5.148 | 3.372 | 3.985 | 4.547 |
P | | <0.001 | <0.001 | 0.046 | 0.033 |
注:与常规组相比,*P<0.05
2.2护理质量比较 标准组患者的医嘱及时执行率、抢救行为正确率、护理满意率高于常规组,医疗纠纷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
表 3 护理质量比较[n,(%)]
组别 | 例数 | 医嘱及时执行率 | 抢救行为正确率 | 医疗纠纷发生率 | 护理满意率 |
标准组 | 40 | 35(87.50)* | 31(77.50)* | 0(0.00)* | 39(97.50)* |
常规组 | 36 | 24(66.67) | 20(55.56) | 2(5.56) | 30(83.33) |
x2 | | 4.735 | 4.134 | 2.282 | 4.547 |
P | | 0.030 | 0.042 | 0.131 | 0.033 |
注:与常规组相比,*P<0.05
讨论
由于急诊患者病情复杂、病情变化快,急救工作必须争分夺秒、快速有效,稍有延误便可能会对抢救结果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建立完整的工作流程体系对于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十分必要。标准化护理强调抢救流程的合理性及护理工作的分工明确性,通过不断优化抢救护理工作流程,帮助护理人员细化流程环节、明确环节分工,确保抢救工作的高效性和安全性[6]。
结果显示,标准组患者的处置时间、抢救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抢救成功率、医嘱及时执行率、抢救行为正确率、护理满意率高于常规组,说明标准组患者的抢救质量及护理工作质量均优于常规组。分析其原因,一,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能够通过缩短治疗前评估时间及各环节时间,以争取最佳治疗时机;二,明确的流程指导和职责划分保证医护配合协调性和准确性;三,急救工作的及时性、有序性、有效性可提高急救效果、减少工作差错,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更能获取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支持与信任。
综上所述,采用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可以通过优化工作流程、明确环节分工提高抢救效果,值得临床参考。
参考文献
[1]段秋燕,王琴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的实践[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14):52-55.
[2]许晓莉,乐彦赟.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16):113-115.
[3]盛芬,黄宗宣,黄迎迎.标准化护理程序在重症监护室心衰患者病情观察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2):8-10.
[4]刘媛媛,杨蜀元,陈斐.急重症救护标准操作流程在急诊护士团队救护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9,36(6):79-82.
[5]余艮珍,李玲,李艳伟.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在规范儿科急诊护士急救护理行为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8,18(9):1226-1230.
[6]张梅,孙琦,许月琼,等.急救护理流程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抢救效果分析[J].西部医学,2016,28(3):42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