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红细胞及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3
/ 2

探讨脑梗死 患者诊断中红细胞及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应用价值

刘琨

大庆市第四医院 黑龙江 大庆 163712

【摘要】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红细胞及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同期选取健康人群作为参照。观察两组红细胞参数、血小板参数以及治疗前后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及红细胞参数。结果:在RBC水平上,虽然实验组急性期与恢复期患者均低于参照组,但组间数据差异无意义(P>0.05);而在MCV上,实验组急性期与恢复期患者均远高于参照组(P<0.05)。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在急性期与恢复期,其PLT水平均较低(P<0.05),但恢复期PLT要稍高于急性期;而MPV、PDW均要高于参照组(P<0.05)。两组在RDW上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前后,患者在PLT、RDW、PDW、RBC以及MCV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MPV低于治疗前(P<0.05)。 结论:在脑梗死患者诊断中,检测红细胞及血小板参数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脑梗死;红细胞;血小板;应用价值


在我国脑梗死发病率约为170-212/10W,占脑卒中80%左右[1]。俗称卒中或中风,是指脑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导致脑内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坏死。其发病因素较为复制,但与血栓形成关系密切[2]。而患者一旦发生脑梗死,则会表现为语言、肢体以及运动等功能障碍,若为及时得到治疗,会导致脑组织大量坏死,引发并发症,甚至可至死亡。脑梗死一般具有起病急,病程进展快等特点。因此,及时的治疗患者是其良好预后的基础。据相关数据显示[3],在脑梗死发生时,其血液中的红细胞及血小板参数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我院对开展了针对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红细胞及血小板参数变化的相关研究,并同期选取部分健康人群作为参考,用以明确红细胞及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应用价值,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从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所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中,抽取3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同期选取30例健康人群作为参照。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其中参照组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最小50岁,最大68岁,平均年龄为(59.06±4.21)岁;实验组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最小51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为(61.25±3.56)岁。两组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纳入标准:(1)年龄≥45周岁;(2)经临床确诊为脑梗死疾病;(3)首次发病,且在发病后48h内来院治疗;(4)临床资料完整,且依从性良好;(5)知晓并同意参加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并发症者;(2)患精神疾病,使其无法配合研究;(3)伴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4)存在基础疾病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5)血液疾病者。

1.2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嘱咐患者当日22:00以后禁食禁水,于次日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液2ml,采用EDTA-K2抗凝。采用血细胞计数仪及其配套试剂,记录所有血液标本RBC、MCV、PLT、MPV、RDW、PDW。并对比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各参数。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红细胞参数(RBC、MCV)。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对数据处理,计数采用%表示,计量采用 (X±S)表示,使用X2/t校检;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红细胞参数对比

在RBC水平上,虽然实验组急性期与恢复期患者均低于参照组,但组间数据差异无意义(P>0.05);而在MCV上,实验组急性期与恢复期患者均远高于参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红细胞参数对比(X±S)

组别

RBC(×1012/L)

MCV(FL)

参照组(n=30)

4.67±1.25

88.45±4.25

实验组(n=30)

急性期

4.41±1.05

99.21±4.21

恢复期

4.01±0.89

99.70±5.12

t1


0.695

4.289

P1


>0.05

<0.05

t2


1.251

4.321

P2


>0.05

<0.05

3.讨论

RBC在医学上一般指的是红细胞,是血液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具有运输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的作用,另外红细胞在酸碱平衡当中也可以起到缓冲的效果。若是检查显示RBC偏高,可能是您近期有过剧烈运动导致的,若是偏低,就可能是患有贫血,或大量失血引起的。RBC的生成需要足够的叶酸、铁以及维生素B12,而当机体缺乏维生素B12、叶酸时则会导致RBC体积增大,从而降低RBC水平。MCV是指人体单个红细胞平均体积,当RBC体积增大时,其MCV也会随之增大。而全血粘度是由红细胞压积(RBC×MCV)所影响,且与红细胞压积呈正相关性,及红细胞压积越大,全血粘度则越高,则发生脑梗死的几率则越大。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在RBC水平上,虽然实验组急性期与恢复期患者均低于参照组,但组间数据差异无意义(P>0.05);而在MCV上,实验组急性期与恢复期患者均远高于参照组(P<0.05)。在发生脑梗死时,血小板(PLT)具有明显形态与超微结构的变化,如致密颗粒增加、体积增大等,而这些特征则提示血小板有活化倾向。相关数据显示[4],在脑梗死发病后,MPV升高,提示在发病前,高敏状态的PLT就已经进入周围血循环。因此可以说明,MPV的升高是脑梗死发病的高危因素。也客观的反映了MPV为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因此,MPV可作为临床诊断及预防的重要指标。

综上所述,在脑梗死患者诊断中,检测红细胞及血小板参数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红细胞压积了解全血粘度,对于高全血粘度患者,及时进行降黏治疗,能有效的预防脑梗死。并可监测MPV预测预后。

【参考文献】

[1]郝新宇,马丽峰,白晓清.血小板参数与脑梗死CISS分型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21,36(06):1144-1148.

[2]刘艳艳.急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发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的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14):130-131.

[3]王茹莹,徐平.血小板功能监测在脑梗死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实验与检验医学,2021,39(02):489-492.

[4]支盛,陈少泉,丁子良,嵇红林,王裕祀.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红细胞及血小板参数变化的应用价值[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06):969-971.